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推薦!《常見病名醫秘驗良方》不容錯過,不看太可惜!

由 每日好書精選 發表于 飲食2023-02-02
簡介方中當歸補血和血,生地黃清熱涼血、滋陰,赤芍涼血活血、祛瘀散腫,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行瘀,玄參滋陰瀉火解毒,丹參活血祛瘀、清血熱,麻黃開腠理、散邪毒,升麻、連翹、茵陳、澤瀉清熱解毒除溼

小茴香有什麼用

推薦!《常見病名醫秘驗良方》不容錯過,不看太可惜!

第七章 面板疾病秘驗良方

銀屑病

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炎症性面板病,並且累及人群較廣,其對患者造成的影響很大。典型的面板表現是境界清楚的具有銀白色鱗屑的紅色斑塊。輕者可表現為幾個銀幣大小的肘膝部位斑塊,重者也可以全身面板受累。瘙癢、鱗屑和可見的斑塊是困擾患者的主要問題。

銀屑湯

生地黃30g,懷山藥30g,葛根30g,丹參15g,赤芍15g,牡丹皮15g,水蛭10g,北山楂1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養血滋陰,活血化瘀。主治銀屑病。

方中重用生地黃,乃因生地黃“內專涼血滋陰,外潤面板榮澤”。古今中醫學者用生地黃治療頑固面板疾病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如《醫宗金鑑》消風散依據“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中醫理論,在大量祛風、除溼、止癢藥中加入生地黃、當歸,以涼血、養血、活血,在臨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為後世治療面板疾病的基礎良方。著名中醫面板科專家朱仁康治療面板瘙癢亦善用生地黃。朱老因考慮面板病血熱所致者頗多,故喜用生地黃作為涼血清熱的主藥,藥量既大,使用範圍亦廣,常與牡丹皮、赤芍配伍,收效滿意。

患者馬某,女,61歲。患者於30餘年前出現四肢散在紅疹,上覆白色鱗屑,瘙癢明顯,西醫治療未效。近2年來,患者頭面、軀幹均出現紅疹,某醫院診斷為銀屑病,服藥療效不顯。加以又患糖尿病,來劉師處調治。因其時周身瘙癢難忍,故要求先治此病。刻下:胸、腹、背部紅疹,融合成片,頭面、四肢均有紅斑,上覆白色鱗屑,瘙癢明顯,口乾,舌紅暗、苔少,脈細澀。證屬陰虛血燥,血液不榮,故而成瘀,治宜滋陰活血化瘀。處方:生地黃30g,懷山藥30g,葛根30g,丹參15g,赤芍15g,牡丹皮15g,水蛭10g,北山楂10g。14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二診:斑疹顏色稍淡,身癢亦減,但大便結。上方加玄參30g,14劑。

三診:斑疹明顯消退,鱗屑亦少,瘙癢大減,大便轉調。效不更方,予二診方30劑。

四診:斑疹已消退,轉而治療糖尿病。此後隨訪1年餘,皮疹未復發。

按:本例患者則為血虛夾瘀證,患者白色鱗屑、瘙癢明顯、口乾、苔少為陰血不足,失於滋養的表現;四肢紅斑、舌紅暗、脈細澀為血瘀證表現,因此治療以滋陰養血、活血化瘀為法。

疏肝消銀湯

生地黃15g,當歸12g,川芎12g,赤芍15g,白芍15g,柴胡21g,鬱金15g,玄參21g,天冬12g,麥冬12g,炒槐米15g,土茯苓21g,金銀花15g,連翹21g,苦參15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疏肝解鬱,滋陰活血利溼。主治銀屑病。

方中四物湯活血化瘀,養血和血。柴胡、鬱金疏肝解鬱,透發鬱熱,活血。玄參、天冬、麥冬滋腎潤肺、養脾胃之陰,加用苦參清熱利溼,防滋陰助溼。炒槐米臟腑同治,表裡雙清。金銀花、土茯苓、連翹清解熱毒,力專效宏。全方疏肝理氣而不耗氣傷陰,滋陰養血而不遏滯氣機,清熱解毒不至於涼遏,滋陰養液而不助溼。

