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又是一年中元節,你家祭祖了嗎?

由 覓渡新語 發表于 飲食2022-10-03
簡介說到底,中元節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是一種本該存在於精神世界的文化外延,用現實的儀式感去緬懷先人、敬祖盡孝

中元節祭祖用什麼魚

中元節是道教名稱,常州地區俗稱七月半。今年中元節換算成陽曆是8月12日,不過近日已可見零零星星的人們開始了祭祖儀式。

打小就覺得中元節帶有迷信色彩,蓋因與另一民間叫法“鬼節”有關。

鬼神鬼神,其實無非是對未知世界的一種尊崇與恐懼,正因為如此,相較於法律的他律,對神靈的敬畏似乎演變成民間約定俗成的一種自律。因果報應的邏輯基點便是揚善懲惡。

實際上,中元節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不啻於除夕、清明、中秋,存在感很強。據百度介紹,中元節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又有一說,中元節的誕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常武地區過七月半的習俗,大抵源於此說。

祭祖、燒紙錢、晚上插棒香,這是自記憶起便對這個節日有的印象。幾十年過去了,依然這般。老母親燒一桌菜,大概有紅燒鯿魚、紅燒肉、蛋餅、如意菜……百葉豆腐以及豆齋餅也是不可或缺的。我曾經一度求證過這些祭祖菜品的緣由,終究沒有答案。問老母親,答曰:從來如此。

傳統的意義大概就在於此,傳承的便是永恆的。

在我看來,過中元節無非是尋求一種“儀式感”。就拿祭祖而言,老母親唸唸有詞,開門請先人進屋,黃酒隔段時間添上,中間甚至要把鯿魚翻個身,完了還得開門相送,並輕語著保佑後人之類的話語。

現在好多年輕人對這種略帶迷信色彩的習俗嗤之以鼻,並言及他們這一代就不會如何如何云云。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年輕人的思維沒有錯。其實,我也不相信這些所謂的習俗真的能給後人帶來實際的安康和幸福。

只是,文化的意義在於象徵。內化於心,誠外無物,是我們老祖宗的諄諄教誨。說到底,中元節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是一種本該存在於精神世界的文化外延,用現實的儀式感去緬懷先人、敬祖盡孝。

2010年5月,文化部將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敬祖盡孝這個角度上來說,我們熱衷於“中元節”的儀式感,也是有著文化意義的。現在的年輕人,動輒嘲諷某些“儀式感”,其實與其文化認知度的淺薄有關,對中國的傳統習俗不甚瞭解,就妄下論斷,這樣很不好嘛。

我想,只要中國傳統節日不消失,那些基於特定日子的習俗也一定不會消亡,這不是科學的論斷,而是常識的判斷。

那些“儀式感”終將伴隨中華民族的一生。

作者 | 評評灌灌

又是一年中元節,你家祭祖了嗎?

推薦文章

  • 朔爾茨訪華後,賓士CEO正面評價:絕對正確,疏遠中國簡直是不可思議

    朔爾茨訪華後,賓士CEO正面評價:絕對正確,疏遠中國簡直是不可思議所以,儘管德國企業希望和中國深入合作,但考慮到國家安全利益,朔爾茨除了“擺姿態”之外,其實很難有更大的動作,畢竟歐盟還不是一個國家,也不是由德國一家說了算,諸如捷克、立陶宛等國,在美國的支援下,就能嚴重惡化中歐關係,這些也都不是德國可以“力...

  • 頭髮剪短和打薄有很大區別 愛美的女孩子快看過來

    首先,將頭髮剪短,簡單的說就是將你的長頭髮變短,而且,隨著現在的人越來越追求美,短髮的造型也越來越多了,你可以將頭髮剪短之後再進行染燙,可以將髮尾燙卷做成內扣的形狀,也可以將整個頭髮燙卷做的比較的蓬鬆...

  • 蒸蛋這樣做,Q彈又好吃,孩子每天都要吃兩三個

    說起蒸蛋,有人會想到蒸蛋是小孩子的輔食,普遍都是把雞蛋打入碗中,加點清水,放一點小蔥,少許的食鹽就可以蒸了,這種蒸蛋雖然說營養價值很高,但是無奈小孩子不怎麼喜歡吃,而且市場火候把握不太好,所有費時又費力,可能做出來的孩子還不吃,今天我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