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打破“天價彩禮”

由 青海日報 發表于 娛樂2022-07-02
簡介在開了至少五次村民代表大會、反覆修改三次之後,2017年下半年,安達其哈村村規民約正式出臺,村裡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對不同民族在婚喪嫁娶、人情世故事務中的彩禮、宴席等劃分出詳細標準,宣傳動員全體村民積極參與移風易俗活動

藏族結婚彩禮多少錢

打破“天價彩禮”

移風易俗實實在在減輕了村民的負擔。

打破“天價彩禮”

幹部走村串戶,動員村民積極參與移風易俗活動。

打破“天價彩禮”

馬月素家成為帶頭降低“高額彩禮”的模範家庭。

打破“天價彩禮”

安達其哈村“唱響”移風易俗文明新風尚。

打破“天價彩禮”

黨員、幹部帶頭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圖片均由本報記者黃靈燕攝

“前兩年,村裡娶媳婦都是20多萬元的彩禮,怎麼一到我家姑娘,就成了幾萬元?”

看著媳婦氣得通紅的臉,馬月素坐在院裡的小板凳上,琢磨起來。雖然對於這個脫貧摘帽不久的莊稼漢來說,萬字打頭就得算是一筆大開銷,但在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群科鎮安達其哈村,高額彩禮算不上一件新鮮事兒。

地處黃河岸畔的安達其哈村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業村。全村不到300戶,卻有回、藏、漢、撒拉、東鄉5個民族。多年來,種地、外出務工是村民的主要生活來源。按收入來算,在全鎮29個村子中,安達其哈排在中等水平。但與許多地方一樣,傳統風俗根深蒂固,一些村民遇到紅白喜事大操大辦,久而久之,村裡攀比之風盛行。

2011年,馬月素的大女兒出嫁,在和婆家多次商量後定下14萬元的彩禮。

十幾萬元的彩禮高不高?

不高!

當了多年村黨支部書記的馬志忠比誰都瞭解這些情況。他兒子娶媳婦花了10萬元彩禮,“那都是對方看在老相識的面子上才做出了讓步”。為了降低幾萬元錢,老馬央求半天,嘴皮都磨薄了。

有困難的並不單單是馬志忠一家。

村民馬海龍是個手藝人。作為拉麵匠,一個月少說也有幾千元的工資。可為了攢錢給兩個兒子娶媳婦,一家四口的日子一直過得緊巴巴。幾年前,大兒子結婚,女方提出28萬元的彩禮。媳婦娶回了家,不僅掏空了打拼多年的馬海龍的家底,還欠了一屁股債。為了還債,一家人去內地拉麵館打工,六年沒回家。

十幾萬元的彩禮高不高?

高!

安達其哈全村287戶中,外出務工、經商的50戶左右。這個數字意味著全村有一大部分村民的收入渠道依舊單一。拋開紅白喜事不談,日常的人情禮節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親戚買車,份子錢500元;朋友擺滿月酒,份子錢1000元……普通家庭一年的份子錢就要好幾千元。就連左鄰右舍碰面,聊天的內容總是離不開這些話題。主角之一當然是那些最近娶進門的新媳婦。可有意思的是,在眾人口中她們沒有姓名,只有數字代號,數字正是她們結婚時的彩禮錢。

“那個18萬元是隔壁村吧?”

“24萬元那個排場大!”