若皮損鮮紅,舌紅苔黃,脈數,加蒲公英、牡丹皮、丹參;以肥厚斑塊為主,舌暗邊有瘀點、瘀斑,脈澀緩,加赤芍、桃仁、紅花、丹參、三稜、莪術;以皮損乾燥、皺裂為主,加熟地黃、天花粉、桃仁;如伴咽喉腫痛,舌紅苔黃,加板藍根、大青葉、射干、山豆根;若伴食慾缺乏、腹脹等胃腸症狀,舌質淡體胖大、苔膩,脈滑或濡緩,加陳皮、半夏、茯苓、白朮;心煩失眠,舌尖紅,苔薄黃,脈滑數,加黃連、梔子、蓮子心、炒酸棗仁、合歡皮、夜交藤;大便秘結,舌紅苔厚少津,加酒大黃、枳殼;月經不調,有血塊痛經,舌淡或暗邊有瘀點、瘀斑,脈澀緩,加紅花、益母草、丹參等。

瘙癢性面板病

瘙癢性面板病包括一組以瘙癢為突出表現的面板病,臨床上將只有面板瘙癢而無原發性面板損害者稱之為瘙癢症。多數病因複雜,發病機制不明,但一般多認為直接或間接與神經、精神因素密切相關,造成瘙癢→搔抓→瘙癢的惡性迴圈,因此其防治除藥物治療外,尚需要積極查詢病因,避免瘙癢誘因,並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治療,打斷其惡性迴圈,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當歸飲子

當歸、黃芪、蒺藜各15g,生地黃、川芎、皂角刺、白芍各12g,荊芥、防風各10g,制何首烏9g,全蠍、苦參、甘草各6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養血潤燥,祛風止癢。主治瘙癢性面板病。

當歸飲子方中當歸、白芍、生地黃、川芎養血活血,補中有通,補而不滯,四藥配伍,養血活血;黃芪補脾益氣,生養氣血;何首烏滋補陰精而化生為血,又可潤膚止癢;蒺藜、荊芥、防風可祛內生之風燥,外愈六淫之邪氣而止癢;甘草調和諸藥。李老應用當歸飲子,靈活加減,臨床每用即驗,治療老年性面板瘙癢症療效滿意。

若癢甚為風盛者,加白鮮皮、蟬蛻祛風止癢,前者又可除溼,後者又可潤燥;面板乾燥、肌膚甲錯,舌紅、少苔,加牡丹皮、赤芍清熱涼血;氣虛者加黨參、白朮;皮損肥厚、粗糙,去黃芪加丹參活血潤燥;胃燥津虧,加麥冬滋陰養液;失眠多夢者,加夜交藤、合歡皮,寧心安神以除癢;瘙癢脫鱗屑者,加養血潤燥之雞血藤、天冬、麥冬;病情較久,血虛、血熱明顯者,加地骨皮、紫草等養血潤燥、涼血活血之品。

患者李某,男,64歲,2005年10月7日初診。面板瘙癢反覆發作4年餘。患者多在氣候變化或飲酒、過食辛辣海味時加重。曾多方求治,每用激素及抗組胺藥緩解,但停藥後即復發。診見:神倦乏力,失眠多夢,全身面板乾燥,四肢、胸背散在血瘀、血痂及細小鱗屑,前臂伸側及小腿部面板略增厚,色素沉著,大便秘結,2天1次,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診斷:老年性面板瘙癢症。治宜養血潤燥、祛風止癢,方用當歸飲子基礎方加烏梢蛇10g、土茯苓15g。外用止癢洗劑,處方:白礬、蛇床子、蒼朮、黃柏各20g,苦參、大風子、白鮮皮、生百部各30g,花椒15g。每天1劑,水煎外洗患處,面板粗厚部位外塗膚康膏。

二診:內服外用7劑,瘙癢減輕,方用當歸飲子基礎方,加烏梢蛇10g、土茯苓15g、白鮮皮20g。續用7劑後,諸症漸消,癢疹面積縮小,舌淡紅,苔薄黃。予原方去烏梢蛇,加紫草、赤芍、牡丹皮各12g,繼服。2006年1月複診:前額、雙下肢膚色已轉為正常,舌淡紅,脈平和。隨訪1年未復發。

烏蛇驅風湯加味

烏梢蛇10g,蟬蛻6g,荊芥10g,防風10g,羌活10g,白芷6g,黃連6g,黃芩10g,金銀花10g,連翹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3次,2天1劑,3劑為1個療程,一般2~4個療程。

