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如何改變魚膠奇貨可居的怪圈

由 正觀新聞 發表于 飲食2023-01-14
簡介面對“一斤能買一套房”的魚膠,我們既要有歷史思維,也要有環保觀念——公共海域很容易陷入“公地的悲劇”,如何避免漁業資源遭遇過度捕撈

魚鰾吃了會長高嗎

1972年,舟山市民徐先生的伯父從漁民手中買了一條毛鱨魚,價格是40元,魚膠被處理好曬乾儲存了下來。浙江海洋大學趙盛龍教授看了這塊魚膠的照片後,推斷這條毛鱨魚應該有140斤重。“在過去,毛鱨魚在舟山海域常有出現。不過隨著海上漁業資源的過度捕撈,已經很少見了。”(7月28日《錢江晚報》)

所謂魚膠,就是人們熟知的魚泡、魚鰾。在廣東、香港等沿海地區,魚膠不僅具有食用的功效,還具有收藏的功能——根據外形、重量、品相等標準,不同的魚膠在差異化、等級化的意義金字塔中佔據不同的位置;越是稀缺的魚膠,越是值錢,有的珍貴魚膠一斤可以賣到數百萬元,“一斤能買一套房”並非虛言。

對於一些喜歡吃、講究吃的中國人來說,魚膠受到追捧,不僅源於它是不可辜負的美味,也在於它獨特的滋補功效。不論是沿海漁民的口口相傳,還是食客的現身說法,抑或商業資本的推波助瀾,魚膠食療、滋補的功能被不斷放大,魚膠變得奇貨可居,身價也在不斷上漲。

有助於孩子們長高,有助於孕婦產後補身體,有助於去皺養顏……魚膠的營養價值被人為地抬高,甚至被視為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功效。物以稀為貴,越是稀缺難得的魚膠,所具有的符號價值也就越大——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認為,人們通常利用消費上的差異,來建構不同社會階層的界限;消費那些一般人消費不起的東西,成為一些人營造成就感和優越感的手段。

幾十年過去了,這塊當時也不便宜的魚膠變得更加值錢了。一方面,由於海上漁業資源的過度捕撈,要捕獲“出產”大魚膠的大魚機會很少了;另一方面,當初曬得好,儲藏保管得好,讓這塊魚膠別具風味,實現了保值增值。

在專家們看來,魚膠固然能夠增強新陳代謝、提高身體抵抗力,卻並非“神藥”;那些所謂的神奇功效並沒有被醫學證明,不能誇大其詞。魚膠被追捧——過度捕撈——大魚更稀缺——大魚膠更值錢,這樣的惡性迴圈,顯然需要打破。面對“一斤能買一套房”的魚膠,我們既要有歷史思維,也要有環保觀念——公共海域很容易陷入“公地的悲劇”,如何避免漁業資源遭遇過度捕撈?除了禁漁期的“緊箍咒”,漁民也需要樹立“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禁忌與邊界;只有真正做到“獵殺不絕”,漁民才能可持續地享受來自大自然的饋贈。

為了實現短期的利益變現,部分漁民背離了“獵殺不絕”的傳統,“不管天長地久,只要曾經擁有”,大魚小魚都不放過;粗暴、野蠻的過度捕撈,給漁業資源帶來毀滅性的傷害,最終陷入“資源越捕越少,生態越捕越糟,漁民越捕越窮”的怪圈。對過度捕撈的失範行為進行糾偏,不僅是償還生態欠賬,也是“為子孫計,為長遠計”。當海洋生態越來越好,當大魚越來越多,“一斤能買一套房”或許就可以改寫。

(原題為《魚膠奇貨可居帶來的生態反思》 作者 楊朝清 來源 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