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膠州灣海星捲土重來 漁民提前打響蛤蜊“保衛戰”

由 信網 發表于 娛樂2022-02-21
簡介專家>>>暫無必要用定製網具捕撈對於膠州灣海星情況,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密切關注,第一時間組織自然資源部北海環境監測中心、城陽區海洋發展局、紅島街道辦事處等相關專家與人員,赴紅島街道西大洋碼頭進行了實地檢視,組織部分貝類養殖戶

海星粘了還能吃嗎

原標題:四部門出海調查海星

文/圖半島全媒體記者劉鑫王洪智劉玉凡李紅梅

近日,膠州灣海域的海星捲土重來。2月17日,記者實地探訪發現,膠州灣海域的海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客商前來採購,被稱為“海星王”的遼寧客商一次採購了5000斤。潛水員們冒著嚴寒,下水捕撈海星,保衛蛤喇和海蠣子等貝類。經相關部門調查,目前膠州灣海星日捕撈量1萬斤左右,為去年高峰期的十分之一,人工潛水捕撈可滿足需求,暫無必要使用定製網具進行捕撈。隨著氣溫轉暖,海星數量很可能增多,紅島漁港碼頭的漁民們已經未雨綢繆,提前打響了蛤蜊“保衛戰”。

商販們排隊等海星

“海星王”初十來搶貨

2月17日中午11時30分多,沒等第一艘船靠岸,收購海星的商販就趕到上岸點,擺上成排的塑膠筐,等待海星的到來。十多分鐘後,第一艘漁船緩緩靠岸,商販將塑膠筐扔到船上,船上工人用鍁將海星轉移到岸上,稱重後裝車。大約半個小時的時間,第一輛小貨車便裝滿海星離開。之後,一輛大箱貨趕緊停過來,接力收購海星。

一個小時內,接連有3搜船靠岸,船上的海星幾百斤到幾千斤不等。一名漁民告訴記者。他們是當天早上七八點鐘出的海,基本是中午12點左右回來,撈上來的海星數量也不穩定,有時候多,有時候少一點。

“今年海星出現時間比去年提前近1個月,我們自2月12日開始僱人潛水採捕海星,目前碼頭上每天有10條左右的船出海捕撈,平均每條船能捕1000斤左右。”一位在紅島漁港碼頭停船的漁民告訴記者。

中午12點45分,又有兩艘漁船陸續在另一位置靠岸。因眼前漁船上的海星賣完,商販們提著幾個筐子趕過去,搶著收購海星。記者統計,在兩個小時內,共有8艘漁船靠岸,因氣溫低,當天中午撈上岸的海星數量不算多,有些商販遲遲沒有收滿車。據養殖戶估計,當天出海撈海星的船得有十餘條,商販們繼續在碼頭等待。

“今年海星銷售量很好,價格也比去年好,去年四五元錢一斤,現在六七元錢一斤。很多商販搶不到海星,只能白跑一趟。”一養殖戶說,目前碼頭上較大的收購商有七八家,每家收購商每天都能消化兩三萬斤,去年海星氾濫時,這些收購商都曾來過。

在眾多前來採購的客商中,遼寧丹東客商王先生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從中午12時許,他和妻子就來到碼頭忙活採購,一個多小時時間裡已經採購了5000多斤海星。“大年初十我就過來了,基本上每天收四五千斤。”王先生介紹,每天收上來的海星,他都會自己加工、銷售。在王先生看來,海星無論大小都有很大的用處,其中,小的可以做藥材,大的可以用於燒烤、海鮮大咖和日本料理等。

王先生透露,他幹海鮮行業已經十幾年了,一開始做各式各樣的海鮮。後來發現客戶對海星的需求量比較大,他和家人開始專注於做海星的批發。“我把微信名都改成了相信自己‘海星王’。”王先生笑著說道,他常年全國各地跑,和海鮮打了很多年的交道,對膠州灣海域的海星讚譽有加,“可能受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影響,膠州灣的海星比別的地方口感要好,細品有一種更濃郁的香味。”

膠州灣內吃“自助”

潛水員是“天敵”