養血驅風,滋陰清熱止癢。主治瘙癢性面板病。

烏蛇驅風湯出自著名中醫面板病專家朱仁康《朱仁康臨床經驗集》,方中烏梢蛇、蟬蛻搜剔風邪,荊芥、防風、羌活、白芷祛風止癢,黃連、黃芩清熱燥溼,金銀花、連翹、甘草清熱敗毒。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疏風、益氣滋陰、潤燥止癢之效。

若大便乾燥加火麻仁;氣虛加黃芪、北沙參;血虛加制何首烏、雞血藤;津虧加麥冬、北沙參、生地黃。

止癢方

金銀花10g,連翹10g,牡丹皮10g,薄荷10g,防風10g,蟬蛻10g,地膚子15g,白鮮皮15g,丹參20g,生甘草6g。日1劑,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服,並將藥渣加適量水煎,清洗患處。

滋陰養血,祛風止癢。主治瘙癢性面板病。

方中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丹參、牡丹皮滋陰養血,涼血清熱;薄荷疏風散熱;防風、蟬蛻消風止癢;地膚子、白鮮皮清熱利溼,祛風止癢;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風邪較盛、遍身作癢者加全蠍5g;大便秘結者加杏仁10g、火麻仁10g;胃納不香、飲食減少者加焦三仙各30g。

蕁麻疹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面板病,系多種原因所致的一種面板黏膜血管反應性疾病。表現為時隱時現、邊緣清楚、紅色或白色的瘙癢性風團。蕁麻疹病因十分複雜,而且大多數患者原因難覓,特別是慢性患者。

蕁麻疹可以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有時口腔、咽喉及胃腸黏膜也可受累。本病在皮疹出現之前,往往區域性先有劇癢,隨後則發生風團。此種皮疹特點:大小不一,形狀各異;色澤為紅色、淡紅色或常色;驟起驟沒,此起彼伏,皮疹通常不超過24h即可消退;愈後不遺留任何痕跡,相鄰損害可融合成較大風團。偶爾可見水皰或血皰。自覺奇癢難耐,常因劇烈搔抓,在病變處留下血痂和抓痕。有些患者可伴發熱、食慾缺乏。疲乏等全身症狀。部分患者做面板劃痕試驗可呈陽性反應。

四物湯合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當歸10g,赤芍12g,生地黃12g,玄參15g,牡丹皮10g,丹參12g,麻黃10g,連翹12g,升麻6g,茵陳12g,澤瀉12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補血涼血,疏風除溼。主治蕁麻疹。

方中當歸補血和血,生地黃清熱涼血、滋陰,赤芍涼血活血、祛瘀散腫,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行瘀,玄參滋陰瀉火解毒,丹參活血祛瘀、清血熱,麻黃開腠理、散邪毒,升麻、連翹、茵陳、澤瀉清熱解毒除溼。全方共奏補血涼血、清熱解毒、疏風除溼之功。

張某,男,28歲,工人。1967年9月就診。鄰居油漆傢俱,患者前往幫忙,並看煎熬生漆。時至中午,突然臉及手足暴露部面板起小紅腫塊,瘙癢難忍。下午三時許,其紅腫塊擴大成片,焮紅灼熱、瘙癢難忍,急來我院求治。餘詢問其病史,觀其腫塊,查其脈證,斷為因生漆所致之“風疹”。擬補血活血、祛風除溼、清熱解毒之劑投之。處方:當歸10g,赤芍12g,生地黃15g,牡丹皮10g,麻黃10g,連翹15g,赤小豆30g,升麻6g,茵陳18g,澤瀉15g,玄參15g。2劑,水煎服,日夜進2劑分4次服。

二診:風疹塊全消,已不作癢,效不更方,續投2劑以清其餘毒。

說明:此方還可加虎耳草30g。龔老用此方治風疹,取效者甚多。

疏風消疹湯

麻黃4g,連翹12g,大黃炭4g,蟬蛻9g,赤芍10g,威靈仙9g,蛇蛻5g,甘草4g。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7日為1個療程。如病未痊癒,可再服第2個療程。

祛風勝溼,清熱解毒。主治蕁麻疹。

麻黃有開肺、宣洩皮毛的作用,連翹有抗菌、抗病毒而祛除邪熱的作用,大黃能導熱下行,且有抗菌作用。而此處之用大黃,意不在攻下,而是在於使邪熱濁以清解。配合蟬蛻、蛇蛻等以去面板之風熱,而配合威靈仙、白鮮皮等,則祛風勝溼、清熱解毒,再用赤芍以涼血清熱,佐以甘草調和諸藥,亦可助清熱解毒之力。綜合全方的作用,確有開上、清中、洩下的作用。

