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教育之怪現象,“過度社會化”避無可避的尷尬

由 江海燕子1 發表于 娛樂2022-02-27
簡介孩子過度社會化傾向的出現,並不僅僅是孩子自身的問題,也非一蹴而就形成的,這種現象的產生有較為複雜、深層次的社會原因,我們從多方面進行分析:一、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是客觀條件處於人生重要成長期的孩子,在逐漸接觸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充滿了好奇,具有

倘使拼音怎麼寫

每個孩子在自己的年齡段,主動適應社會,學習社會,然後表現出一定的心態、思想、行為、知識技能,這就是

“社會化”,即

“年齡段=社會方式”

社會化不是貶義詞,隨著孩子的逐步成長,社會化是大勢所趨,誰也阻止不了,若我們嘗試去幹涉,有可能適得其反。它是人和社會相互作用的結果。

然而孩子社會化並不等於過早的成人化。孩子成長的目標或者教育的任務就是透過孩子和社會的互動作用,獲得語言、思維、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為的方式,促使他們逐步瞭解社會、掌握生存能力,進而逐步社會化的過程。

當今社會,有一種很不好的傾向,過度社會化的孩子很容易受到認可和青睞。說話老氣橫秋的孩子被冠以

“聰明”的頭銜;超前教育被灌輸更多知識的孩子被冠以“努力”的頭銜;早戀的孩子被冠以“早慧”的頭銜;做事世故的孩子被冠以“懂事”的頭銜……

教育之怪現象,“過度社會化”避無可避的尷尬

孩子社會化程序並不是越快越好,過早的成人化對孩子而言是拔苗助長,是有害而無益的。不少父母擔心孩子在與人交往時會吃虧,因此會把不少成人社會中互動的潛規則教給孩子,這些潛規則更多的是人性中的假醜惡的一面,這對於社會認知不足,社會經驗缺乏的孩子而言無疑是對社會認知的扭曲,對孩子未來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以及恰當的社會情緒不利,對未來社會的進步和改造不利。學生過早地成人化就像是一個被催熟的

“爆炸瓜”一樣,外在的一鳴驚人無法替代內在的稚嫩甚至變異。

孩子過度社會化傾向的出現,並不僅僅是孩子自身的問題,也非一蹴而就形成的,這種現象的產生有較為複雜、深層次的社會原因,我們從多方面進行分析:

一、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是客觀條件

處於人生重要成長期的孩子,在逐漸接觸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充滿了好奇,具有非常強的可塑性、模仿性和趨眾心理,好出風頭,愛表現自己,但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尚未完全形成。

有人把他們的心靈比作一張白紙,點圓即圓,點方即方,在他們意識中並沒有明確的善惡美醜之分。加之現代家庭獨生子女較多,自我封閉的住房又限制了鄰里之間孩童的交往,孩子所見所聞都是成年人的言行,學到的都是一些成年人的知識,故非自然的

“早熟”傾向非常明顯。

二、孩子成長的社會環境是滋生土壤

古人說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這形象地說明了環境對人的巨大影響。在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下,人們的思想意識、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發生了裂變,越來越多地朝著功利化、物慾化方向發展。當前社會一些領域和地方道德失範,是非、美醜、善惡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見利忘義、損公肥私行為時有發生,不講信用、欺騙欺詐成為社會公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現象嚴重存在,所有這些對成長中的兒童都具有極大腐蝕性和極壞的示範效應。

有人曾對一所小學的學生進行了一次特殊的

“考試”,要求學生填寫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談論得最多、最熱心的話題,結果相當一部分小學生給出的答案,一是關係,二是送禮,三是金錢。難怪這些家庭的兒童在回答“你最喜歡什麼、羨慕什麼、追求什麼”的問題時,毫不隱諱地說,“最喜歡的是錢;最羨慕的是吃好穿好,能走後門;追求的是有錢有權”。

據調查,小學生群體中的攀比行為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物質水平。如:比穿著,看誰的衣服是名牌;二是比學習用品,看誰的鉛筆盒高檔;三是比家庭條件,如:比誰家的房子大,裝修檔次高、父母當的官大,錢多、車子好、家中生活用品高檔等;四是比外表長相,如:比靚麗帥氣,比穿著打扮等;五是比榮譽,比誰在班裡當的