……

“就像糧食的價格不變,我們農民心裡就穩當一樣。別看大家在人前說得熱鬧,可回家關起門來,卻是各有各的煩惱。彩禮不斷上漲,娶不起媳婦的大有人在。更多人是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婚回到貧困線。這件事,得管管了。”馬志忠想。

2015年,經過多方商議,村裡組織當地宗教人士出面,將回族的彩禮定為2。5萬元。此時,村裡回族的彩禮錢已經漲到20萬元。這個幾乎相差10倍的標準出臺後,一石激起千層浪。叫好者有之,唱衰者更是大有人在。

“此後幾個月,誰家有紅白喜事,我們村幹部輪番上陣做工作。大道理村民都能認同,可一比較心理就失衡了。特別是一些姑娘多的人家,提出反對意見。漸漸地,支援的聲音就弱了下去……”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沒多久,馬志忠就發現,村民擺在桌面上彩禮確確實實是2。5萬元,可“桌子下面”還是一切照舊。

彩禮從臺前轉移到幕後。這種形勢下,新出臺的規定沒過幾個月就“不幸夭折”。之後,村裡的彩禮迅速反彈到之前的標準,但讓馬志忠沒有想到的事情還在後面。

“以前這彩禮是兩三年才漲一回,這件事之後,彩禮幾乎按照每月一次的速度噌噌往上漲。沒過多久,就打破了之前的記錄,上漲到30萬元。”馬志忠的語氣越來越急迫,像是喘不過氣來。

巧合的是,2016年,還完外債沒多久的馬海龍回鄉給二兒子娶媳婦,又趕上了這次“彩禮高峰”。面對32萬元這個數字,馬海龍再次借遍了親朋好友。

也正是這年,在精準扶貧中,安達其哈村確定貧困戶40戶115人。

如何打破“天價彩禮”的局面?

怎樣切切實實減輕群眾的負擔?

2017年,馬志忠和他的搭檔——村委會主任才讓多傑決定改變這一陋習。透過總結前一次失敗經驗,二人把移風易俗這件事列為村裡的重點工作之一。

“在跟村民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對於婚禮大操大辦,其實多數人並不情願,這樣做主要是怕被別人笑話、沒面子。有錢的講排場,沒錢的硬撐門面,雖然村民心裡早有想法,但礙於面子,誰也不願做第一人。”

幾輪調查摸底讓兩人心裡有了數。在開了至少五次村民代表大會、反覆修改三次之後,2017年下半年,安達其哈村村規民約正式出臺,村裡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對不同民族在婚喪嫁娶、人情世故事務中的彩禮、宴席等劃分出詳細標準,宣傳動員全體村民積極參與移風易俗活動。

政策的生命力在於執行。2018年3月,這項標準迎來第一位執行者。才讓多傑的女兒壯措要出嫁了。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個彩禮怎麼收?

“2015年我兒子娶媳婦,彩禮送了8。5萬元。當時手頭並不寬裕,還借了2萬多元。”相比才讓多傑的家庭條件,準女婿多傑當智在河對岸的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工作,10萬元左右的彩禮“市場價”男方家庭表示可以接受。

“雖說他們能承擔得起,但全村人都看著呢,我不把頭帶好,制定村規民約毫無意義。”就這樣,才讓多傑與親家商定後主動將女兒的彩禮降到了4。5萬元。

正如才讓多傑所言,這件事在村裡引起不小的轟動。相比之前的登門勸說,村幹部以身作則更具有說服力。

2018年底,化隆縣出臺《關於推進移風易俗倡導婚喪嫁娶文明新風的指導意見(試行)》,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其他事宜小辦”,切實減輕人情消費負擔,遏制“因婚返貧、因婚致貧”。在全縣有了統一標準的情況下,安達其哈村以一份村規民約、一個紅白理事會、一份承諾為抓手,在村裡大張旗鼓地倡導新風尚。

前些年,馬月素因為患病無法外出務工,全家人的生活除了0。1公頃土地之外並無其他來源,日子過得一年不如一年。精準扶貧開始後,他用產業扶持資金買了羊,在家搞起了養殖。妻子安排了公益性崗位,每個月都有1000多元的工資。

轉眼間,小女兒到了出嫁的年齡。要多少彩禮成了夫妻談論的話題之一。

“結婚不是‘一錘子的買賣’,而是兩個人開始新的生活。女婿家的條件你也知道,為了結婚背上一身債,姑娘嫁過去還不是一起掙錢還賬?”

“幾萬塊錢是不是太少了?”

