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管結婚還管婚房” ,中國黃鱔育種第一人有了研究新方向

由 北青網 發表于 娛樂2022-02-09
簡介”作為我國第一個碩士生和博士生期間都以鱔魚生態養殖作為畢業論文的研究人員,周文宗還透露,“目前正在選育符合上海消費者喜好的品種,如青背黃肚本土品種,顏值高、品質好,爭取儘早上市

黃鱔有幾個品種

原標題:“管結婚還管婚房” ,中國黃鱔育種第一人有了研究新方向

東方網記者劉輝6月5日報道:假如到時下的滬上農郊轉轉,就能看到水田裡的人們都在忙碌著插秧種水稻。與此同時,在奉賢區的滬農科院莊行實驗基地裡,“中國黃鱔育種第一人”周文宗研究員也進入到一年當中最忙的時段。

每年供應1萬多斤鱔魚苗

說起周文宗,在上海,至少奉賢、金山、青浦,嘉定等十幾個稻米合作社的農戶都很熟悉他、依賴他。因為從1990年開始,他鑽研鱔魚生態養殖技術已經逾30載。每年6、7月份,是他最忙的時節,在這個節骨眼,他要向上海的稻田供應1萬多斤的鱔魚苗。

市民可能經常在商場、網店看到蛙稻米、蝦稻米、蟹稻米廣告……而周文宗主要研究的是鱔稻米。水稻和黃鱔如何建立了聯絡?那得從稻鱔共作技術說起。

據記者瞭解,稻鱔共作是以黃鱔為主,鰍、螺、鱉、蝦、小雜魚等為輔的生態養殖模式。透過綠色防控病蟲害,種植綠肥和蚓糞肥田,最大程度地減少化肥、農藥用量,提高稻米和黃鱔品質,減輕稻田面源汙染。

“能減少30%肥料、50%農藥使用,稻米品質還可以得到提升。”周文宗研究員告訴記者,2013年根據我國稻田種養結合的發展趨勢,他創制“稻-鱔”共作模式。目前該本成果已在全國各地應用,推廣面積在10萬畝以上,每畝年利潤約2000元,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周文宗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地剛開始投放20斤苗,秋天時可以回收到50斤成品,一斤按市場50塊的話,收益可觀啊。”

保媒拉縴還管婚房

鱔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是上海市民青睞的水產品。據悉,黃鱔可做成二百多種美味住餚,比如來一道響油鱔絲、紅燒鱔筒,那是極好的家常美味了。

雖成現在市民生活的常見美食,但你是否知道?在30年前的上海水產市場上,鮮有由本地供應的黃鱔。如今,上海飯桌上的3尾鱔魚裡就有1尾,是與周文宗研究員的努力分不開。

“黃鱔分類地位特殊,是合鰓目合鰓科中唯一的代表物種,可謂舉目無親,研究複雜。”1990年伊始,周文宗與“鱔”結緣,開始了鑽研鱔魚生態養殖技術。黃鱔壽命可達55年,“性逆轉和先談戀愛後結婚”的特性使其一生坎坷不平和充滿傳奇色彩,這種個性也讓周文宗如痴如醉。

記者從採訪中瞭解到,黃鱔是“一夫一妻”制,還有“擇偶”行為,同時對環境有較高的要求。“它們會挑選體型、脾氣相投才結婚,‘門當戶對’排卵量才會達到峰值。”

周文宗不僅首次研究黃鱔的擇偶行為,提高了黃鱔親本配對的成功率;他還採用淺水無土半人工繁殖的技術路線,創制獨具特色的藥餌催產技術和壓沙滴水孵化技術;將黃鱔繁殖時間提前2-4個月,並且工廠化培育苗種,能夠當年提供苗種。

談婚論嫁後,周文宗又研究起了婚房的搭建。記者在黃鱔工廠化育苗基地裡看到,黃鱔被安排在一個個暗藏玄機的“樓房”“別墅”裡。

原來,一排排玻璃魚缸中,放有黑色塑膠袋、多層浮片,但黃鱔卻不見蹤影。“黃鱔喜歡打洞,大多數時間都喜歡群居蝸居一起,只有透氣時才垂直露出水面。”周文宗還透露一個冷知識,黃鱔是唯一會溺水而死的魚類。

據悉,透過立體養殖方式,周文宗將每平方米黃鱔苗養殖密度從過去的10條提高到100條,大大加快了工廠化育苗的速度,提高了繁育效率。

黃鱔也要有顏值

據統計,目前僅上海水產批發市場,黃鱔的銷售量大約在30萬斤/天。在周文宗和團隊的努力下,僅上海市場,他的黃鱔苗種供應量佔市場近九成。但他不滿足於此,為了培育高品質黃鱔,周文宗和團隊正在從兩個方向努力。

一方面,他儲存了50多個黃鱔地方種群或品系,嘗試選育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黃鱔品種。另一方面,他不斷為黃鱔創造優質生態環境,讓黃鱔能夠更健康地生長,給養殖戶帶來更多收益,讓消費者吃到優質黃鱔。

“黃鱔還具有很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市場價格穩定,需求量大。”作為我國第一個碩士生和博士生期間都以鱔魚生態養殖作為畢業論文的研究人員,周文宗還透露,“目前正在選育符合上海消費者喜好的品種,如青背黃肚本土品種,顏值高、品質好,爭取儘早上市。”

(劉輝)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