“官”大,比誰受教師喜歡等。

不僅僅是小學生群體,學校也在做著這些給孩子明顯心理暗示的所謂調查,有些小學、中學,開學後,第一件事就是

“填表”,填什麼?填父母的職業,家裡有幾套房,幾部車,幾個保姆……

中國男足糜爛至此,某種角度來說,不是沒有校園足球的原因,而是校園足球比拼的是錢權交易,富人的孩子有錢不踢,不想讓孩子受苦;窮人的孩子沒錢踢不了,進不了專業隊伍;乃至職業俱樂部層面,國家隊層面也是如此,有能力的不給錢,不找關係進不了,沒能力的想去國家隊鍍金的,給錢找關係就能進。很多人在中國男足負于越南之後,提出青訓的重要性,在我看來,其實男足是爛到了根子上,無可救藥,除非推到重來。說句玩笑話,是個明眼人,就能看出來打越南這場就是假球,就是一場表演!與當初

“做掉”裡皮,如出一轍。

女足沒有利益糾葛,沒有那麼大的蛋糕,資本和金錢還沒有完全腐蝕,所以還在亞洲層面上有一席之地。如果真的

“重視”起來了,難保不走男足的後塵,可如果一直“不重視”,也會慢慢枯萎。可悲,可嘆,這就是現狀。

改變孩子的過度社會化,最重要的就是社會環境的大改變!

三、大眾傳媒的深刻影響是催化劑

如今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受大眾傳媒的影響遠高於學校和家庭,

“蠟筆小新”、“櫻桃小丸子”、“史努比”、“流氓兔”、“哈利·波特”等“另類偶像”越來越受到廣大孩子們的酷愛便是最好的證明。調皮搗蛋的蠟筆小新、好吃懶做的櫻桃小丸子、“不壞那麼多,就壞那麼一點點”的流氓兔、愛顯擺英雄主義的史努比……,他們都不是中國動畫片中智勇雙全的偶像,卻受到孩子們的喜愛。大眾傳媒在增加孩子與外界溝通與交流、增長知識的同時,其負面效應也越來越明顯。比如電視,由於商業利益的驅動,很多場面不是展示社會的爾虞我詐,便是“床上戲”加暴力,真正適合兒童觀看的節目並不很多。如果不加選擇地觀看,成人生活的這些消極面勢必對兒童產生不可估量的惡劣影響。

近年來,社會觀念的轉變,過去封閉多年的性觀念、性資訊隨著大眾傳媒的發展而廣泛傳播。孩子極易透過報刊、熱線、網路等途徑獲取這方面的資訊,然而他們生理和心理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只能是表面或片面地理解這些內容,並在誤導之下,盲目模仿媒介中人物的行為,熱衷於與異性交往,導致了自身學業的荒廢和人生更高追求的放棄,甚至走上性犯罪道路。

我們的基礎教育,我一直認為抓就要抓重點,比如

“人格教育”、比如“生命教育”、比如“性教育”,而不是“大雜燴”,“大火鍋”,什麼都拿來涮涮,什麼都沒吃出味兒來,今天想起加體育,明天想起加藝術,後天大力增加文言文古詩詞,再後面傳統文化也要加,再有原來的語數外等科目,二十多門學科,還是在小升初擇校愈演愈烈,初中分流的基礎上,喊“雙減”,不曉得減了什麼?減個“寂寞”吧!

教育之怪現象,“過度社會化”避無可避的尷尬

四、父母及家庭的認識誤區是重要誘因

現在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升學就業等壓力廣泛存在,媒體對一些

“哈佛女孩”、“寫作神童”的大肆商業炒作,以及孩子遭遇險境和壞人侵擾的安全狀況不容忽視……,所有的這一切都加促了家長“拔苗助長”的心理,認為孩子早懂事比晚懂事好,多知事比少知事強,這樣可以增強孩子未來的社會適應力和競爭能力。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父母總喜歡帶孩子去成人空間

“見見世面”、“鍛鍊鍛鍊”,甚至有意無意地讓孩子學習一些成人喝酒、打牌、抽菸、大手大腳消費的習慣,並認為這是將來“人際交往的需要”。如果孩子在接觸生人或陌生場面時表現出“害羞” 、“膽怯”,就會被斥為“沒出息”、“將來成不了大氣候”,這無疑使孩子在過度社會化道路上更邁進了一步。

教育之怪現象,“過度社會化”避無可避的尷尬

當孩子的

“過度社會化”避無可避時,我們與孩子們共處於成人世界的現實,就只能用尷尬來形容了。問題是,這樣的孩子成長起來後,真的可以撐起“民族復興”的重任嗎?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