“你忘了,村委會主任的姑娘出嫁,不也只要了4。5萬元的彩禮?”

馬月素的幾句話說得實實在在,妻子聽完,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婚期將至,男方提出送5萬元彩禮。馬月素和妻子一商量,主動降到了3萬元。送禮當天,只收下了2萬元。結婚後,小兩口子去杭州打工,每個月工資能有9000元左右。對於岳父岳母,女婿十分孝順,發工資就寄回來不少東西。

“俗話說窮講究,其實也是講究窮。前些年,村民家裡辦喪事都要相互攀比,原本全年的開支幾分鐘就花出去了。有的人為了講排場,甚至借錢辦喪事,在村裡鬧了不少笑話。擺桌酒席上千元,份子錢都是500元起步。針對這些問題,村規民約都有了明確標準,金額至少降低一半兒。像才讓多傑,每桌婚宴580元。馬月素在家請了4桌客人,一桌宴席370元。”

在安達其哈村村委會走廊的牆壁上,貼著一張安達其哈村紅白理事會臺賬。事主姓名、操辦事項、收入支出等一項項寫得明明白白、一目瞭然。

“婚喪嫁娶辦宴席,過去在農村是正常的人情往來,增進了鄉鄰的情誼,見證了濃濃的鄉愁,但後來卻有些變味兒、成了負擔。希望透過移風易俗這股新風潮,讓村民之間的關係親又清!”馬志忠說。

採訪手記

村民關係親又清

“妹妹的兒子娶媳婦,5000元;家族有老人去世,5000元;朋友買新車,500元;親戚家擺滿月酒,500元;朋友孩子考上大學,500元……”在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群科鎮安達其哈村採訪移風易俗時,村支部書記馬志忠掰著手指給記者算了一筆他幾年前的“人情開銷”。大大小小的事情算下來,一年至少有1萬多元的支出。可在馬書記看來,壓力最大的不是他,而是那些家裡要娶媳婦的人。條件尚可的暫且不論,有些村民6年前娶媳婦欠的債到現在還沒還上。

在農村,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部分鄉村人情負擔之重,陳規陋習之突出,已令人談之色變。雖然越來越多群眾開始抱怨,卻很少有人敢邁出第一步。但令人欣慰的是,從2015年開始,安達其哈村便拉開了破除陳規陋習的序幕。雖然經歷過一次失敗,但目前來看頗有成效。

在安達其哈村,村規民約兼顧了“理”與“情”。就像宴席規格、份子錢的多少,村裡規定了標準,卻沒有進行“一刀切”。100元到200元,600元以下……這種規定給了村民一個可以自主選擇的空間。百姓自己來管理自己的事,這種方式更容易得到理解和響應。

其次,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幹部。村規民約在安達其哈村的順利執行離不開黨員幹部發揮帶頭作用。特別是作為第一個執行者的村委會主任才讓多傑,他的以身作則,不僅在村裡引起很好的反響、讓村民連連稱讚,還發揮了積極的帶動作用,成為村規民約“行走的廣告牌”。

此外,過去的安達其哈村,紅白喜事大操大辦之風盛行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村上整體的風氣。最近幾年間,村裡實施完成了高原美麗鄉村建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同時,依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杏花節”這張旅遊名片,安達其哈村建起了旅遊接待中心,發展起了花海旅遊扶貧專案,越來越多的村民參與其中。產業發展讓大家的腰包鼓起來了,隨著生活條件大幅改善,補齊“精神短板”也正是順應了民心。

村民的感受最真切。就像村民馬月素說的那樣,現在負擔大為減輕,一年下來花在人情禮節方面的錢少了很多,但鄉里鄉親之間的關係並沒有因此受到影響,“這件事真是辦在了我們群眾的心坎上!”(鹹文靜)

作者:鹹文靜 張多鈞 稿件來源:青海日報 宣告:以上內容版權為《青海日報》所屬媒體平臺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