(溫馨提示:全文小說可點選文末卡片閱讀)

如瘙癢甚者,可加地膚子10g、忍冬藤10g;如時有腹痛隱隱,檢查大便發現有蛔蟲卵者,可加檳榔6g、苦楝根10g,或加胡黃連4g。

牛某,男,18歲,學生。1993年11月8日初診。患者3年前曾發蕁麻疹,因數日自愈,並不在意。但其後每因感受風邪或飲食未節而屢屢發作,發於夏秋季節為多,故多處投醫,但療效不著。這次因下河游泳而致蕁麻疹再度發作,腰、臀和四肢分佈尤多,呈紅色風團狀,有的地方連成大片,瘙癢劇烈,頗不可耐,睡眠、飲食均感不安,舌邊紅,苔薄白。癢屬風象,色紅為熱,故本病性質屬於風與熱合,予自擬疏風消疹湯加減。處方:麻黃4g,連翹15g,大黃炭4g,甘草4g,蟬蛻8g,威靈仙8g,白鮮皮8g,赤芍10g,荊芥9g。3劑。

二診:服藥後,疹點較前見減,但仍有前消後起之勢,瘙癢時輕時劇,晨起時可見眼瞼微浮腫,腹部時有隱痛。檢查大便常規,發現有蛔蟲卵。在前方中加入檳榔8g、苦楝根10根、蛇蛻4g,2劑。

三診:服上藥後,疹點瘙癢明顯消失,其他面浮、腹痛等症狀也已與之俱去,再服5劑,兩年之頑疾遂告痊癒。隨訪至今未有發作。

四物清疹湯

歸尾10g,川芎6g,赤芍6g,生地黃15g,苦參10g,地膚子12g,白鮮皮12g,蛇床子1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清熱燥溼,養血除風,殺蟲止癢。主治蕁麻疹。

方中四物湯養血和血,既有潤燥止癢之效,又有血行滅風之功。苦參能瀉血中之熱,善除溼熱生蟲之病,故善治癬、疥、瘡、瘍等瘙癢性疾病。白鮮皮味苦性寒,苦以燥溼,寒以清熱,善除溼熱瘡毒、風瘡疥癬。地膚子甘苦而寒,清熱利水,善治面板溼疹、疥癬、瘡毒。蛇床子辛苦性溫,《神農本草經》謂其善治“婦人陰中腫痛,男子陰痿溼癢”,實以其辛可散寒祛風,苦可燥溼殺蟲之性也。其性溫,又可制苦參、地膚子、白鮮皮等大苦大寒之弊。諸藥合用,確有養血潤燥、清熱燥溼、殺蟲止癢之功。故一切溼熱為患的面板瘙癢性疾病皆可加減使用,如面板瘙癢症、溼疹、蕁麻疹等。

其上肢有癢疹者,加荊芥、防風;下肢癢疹者,加蒼朮、牛膝;有熱象者,加石膏、知母;瘙癢難忍者,加蟬蛻、白蒺藜;伴有風刺、腫痛焮紅者,加金銀花、連翹;搔破滋水淋漓者,加薏苡仁、木通等;服藥過敏者,亦可加金銀花、連翹;汗多者,加黃芪。

馬某,女,17歲,陽曲縣人。1973年8月1日初診:患者兩個月來,每天下午全身遍起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皮疹,瘙癢不已,疹塊成片,其色紅潤,此起彼消,反覆發作,遇風更甚。服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藥,均能暫時收效,疹塊消散,退後無痕跡,但次日又發作,瘙癢不已,痛苦難忍。脈沉。此乃肌膚中素蘊溼邪,復感風熱所致之風疹塊。治以清熱燥溼、養血散風,四物清疹湯加味主之。處方:歸尾10g,川芎6g,赤芍6g,生地黃15g,甘草6g,防風10g,荊芥10g,苦參10g,白蒺藜10g,地膚子12g,白鮮皮12g,蟬蛻6g,蛇床子10g。水煎服。

