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大熊貓被“降級”,保護力度會下降嗎?熊貓又有哪些新危機?

由 爆品動物解說 發表于 娛樂2021-12-19
簡介綜合來看,大熊貓在受威脅程度等級上雖然被“降級”了,但是國家的保護力度卻不會因此而下降,大熊貓的生存依舊存在多方威脅

熊貓圈養的環境和生活狀態怎樣

一個好訊息,2021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新聞釋出會上,提到了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達到了1800多隻,受威脅程度等級也由原來的瀕危下降為易危。

肉眼可見,這些年來,不少珍稀的野生動物數量的確在增多,這點在逐漸增多的野生動物與人類的目擊事件上得到了直觀地體現,比如北遷的亞洲象、進村的東北虎、捕食家禽的雪豹等。

在慶賀大熊貓的瀕危等級下降之餘,也引發了許多疑問,大熊貓被“降級”了,保護力度是不是也會跟著下降呢?還有什麼因素能威脅到它們的生存?

大熊貓被“降級”,保護力度會下降嗎?熊貓又有哪些新危機?

由瀕危到易危,國人的不懈努力

不同國家之間,評定野生動物受威脅程度等級的標準也不一樣,目前全世界公認的一套標準體系,出自於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根據物種的滅絕風險程度,一共分為9級,由危到安分別是:滅絕、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低危、無危、資料缺乏、未評估。

工業革命之後,地球上物種的消失速度是空前的,大熊貓也曾遭遇了多次生存危機,比如在上個世紀70年代時,野生大熊貓的個體數還有2400多,但在隨後的10年間,下降了一半以上,80年代時再次評估,就剩1100多隻了。而今大熊貓能由瀕危下降到易危,背後是國人的不懈努力。

大熊貓被“降級”,保護力度會下降嗎?熊貓又有哪些新危機?

建立自然保護地

人類世界快速發展之後,地球上的環境遭到了大規模的破壞,野生動物們喪失了它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因此,保護動物,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建立自然保護地,將它們最後的家園保護起來,禁止狩獵,禁止各類生產活動。

這是世界統一的做法,也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比如印度的亞洲獅一度瀕臨滅絕,後來人們將吉爾森林設為亞洲獅的保護區,1972年後禁止人類在保護區的一切活動,截至2020年,亞洲獅的個體數量已由最初的13只增長至674只了。

針對野生動物保護,我國先後建立起了約11800個自然保護地,其中大熊貓相關自然保護地為67個。

自1963年建立臥龍保護區之後,人們透過一系列的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措施,讓大熊貓得到喘息之餘,也為它們建立起一個又一個適宜的生存家園,如今大熊貓在這些保護地裡面,能得到很好的生存。

大熊貓被“降級”,保護力度會下降嗎?熊貓又有哪些新危機?

修復生態廊道

人類對動物家園的破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影響就是使得動物們的棲息地變得破碎化嚴重、呈零散狀分佈,各棲息地就像是一座座孤島一樣,生活在裡面的動物無法與外界交流。

這樣的直接後果就是導致近親繁殖嚴重,基因多樣性減少,最終的結果就是種群衰退甚至有滅絕的風險。因此我們不光要建立自然保護地,還要建設和修復生態廊道,使得原本孤立的棲息地重新連線起來。

生態廊道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供動物穿行,這有利於物種的遷徙和幼獸的散佈,能夠很好地減少近親繁殖現象。

例如四川省投資近4億建成修復的大熊貓生態廊道,將多個小塊的熊貓棲息地重新連線了起來,使得原本相互隔離的小種群之間,能透過生態廊道進行交流,這對大熊貓的種群發展非常有利。

大熊貓被“降級”,保護力度會下降嗎?熊貓又有哪些新危機?

科學飼養,種群復壯

保護瀕危野生動物,除了建立保護地和修復生態廊道等措施之外,進行人工飼養研究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人們攻克了大熊貓人工飼養的一個又一個難題,利用現代科研手段,實現了圈養與野生大熊貓種群的復壯。同時人們也在大熊貓的棲息地內建立一系列的人工洞穴,後續發現大熊貓們能夠很好地利用這些洞穴產仔。

大熊貓被“降級”,保護力度會下降嗎?熊貓又有哪些新危機?

瀕危等級下降,保護力度不減

關於“大熊貓瀕危等級下降”話題的相關討論,不少人表示會不會因為等級下降了,國家對大熊貓的保護力度也相應下降?

這裡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是不會的!最直接的參考例子就是雪豹,它的受威脅程度等級也由原來的瀕危下降至易危,但國家對它的保護力度卻沒有因此而減少。且不說大熊貓的珍貴程度,是動物界的“活化石”,單單是它身後的上升價值,就值得大力保護。

大熊貓早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野生動物了,它是我們的國寶,是國家的一張名片,也是外交手段。

個體數增長的背後並不意味著它們就安全了,大熊貓主要分佈在四川、陝西、甘肅西部地區,明面上棲息地的面積能達3萬多平方公里,但大熊貓是屬於低海拔的陸生物種,如果除開高山、河流、公路等它們無法棲身的面積,實際上大熊貓的主要生活面積,僅佔20%左右。

從棲息地的分佈狀態來看,分散化嚴重,大熊貓的種群也被分割成20多個,由此可見,野生大熊貓依舊有生存危機。

大熊貓被“降級”,保護力度會下降嗎?熊貓又有哪些新危機?

