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曾侯乙編鐘為何出土40年才被複制5套?

由 暖心媽媽 發表于 娛樂2021-10-19
簡介在他提供的一份印製於1984年9月的資料《曾侯乙編鐘複製研究》中記載,當時,湖北省博物館邀請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武漢機械工藝研究所、佛山球墨鑄鐵研究所、武漢工學院和哈爾濱科技大學等單位上百名科技人員,大家通力協作,採用多種技術手段對

曾侯乙編鐘銘文是什麼

曾侯乙編鐘

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

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效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它的複製一直是被反覆研究的課題,古人技藝逐步得到復原。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由於每次複製都需在原件上翻模,為保護文物,到目前為止,曾侯乙編鐘僅複製了5套。

曾侯乙編鐘為何出土40年才被複制5套?

曾侯乙編鐘原件,湖北省博物館藏

上百位科技人員

通力合作複製編鐘

時光追溯到1979年,複製國寶編鐘被專家學者們提上了議事日程。據湖北省博物館前館長陳中行回憶,複製全套曾侯乙編鐘,得到了國家文物局和眾多單位的支援。

在他提供的一份印製於1984年9月的資料《曾侯乙編鐘複製研究》中記載,當時,湖北省博物館邀請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武漢機械工藝研究所、佛山球墨鑄鐵研究所、武漢工學院和哈爾濱科技大學等單位上百名科技人員,大家通力協作,採用多種技術手段對這套編鐘進行分析研究。

曾侯乙編鐘為何出土40年才被複制5套?

編鐘調音師在封閉車間工作

發現

中國早在2400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銅錫鉛3種成分的最佳配方,以獲得優美的音色,掌握了鐘體大小、鐘壁厚薄與音高的嚴格比例,鑄造出不同音高的編制系列,設計了合瓦式的獨特鐘形與複雜的鐘腔結構,形成了奇妙的一鍾雙音和優美的旋律。

複製編鐘形似並不難,難就難在聲似,關鍵是複製的編鐘要與原編鐘的發音一模一樣

,專家學者、技術人員反覆科研試製,逐漸掌握了塑模、制模、翻模、青銅澆鑄、定音等工藝,眾多音樂專家赴現場參與調音。

1982年底,編鐘複製研究組成功複製出了上層鈕鍾12件、中層甬鍾14件、下層大甬鍾兩件,共28件,基本上做到外貌、聲音與原件一致,並積累了大量資料和經驗,在編鐘複製技術上取得了巨大成功。1983年1月7日,國家文物局在武漢召開了編鐘複製研究成果鑑定會,複製件獲得透過與好評。

曾侯乙編鐘為何出土40年才被複制5套?

成排的編鐘模具

歷時5年之久,1984年7月,全套編鐘的複製工作全部完成。文化部於同年9月5日組織全國多學科專家組成鑑定委員會,進行驗收,認為複製件達到了形似、聲似的複製要求,並頒發了驗收證書。1985年,此項成果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獎。

目前僅複製了五套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第一套曾侯乙編鐘複製成功後,經過國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博物館又先後為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演奏廳、臺灣鴻禧美術館、陝西黃帝陵、湖北隨州博物館各複製了一套。

在這幾次複製過程中,無論是鑄造技術、工藝流程還是調音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改進和提高,確立了一套符合實際的古樂器複製技術鑑定標準。

現存於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演奏廳的這套編鐘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套。除了週一閉館,每天10:30、11:30和14:30、15:30,都會有編鐘表演,一般會演出5首左右的曲子,時長20分鐘。由專業人士演奏出古典美曲,遊客可透過編鐘精緻空靈的樂調,探尋古老悠遠的歷史文化。

編鐘在古代是“天子祭器”,在每年清明的黃帝陵祭祖大典上,曾侯乙編鐘複製件成為重要祭器。

複製這套編鐘的武漢精密鑄造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明

安介紹,複製不同於仿製,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在曾侯乙編鐘原件上翻模製作的,稱為複製。所以真正意義上曾侯乙編鐘的複製件並不多,目前僅複製了5套,但是在各地存在大量仿製的作品。

曾侯乙編鐘為何出土40年才被複制5套?

仿製編鐘

曾侯乙編鐘為何出土40年才被複制5套?

仿製編鐘製作現場

複製編鐘見證兩岸文化交流

1992年,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週年,“曾侯乙墓特別展”在日本東京展出,臺灣鴻禧美術館館長廖桂英是眾多觀眾中的一位。“太震驚了,我第一次看到這麼龐大而精美的青銅器。”至今還記得第一眼看到曾侯乙編鐘時的情形,她說,那種心情只能用震撼形容。

要把這麼震撼的文物帶到臺灣,讓更多的臺灣同胞感受到荊楚文化的魅力,曾侯乙編鐘在廖桂英心中埋下了種子,但直到1997年這顆種子才生根發芽。當年7月,廖桂英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武漢,讓她意想不到的是,半個小時左右,她就和湖北省博物館談妥了這件事情。

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中心顧問、研究館員,中國音樂學院東方音樂研究院首席專家馮光生當時擔任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是接待廖桂英的人員之一。“我們都希望讓更多的同胞感受到曾侯乙編鐘的魅力,所以很快就談妥了。”馮光生說。

在編鐘的複製過程中,馮光生擔任了“總監製”的

角色

。到了最關鍵的調音階段,馮光生等專家也親自參與,他們鑽進鍾腔內,反覆調校、打磨,銅粉落了滿身。當時是

夏天

,廠房裡沒有空調,汗水與銅粉起了化學反應,大家幾乎變成了“青銅人”。

這套編鐘複製了曾侯乙編鐘上全部3755字銘文,從還原度來講,這是目前為止還原度最高的一套。

廖桂英說,這套編鐘抵達臺灣後,很快成為博物館中的明星,兩岸還策劃了編鐘音樂會和展覽,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見證。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