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智伯因驕而敗

由 老孫說史 發表于 娛樂2022-04-15
簡介智伯大喜,又求地於魏桓子,桓子不想給他,其臣任章說:“智伯無故索地,諸大夫必懼,我與之地,智伯必驕,他驕縱就會輕敵,我們大家就會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人,智氏之命,必定不會長久了

為什麼智瑤那麼強

春秋末年,晉國逐漸走向衰落。公室式微,四卿分立,哪四卿?智氏、趙氏、韓氏、魏氏。四家之中唯智氏最強。

智伯名智瑤。起初智宣子將立智瑤為後,其本族智國說:“不如立智宵。智瑤雖有五賢,但有一不仁隨之。哪五賢?英俊高大為一賢,射御足力為二賢,才藝無雙為三賢,巧文辯惠為四賢,強毅果敢為五賢,雖然如此但甚是不仁,以五賢凌人而以不仁之心行事,誰又能夠待見他?假若立了智瑤,智氏宗族必滅。”智宣子不聽,遂立智瑤為後。智國見狀,遂請太史出面,自己脫離智氏,另立宗族為輔氏。

智伯因驕而敗

圖片來自網路

趙簡子有兩子,長子伯魯,幼子無恤。將置後, 不知該立誰,於是在竹簡上寫下訓誡之詞,然後分別送給兩個兒子,並告誡他們說:“一定要認真的背下來。”過了三年,叫來兩個兒子,問他們是否還記得竹簡上的訓詞。先問伯魯,伯魯不能背,求其書簡,已經早就丟失了。再問無恤,對答如流,求其簡,則從容自袖間取出,於是簡子以無恤為賢,立以為後。簡子使尹鐸出鎮晉陽,尹鐸請問說:“主上是要微臣將晉陽作為賦稅之地來治理呢,還是希望將來能成為國家的保障?”

趙簡子說:“當然是希望將來能成為國家的保障啊。”

於是尹鐸損其戶數,讓民以利,百姓殷富。趙簡子對無恤說:“晉國有難,不要小瞧了尹鐸,也不要以晉陽為遠 ,只有那裡才是最安全的。”

及智宣子卒,智瑤即位,是為智襄子,亦即智伯。智伯與韓康子、魏桓子在蘭臺宴飲,智伯戲弄韓康子並汙辱其臣段規。智國知道後就進諫說:“主上不備難,難則將至了。”

智伯說:“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

智國回答說:“不然。夏書說,一人三失,怨豈在明?若不小心,人將會從暗處圖謀您啊。況且君子能從小處事事小心,才能夠不會有大禍發生。今主上一宴而恥人之君相,又不加防備,還說他不敢發難,這可是萬萬不可啊。蜹蟻蜂蠣,皆能害人。何況人的君相呢?”智伯不聽。

智伯開口向韓康子要封地,韓康子不想給他,段規說:“智伯好利而又剛愎自用,不給他,恐怕他將要起兵討伐我們,不如就給他,他喜於得地,必定驕橫,又會向他人索地,他人不與,他必定會向之以兵,這樣我們就得以免禍而靜靜的等待時機的變化了。”

韓康子說:“好。”派使者送給智伯萬家之邑。

智伯大喜,又求地於魏桓子,桓子不想給他,其臣任章說:“智伯無故索地,諸大夫必懼,我與之地,智伯必驕,他驕縱就會輕敵,我們大家就會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人,智氏之命,必定不會長久了。周書說,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主上不如與之以驕智伯,然後就可以擇交而圖智氏了。為什麼非要讓我們獨自與智氏作對呢?"魏桓子說:“你說的對。"於是就答應送給智伯萬家之邑。

智伯因驕而敗

圖片來自網路

智伯欲求未滿,又向趙襄子求取蔡皋狼之地,趙襄子拒絕了他。智伯大怒,帥韓魏之師攻打趙氏。

趙襄子將要出走,問手下人去哪裡合適。有從者說:“長子城最近,況且城堅甲利 ,可以去那裡。”

趙襄子說:“那都是用百姓的血汗建起來的,如今我有難,誰又能夠忠心為我呢。”

從者又說:“邯鄲府庫充實,可以去那裡。”襄子說:“府庫充實,那都是搜刮的民脂民膏,百姓又怎麼會擁護我呢?還是去晉陽吧,那可是先主屬意的地方,況且有尹鐸以寬政為治,必得民和。”於是率領家甲出奔晉陽。

智韓魏三家以兵圍晉陽城,又引水灌城,連城牆幾乎都要淹沒。城中更是洪水漫漫,民不聊生,雖如此,百姓絕無叛意。

智伯巡視水情,魏桓子駕車,韓康子騎馬隨行。智伯志得意滿,得意洋洋的說:“我如今知道原來水也可以滅人國了。”

魏桓子目視韓康子,韓康子點首為應,因為他們知道,汾水可以灌安邑(魏氏都城),絳水可以灌平陽(韓氏都城)。

回營後,智伯謀臣絺疵對智伯說:“韓魏二君一定要造反了。”智伯說:“你怎麼知道?”絺疵說:“從他們的表現看出來的,他們以兩君之兵跟隨主公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今主公與之相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如今趙城將沒,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意,卻是面有憂色,這不是要反而是為何?"

第二天智伯將絺疵的話告訴了韓魏二君,二君說:“這一定是饞人想要為趙氏遊說,使主上懷疑我們兩家而懈於攻趙,不然的話,我們兩家難道不以朝夕就要分趙家之田為利,卻要去做那些危難不可成之事嗎?”二君告辭走了,絺疵入帳對智伯說:“主上為什麼將臣的話告訴二人?”智伯說:“你又怎麼知道的?”絺疵說:“臣見他們走出的時候狠狠地瞪視臣良久,然後急匆匆的走開,是因為知道臣知道了他們的心事,所以才會如此。”智伯聞言,並不以為意。絺疵見狀,知智伯不可勸,為避禍,請求出使齊國去了。

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城見韓魏二君說:“臣聽說唇亡則齒寒,今智伯帥韓魏之軍攻趙,趙亡,則韓魏隨其後。”韓魏二君說:“我們知道是這個道理,但是又恐怕事未成而謀先洩,大禍就將先至。”

張孟談說:“謀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又有何傷呢?”於是二君與張孟談密約,約定好起事的時間,趁夜色將張孟談送回城中。

數日後,襄子趁夜使人殺死守堤官吏,反決堤放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兩軍從兩翼殺出,襄子軍正面迎上,大敗智伯軍,遂殺智伯。,盡滅智伯之族,惟有智國因為別立宗門而倖免。

在晉國四卿之中,以智氏最為強大,大有併吞三家之勢,緣何最後敗亡族滅?其實自古以來,貪慾難填是每一位上位者邁不過的坎,智伯也是,但這並不是造成他最後敗亡的根本原因,而他的狠厲,自大,剛愎自用,最後葬送了他。

智伯因驕而敗

圖片來自網路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智伯之亡有如下評述:

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辯,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為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雲蒙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鎔範,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如乳狗博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

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為國為家者,苟能審於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後,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司馬光的論述可謂得當。作為國家的統治者,只有德才兼備,又有仁人之心才可以。如果固執、剛愎、貪婪、自大,總有一天會走向滅亡。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