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中國“天時地利人和”,能培養出下一個牛頓級的科學天才嗎?

由 未名林 發表于 娛樂2022-06-12
簡介(1)文化背景決定了人才的方向中國自古農業為上的文化、“士農工商”的觀念,以及盛行千年的科舉制度,都決定了中國的人才培養必定是以文化人為主

中國人為什麼不關心國事

古人有云,得天時、地利、人和之勢者,戰必勝也。軍事競爭是如此,人才培養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人才的培養,也需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基於此,或許也能夠解答,為什麼古代中國沒有出現像愛因斯坦、牛頓、伽利略一樣的天才級科學家,同時也能夠推測,21世紀的今天,下一個天才科學家會不會出現在中國。

中國“天時地利人和”,能培養出下一個牛頓級的科學天才嗎?

愛因斯坦

01

人才培養的天時地利人和

把“人才培養的土壤”比作天時,把“人才教育的方式”比作地利,把“人才自身成長”比作人和,只有將人才培養的“天時地利人和”發揮到極致,才能培養出頂尖的人才。

所謂

“天時”,是因為文化選擇人才方向。

每一個時代(朝代)都有特定的背景,對人才的型別、層次的需求也不同,時代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就會有更多人朝著那個方向去努力。最終,培養出來的人才也會以此種類型為主。

所謂的

“地利”,可以理解為思維方式選擇探究方式。

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長起來的人,其思維方式也有所不同。具體來說,中國人思維較為迂迴,西方人思維較為直接;中國人注重整體,西方人注重解析;中國人擅長經驗總結,西方人注重推理演變……體現在人才的培養方面,則造成探究方式、思考方式的差異。

所謂

“人和”,是自我成長的核心力量,或者說價值的取向。

學習為了什麼,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不管目標是什麼,都是激勵每個時代的人不斷進取的動力。

中國“天時地利人和”,能培養出下一個牛頓級的科學天才嗎?

孔子講學

02

為何古代中國沒有科學巨匠?

東西方歷史上都有閃耀歷史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幾乎旗鼓相當。然而,在科學領域,中國也有不少科學家,但是和西方發達國家的科學家相比,中國古代,乃至近代的科學家在科學史上的地位,都顯得略為遜色。

這是為什麼呢?接下來我們結合人才培養的“天時地利人和”,仔細分析一下。

(1)文化背景決定了人才的方向

中國自古農業為上的文化、“士農工商”的觀念,以及盛行千年的科舉制度,都決定了中國的人才培養必定是以文化人為主。

首先,中國自古是農業大國,靠天吃飯的中國人把大量精力放在農事活動上,實現了自給自足,同時所從事的天文、曆法、農業等研究,也是為了服務農業發展,沒有把過多的研究放在科學原理的探究和技術研發上;

其次,受到儒家思想影響深厚的中國人,積極入世,“士農工商”的觀念深入人心,知識分子地位低下,認為科學是奇技淫巧,從事科學研究是不務正業,使得很多人並不以從事科學研究為榮;

此外,盛行多年的科舉制度,使讀書人都希望透過“讀聖賢書”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沒法幫助自己改變命運科學研究自然無人問津。

這就是為什麼古代中國湧現出了“唐宋八大家”、“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閃耀文化史的文化大家的原因。

反觀西方國家,地緣文化使他們不得不走出自己生存的土地,去探索未知世界,加上貿易往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反過來刺激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因此,哥白尼時代開始,西方對於未知世界的探索已經到了十分緊迫的時候,大量人湧入科學研究領域,近代科學也開始在歐洲誕生。

中國“天時地利人和”,能培養出下一個牛頓級的科學天才嗎?

愛因斯坦與國際科學家合照

(2)思維方式影響了探究方式

許多研究中國文化的人都認為,《易經》對中國人思維方式的影響極為深刻。包括當代科學家楊振寧教授也提出,受到《易經》的影響,中國人缺乏“推演式”的思維,而這正是現代科學所需要的。

古代中國諸多農業著作,以總結經驗為主,真正具有突破性的科學研究和著作十分缺乏。不可否認,《夢溪筆談》具有極高的科學和歷史價值,同時也不得不指出,成就如此巨大的著作,也多記載現有的發現和發明,而缺乏自身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同時,科舉制度要求中國人熟讀四書五經,不能有悖於聖人的觀點,對中國文人的創新意識是很大的抑制。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人的思維很難跳出既定的條框,創新性的成果自然也就難以誕生。

相反,近代科學在西方誕生,經過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前仆後繼,經過嚴格的推演、驗證,再繼續修正,才形成了系統的科學體系。例如,牛頓對伽利略等前輩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加以系統總結,又創造性地用數學加以嚴密論證,最終形成了系統的力學原理,才有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樣的著作。這也是他們的成果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原因。

中國“天時地利人和”,能培養出下一個牛頓級的科學天才嗎?

牛頓

(3)普世價值觀影響了價值的實現

中國人認為,“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讀書是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才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鼓勵每個人在為世界服務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西方的教育,鼓勵個性化發展,提倡出於自身興趣愛好的學習,成才要甘於寂寞,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這些觀點,這些讀書的動機,其實都沒有錯,都能使每個人的內心都產生一種自我成長的意識,激勵自己的成長。因此,西方國家有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等頂級的科學家,而我們有如孔孟、杜甫般胸懷天下的聖賢,也有近代鄧稼先、錢學森等不求名利,一心為國的科學家。

中國“天時地利人和”,能培養出下一個牛頓級的科學天才嗎?

錢學森

03

如何培養下一個科學天才?

今天,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們對於人才的渴望,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頂尖科技人才的培養,值得我們付出巨大努力。今日之中國,能否憑藉“天時地利人和”,培養出下一個牛頓級的科學天才呢?

在“天時”方面,時代呼喚更多的高科技人才和引領科學前沿的人才。

當前國內政通人和,我們坐享穩定的環境和繁榮的經濟,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自己的夢想。高新技術領域作為目前國際競爭的重要陣地,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最為迫切,尤其是當前,晶片、新材料、人工智慧等領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相信會有更多頂尖人才湧現。此外,量子、空間、宇宙深空等領域,也必將是大有作為的,或許下一個科學大牛就將從這些領域誕生。

在“地利”方面,集結最優勢資源培養傑出人才。

雲集一流導師,用與時俱進的教育觀念和世界一流的教學、科研裝置,都將為各領域的人才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雙一流”建設初見成效,逐漸使國內的部分高校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一流大學”,更能孕育出頂尖的人才。

在“人和”方面,每個人的天賦都能自由綻放。

這是時代,尊重每個人的個性,更尊重每個人的天賦,只要你有能力,就能在自己喜歡的領域裡肆意成長。“長江學者”、“青年英才開發計劃”、“未來科學大獎”、各類國家自然科學獎,為有能力、有天賦的人加油。以楊振寧、姚期智等為代表的傑出人才迴流,更讓未來中國的科學大有可為。

中國“天時地利人和”,能培養出下一個牛頓級的科學天才嗎?

楊振寧與國際科學家合照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下一個愛因斯坦、牛頓級別的科學天才能否誕生在中國,拭目以待。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