8月13日二診:上方服4劑,風疹塊基本治癒。近幾天未發生新疹,面板瘙癢亦止。仍遵原法。上方生地黃減為10g,苦參為6g,加蒼朮10g、烏藥6g、陳皮10g。水煎服。

8月17日三診:上次治療之後,病情穩定,昨天汗出後,復感風邪,致使風疹塊發作,瘙癢難受。脈沉。處方:歸尾10g,川芎6g,赤芍10g,生地黃12g,甘草6g,荊芥10g,防風10g,苦參10g,白蒺藜12g,地膚子12g,白鮮皮12g,蟬蛻6g,蛇床子12g。水煎服。

8月27日四診:上方服2劑後,風疹塊白天停止發作,但晚上仍發作,瘙癢。這些天正在行經,腹憋、腰困。上方中加川斷10g,大腹皮6g,陳皮6g,薏苡仁15g,蒼朮10g。水煎服。

9月6日五診:服上藥後,風疹塊很少發作,但每逢汗出受風,還有丘疹發作。脈沉弱,擬四物清疹湯加固表活血之品以善後。處方:歸尾10g,川芎6g,赤芍10g,生地黃12g,甘草5g,白蒺藜10g,蒼朮10g,薏苡仁15g,苦參6g,地膚子12g,蛇床子12g,白鮮皮12g,黃芪18g,桃仁6g,紅花6g。水煎服。

本方服4劑後,諸症悉除,風疹塊再未反覆發作。遂告痊癒。

蕁麻疹湯

生地黃15g,牡丹皮9g,白茅根30g,赤芍9g,金銀花15g,連翹15g,歸尾3g,梔子9g,蒼耳子9g,薏苡仁15g,谷芽15g,麥芽15g,白鮮皮9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涼血,清熱,活血,祛風。主治蕁麻疹。

方中用生地黃、牡丹皮、白茅根、赤芍涼血;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歸尾活血止癢;蒼耳子祛風止癢;白鮮皮能清熱解毒,祛風止癢;谷芽、麥芽助消化;梔子、薏苡仁引熱下行。

丘疹突出面板表面,加小薊清熱涼血;瘙癢難忍,加防風、荊芥穗、蟬蛻、桑葉、蒼耳子祛風止癢,桃仁、紅花活血止癢;伴有消化不良,加山楂、神曲、雞內金和胃消食;大便乾結,加瓜蔞、玄明粉、大黃、番瀉葉清瀉通便;小便短赤,加竹葉清熱利尿;蟲積腹痛,加檳榔、榧子驅蟲;氣虛血虛易過敏,加黃芪、白朮、白芍、制何首烏補氣養血,增強體質,以抗過敏。

郭某,女,59歲,幹部。於1964年11月23日初診。患蕁麻疹年餘。時發時愈,發時癢甚,影響工作、睡眠,深以為苦,曾多方醫治無效。小便黃,舌苔薄白,脈細數。診斷:蕁麻疹。治則:清熱解毒,涼血活血,祛風止癢。

處方:蒼耳子9g,生地黃15g,歸尾6g,赤芍9g,桃仁6g,白茅根15g,梔子9g,牡丹皮9g,丹參15g,竹葉6g,紫花地丁9g,連翹15g,金銀花15g,甘草3g。3劑,水煎服。

11月27日複診:服藥後,瘙癢減輕。上方去蒼耳子、桃仁,繼服3劑。後經隨訪,病已痊癒,未再復發。

按:熱毒內鬱,傷及營血,血燥感風,鬱於肌表,發為蕁麻疹。方以蒼耳子祛風止癢,生地黃、赤芍、白茅根、牡丹皮、當歸尾、桃仁、丹參涼血活血;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甘草、梔子、竹葉清熱解毒;竹葉、白茅根分利熱邪,使熱毒從小便排出。

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致,本病毒具有親神經及面板的特徵,目前已確定水痘病毒與帶狀皰疹病毒系同一病毒。一般先有輕度發熱、倦怠、食慾缺乏,以及患部面板灼熱感或神經痛等前驅症狀,但亦有無前驅症狀即發疹者。經1~3天,患部發生不規則的紅斑,繼而出現多數和成簇的粟粒至綠豆大小的丘皰疹,迅速變為水皰,聚集一處或數處,排列成帶狀,水皰往往成批發生,簇間隔以正常面板。皰液透明,5~7天后轉為混濁,或部分破潰、糜爛和滲液,最後乾燥結痂,再經數日,痂皮脫落而愈。少數患者,不發出典型水皰,僅僅出現紅斑、丘疹,或大皰,或血皰,或壞死;巖瘤患者或年老體弱者可在局部發疹後數日內,全身發生類似於水痘樣皮疹,常伴高熱,可併發肺、腦損害,病情嚴重,可致死亡。