記者在現場採訪時看到,剛剛搬運上岸的海星底部,還粘著一些蛤蜊皮。膠州灣海域有養殖的蛤蜊、海蠣子等貝類食物,這些都是海星的美食,膠州灣簡直就是海星眼中的“自助餐廳”。專家介紹,海星可以遠距離感知貝類釋放的氨基酸,能夠“輕鬆”定位“大餐”位置。“蛤蜊等貝類就像海星的自助餐,它們吃起來不費吹灰之力。海星進食的時候,還會分泌出一種黏液,覆蓋在海底的泥沙上,導致棲息在沙地的貝類無法呼吸,黏液對貝類有很大的殺傷性,往往是殺死的貝類比吃掉的多,導致蛤蜊成片死亡。”

“當前來看,海星的天敵就是潛水員,只有透過潛水員的打撈才能減少海星數量,解救養殖區的蛤蜊和海蠣子。”養殖戶說。據瞭解,自去年發生海星入侵後,為確保及時、有效應對,青島加強了對海星產卵群體和幼體的監測,研究建立海星爆發預警體系。

在碼頭採訪時,記者注意到每條捕撈船上配備四五人,他們中多數是潛入水中撿拾海星的潛水員,也就是蛙人,他們是目前“戰”海星的主力。

“下海潛水的感受就是冷,海里的溫度五六攝氏度,我們要穿上厚厚的棉衣,再穿上潛水服。今天我們在海上大約4個小時,一共撈了六七百斤海星。”一名潛水員告訴記者,潛水員基本都來自外地年齡大的已經60多歲,年齡小的三十多歲,儘管一天的收入可觀,但是與艱辛的付出相比,這份工作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並不大。

一位50多歲的潛水員告訴記者,他已經在膠州灣捕撈海星7天了。據其觀察,膠州灣內的海星分佈不均,但是有蛤蜊的地方,一般海星就多一些,其中不少海星已經成熟,最大的重達八九兩。

“剛開始只有幾艘船出海撈海星,這幾天出海的船越來越多。現在氣溫低,海星活動量小,趴在海底不好找,再過二十來天,氣溫高了,就都出來了。抓海星也要看天氣,風浪大的時候也不能去抓。”一養殖戶介紹,隨著節後工人返崗,之後出海的捕撈船會更多,更多的收購商也會來到。

專家>>>

暫無必要用定製網具捕撈

對於膠州灣海星情況,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密切關注,第一時間組織自然資源部北海環境監測中心、城陽區海洋發展局、紅島街道辦事處等相關專家與人員,赴紅島街道西大洋碼頭進行了實地檢視,組織部分貝類養殖戶進行了交流座談,並出海開展了海星生物量調查,進一步瞭解海星發生規模和影響程度,有針對性地提出應對措施。

經調查,目前海星日捕撈量1萬斤左右,為去年高峰期的十分之一。貝類灘塗內海星規格大體一致,都為4~6個/斤的較大規格海星,不存在大小摻雜現象。因海星捕撈量較小,市場需求較大,目前海星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上岸收購價為6~8元/斤。

據瞭解,膠州灣今年出現的海星跟去年一樣,主要為海星綱的多棘海盤車,是我國黃海沿岸常見的冷水性種類,最適生長溫度15℃~20℃,適溫上限25℃,在10月至次年1月進行繁殖。

膠州灣底播的蛤蜊、牡蠣等為海星大量繁殖和生長提供了充足食物,同時禁用漁具清理力度的加強也降低了海星(特別是幼體)捕撈強度,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海星繁殖群體的數量。鑑於當前海星捕撈量不大,且貝類養殖灘塗都為較大規格海星,相關專家研究分析認為,人工潛水捕撈作業可滿足海星捕撈需求。目前,膠州灣水溫偏低,約為5℃左右,海星活動力不強,採取誘捕方式捕撈效果不佳,暫無必要使用定製網具進行海星捕撈。

青島市海洋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會同城陽區和駐青科研院所有關專家及相關部門,對膠州灣海星生物量進行密切持續跟蹤調查,特別是嚴密監視天氣回暖時海星數量及規格變化情況,在特定時間、特定海域及時採取合適方式採捕海星,確保膠州灣貝類養殖安全。

【來源:半島都市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