另外,大熊貓這種動物與其他動物不一樣,由於它們的生殖能力和育幼行為都呈現高度特化,所以繁殖能力極低,一生中產仔數量很少,且幼崽成活率低。

圈養雌性大熊貓的性成熟時間大約是4年,野生的只會更晚,它們每年發情一次,持續時間也只有2-3天,它們不僅交配困難,而且產下的後代也十分脆弱,體重只有100多克。在這個階段,大熊貓幼崽完全依賴熊貓媽媽,因此對於熊貓媽媽來說,育幼是一項十分艱鉅的任務。

由於剛出生的幼崽過於脆弱,而撫養它們又很困難,所以如果野生熊貓媽媽生了雙胞胎的話,往往會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較為強壯的那個幼崽身上,而忽視另一個,以保證有一個幼崽能存活。

大熊貓的這個育幼策略,無疑是進一步減緩了大熊貓種群的增長速度,單是出於這個原因,也要大力保護它們。

大熊貓被“降級”,保護力度會下降嗎?熊貓又有哪些新危機?

有蹄類崛起,大熊貓的新危機

在我國,得益於對偷獵盜獵嚴重打擊,它已經不是威脅珍稀野生動物生存的主要因素了,而大熊貓經過4個階段的物種演化,已經演化到以竹子為主食,避開了大多數的種間競爭,且大熊貓體型較大,實力強勁,在野外鮮有敵手,那麼當下而言,又有什麼因素能夠威脅到大熊貓呢?

在熊貓的棲息地內,生活著金錢豹和雪豹這兩種食肉猛獸,但事實證明,它們能夠和平相處。相反,有蹄類的崛起,給大熊貓帶來了新的危機。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間,我國大多數地區都生活著華南虎,在食物鏈的相互剋制作用下,森林裡面有蹄類動物的種群發展得到了限制,各方保持在一個良好的平衡狀態下。

但在隨後的歲月裡,虎豹被當成害獸大肆捕殺,各種野生動物也跟著遭殃,但與華南虎不同的是,眾多有蹄類動物雖然數量下降了,但從未在野外消失,在後來人們致力於環境、動物保護之後,這些有蹄類動物的種群逐漸恢復了起來。

由於此時已經缺乏老虎的抑制作用,所以不少有蹄類動物甚至達到了區域性氾濫的地步。

大熊貓被“降級”,保護力度會下降嗎?熊貓又有哪些新危機?

在大熊貓的棲息地裡面,羚牛絕對是霸主級的存在,這是一種體型巨大的有蹄類動物,成年之後體重能達300千克以上,且長有尖角,脾氣暴躁。

根據《成都商報》2008的報道,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裡面,秦嶺羚牛傷人事件高達150多起。羚牛是非常危險的動物,具有較強的領地意識,尤其是處於發情期的公牛,性格格外暴躁,經常與同類打鬥,如果有其他動物貿然闖入它們的領地,極有可能會被攻擊。

曾經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救助的一隻大熊貓,其腹部的傷口就懷疑是羚牛角造成的。

大熊貓被“降級”,保護力度會下降嗎?熊貓又有哪些新危機?

全方位影響大熊貓的生活

相對於直接攻擊而言,羚牛這種動物對大熊貓的威脅,更體現在它們對環境的改造上面。羚牛和野豬一樣,有一個日常小愛好,那就是喜歡磨蹭樹幹,它會經常用樹幹打磨自己的牛角,長久如此,必然使得樹木被毀,增加林中倒木。

在冬季,地表食物較為匱乏,羚牛們則會以一些較矮的葉子為食,它們啃食葉子、踩踏植株,無疑進一步改造了當地環境。

大熊貓被“降級”,保護力度會下降嗎?熊貓又有哪些新危機?

大熊貓對環境的要求是比較苛刻的,它們喜歡竹子長勢良好,有較大大型喬木的森林,不喜歡有較多倒木的森林,而羚牛等動物對環境的改造,無疑會影響大熊貓的分佈。

另外,大熊貓眼神不好,視覺極不發達,在發情期時主要靠氣味交流的方式聚集在一起。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大熊貓們往往喜歡在樹幹上留下自己的氣味,而羚牛、野豬等有蹄類動物的“磨樹”行為,無疑將大熊貓留下的氣味標記毀掉了,這直接影響到熊貓個體之間的交流,進一步影響了繁殖率。

大熊貓被“降級”,保護力度會下降嗎?熊貓又有哪些新危機?

綜合來看,大熊貓在受威脅程度等級上雖然被“降級”了,但是國家的保護力度卻不會因此而下降,大熊貓的生存依舊存在多方威脅。

而至於網上一些“大熊貓因數量增加而被降級了,能不能養?還能不能當國寶?”的言論,更是無稽之談,甚至連闢謠都懶得去做。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