龍膽瀉肝湯合犀角地黃湯

龍膽10g,黃芩15g,焦梔子10g,木通10g,車前子20g,知母15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清肝瀉火,涼血解毒。主治帶狀皰疹。

方中水牛角粉涼心,瀉肝火,清營血之熱,如《本草思辨錄》謂:“犀角除血分之熱毒,是解而散之,是熱淫於實處,致用多在肌膚”;生地黃清熱涼血、養血滋陰;牡丹皮、赤芍清熱涼血、活血祛瘀,《顧松園醫鏡》謂:“犀角地黃湯、失笑散,均治瘀血停留,脅肋作痛,及閃挫瘀凝脅痛,隨宜採用”。加用犀角地黃湯後,疼痛確每能迅速緩解,臨床療效大大提高。臨床常加白鮮皮、地膚子,加強清熱解毒、止癢止痛的作用;大青葉、苦參、紫草三味既能解毒,又能涼血,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其對皰疹病毒有殺滅作用,方藥結合,對治療帶狀皰疹能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王某,男,58歲,左肋部疼痛1周,出現紅斑水皰5天,於2010年8月13日就診。1周前患者自覺左肋部灼熱刺痛,放射至背部,自服止痛片未能控制疼痛。5天前起紅斑、水皰,集簇成群,呈帶狀分佈,灼痛加劇。曾在某醫院診斷為“帶狀皰疹”,靜點阿昔洛韋,肌注維生素B

辨證屬心肝火旺,兼有溼熱。治宜清肝涼心、解毒利溼兼以止汗,擬龍膽瀉肝湯合犀角地黃湯加減。

處方:龍膽10g,黃芩15g,焦梔子10g,木通10g,車前子20g,知母15g,甘草10g。囑服5劑,每日1劑,忌辛辣、飲酒及肥甘厚味。

二診:上方5劑後,大部分水皰乾枯結痂,紅斑顏色退淡,灼痛減輕,呈陣發性刺痛,夜間明顯,大便正常,小便淡黃,心煩易怒,口苦消失,舌淡紅,苔黃膩,脈弦滑數。雖火熱之邪減輕,但仍溼熱未清,毒邪未盡。減其苦寒清熱之品,以防過伐傷胃氣。

處方:龍膽10g,黃芩15g,焦梔子10g,木通5g,車前子20g,甘草10g。

三診:水皰已全部結痂,紅斑見消,疼痛明顯減輕,基底皮損處暗紅,上方有效,守方繼服5劑。後因外感咳嗽就診,告知5劑藥後疼痛消失,痂皮脫落而愈。

龍膽瀉肝湯

龍膽15g,梔子10g,黃芩10g,當歸12g,澤瀉10g,生地黃10g,大黃6g,柴胡12g,生甘草6g,牡丹皮15g,香附15g,薏苡仁2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黃冰搽劑組成:黃芩、黃連、黃柏、大黃各12g,蜈蚣2條。上藥用香油約300ml浸泡1天后,文火熬煎至藥焦枯,去渣濾清,加入冰片6g拌勻,藥液冷卻後,區域性外塗,每日數次。

清肝瀉火,清熱解毒。主治帶狀皰疹。

龍膽乃厥陰、少陽之正藥,功擅瀉火除溼;黃芩、梔子清上導下,苦寒瀉火;牡丹皮、澤瀉、薏苡仁引溼下行,從膀胱滲洩;為防苦寒、苦燥、滲洩更傷其陰,配用當歸、生地黃以養血滋陰;配用柴胡引藥入肝經,疏肝解鬱;甘草調和諸藥,並能緩解肝急。

發於頭面部者加菊花、夏枯草、鉤藤;發於胸脅者加延胡索、川楝子、香附;發於上肢者加羌活、桑枝、薑黃;發於下肢者加牛膝、木瓜、獨活;發於下腹者加烏藥、延胡索;發於腰脊者,加杜仲、續斷。

女性患者,51歲,因左胸脅部疼痛1天於2010年4月18日就診。查體:左胸脅部區域性面板紅紫,可見簇狀紅色大小不等皰疹,皰疹透明,區域性拒按。伴見心煩急躁,渴喜冷飲,口乾口苦,大便秘結,小便黃,脈弦數,舌質紅,苔黃。西醫診斷:帶狀皰疹;中醫診斷:蛇串瘡。證屬肝經鬱熱,氣機不暢。治宜清肝瀉火。按前述內外合治,湯藥予以龍膽瀉肝湯加減。方藥:黃連10g,黃芩10g,梔子10g,大黃6g,菊花10g,生地黃10g,木通15g,牡丹皮15g,柴胡15g,龍膽10g,當歸15g,香附15g,甘草10g。4劑,每天1劑,水煎分3次溫服,配合外搽黃冰搽劑,次日即痛減,皰疹漸幹,2天后面板紅腫消失,皰疹消失。經治5天后疼痛消失而愈。

附: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活血止痛湯

雞血藤30g,丹參15g,當歸15g,川芎15g,首烏藤15g,白芍15g,延胡索25g,黨參15g,全蠍6g,川楝子10g,炙黃芪15g,木香5g,陳皮15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主治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方中雞血藤、丹參、當歸、川芎、首烏藤活血祛瘀,其中當歸既能補血又能活血,有去瘀不傷好血之妙。炙黃芪扶正祛邪,併合黨參大補脾胃之氣,使氣旺以促血行,血行則瘀自通。延胡索、川楝子行氣活血、行氣止痛,白芍緩急止痛。全蠍的功效有二,其一為搜剔走竄,解毒散結,通絡止痛,使瘀血去而新血自生,使經絡通暢;其二為引諸藥直達病所,故疼痛遂止。木香、陳皮既能行氣止痛,又能健護脾胃。從而做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同時又益氣養血、扶正固本,諸藥協同,正中病機。

疼痛發於頭面者可加菊花、藁本;發於上肢者可加薑黃、桂枝;發於上肢者可加瓜蔞;發於腹部者可加厚朴;發於下肢者可加牛膝;大便秘結者可加火麻仁、郁李仁;陽虛者加白芥子、鹿角霜;痛重影響睡眠者加龍骨、牡蠣、珍珠母;脾虛便溏者加白朮15g、茯苓15g。

過敏性紫癜

過敏性紫癜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由於機體對某些過敏物質發生變態反應而引起毛細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高,導致皮下組織、黏膜及內臟器官出血及水腫。常以下肢大關節附近及臀部分批出現對稱分佈、大小不等的斑丘疹樣紫癜為主,主要分佈於下肢的伸側和臀部,常為對稱性,少數累及面部和軀幹部,紫癜可突出皮面,伴輕微癢感,初為鮮紅色、繼而為暗紅色、褐色,亦可以表現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多形紅斑,甚至潰瘍壞死和出血性大皰等,皮疹大小不一,可融合成片,分批出現,亦可反覆發作,有的可伴有侷限性或瀰漫性水腫,如頭部、面部、眼瞼等,面板紫癜通常約經過2周而漸消退。

常見病名醫秘驗良方

劉俊

科技

免費閱讀

(點選上方卡片可閱讀全文哦↑↑↑)

感謝大家的閱讀,如果感覺小編推薦的書符合你的口味,歡迎給我們評論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關注小編為你持續推薦!

推薦文章

  • 如今青島年輕人的素質,讓我大吃一驚,真的是要給大青島市民點贊

    在無人維持秩序的前提下,大家自覺排隊,而且還這麼整齊,筆直的隊伍,現在大家的素質太高了,記得以前看影片說,某地的人坐公交車都需要搶著上,這素質,來看看我們大青島,真是很大的差距啊...

  • 餘秀華色解唐詩《登鸛雀樓》,是文化進步,還是文化淪喪

    在這種扭曲的心理驅使下,餘秀華出了個色解唐詩套路,對《登鸛雀樓》進行了色解,“白日依山盡”被她惡意解讀了成為:一般是這樣的,白白地日不好意思在白天舉行.....從餘秀華色解這篇著名的唐詩,可以看出她內心的齷齪、卑鄙、低俗和不堪,一個人實在是...

  • 河南旅遊必去景點

    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河南,誕生了洛陽、開封、安陽、鄭州、商丘等古都,為中國古都數量最多最密集的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