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由 鄭是朕 發表于 娛樂2021-09-27
簡介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似與遊者相樂怎麼劃分朗讀停頓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小石潭記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

一、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學家,世稱“柳河東”。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以明道”,注重文學的社會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柳河東集》。

二、故事背景

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團牽累,被貶為永州司馬。在永州的十年間,他以山水為寄託,遍遊附近的奇山異水,寫下了文筆清秀、富有詩情畫意的遊記作品“永州八記”。《小石潭記》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識積累

(一)通假字

日光下澈

“澈”通“徹”,穿過,透。

(二)古今異義

1。全石以為底

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2。乃記之而去

古義:離開;今義:往

3。崔氏二小生

古義:青年,後生;今義: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4。不可久居

古義:停留;今義:住

(三)一詞多義

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詞)

以其境過清(悽清,冷清,形容詞)

2。可:潭中魚可百許頭(大約,副詞)

不可久居(能夠,動詞)

3。環:如鳴佩環(玉環,名詞)

竹樹環合(環繞,動詞)

4。以:全石以為底(把,介詞)

以其境過清(因為,介詞)

5。從: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詞)

隸而從者(跟從,動詞)

6。差:參差披拂(長短、高低、大小不齊,形容詞)

其岸勢犬牙差互(交錯,動詞)

(四)詞類活用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方位名詞作狀語,向西

2。皆若空遊無所依

名詞作狀語,在空中

3。斗折蛇行

名詞作狀語,鬥,像北斗七星那樣;蛇,像蛇爬行那樣

4。悽神寒骨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悽,使……淒涼;寒,使……感到寒冷

5。心樂之

意動用法,以……為樂

6。其岸勢犬牙差互

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那樣

7。近岸

形容詞作動詞,靠近

(五)文言句式

1。倒裝句

卷石底以出。(主謂倒裝,即“石底卷以出”,意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來,高出水面”。)

全石以為底。(賓語前置,即“以全石為底”,意為“以整塊石頭為底”。)

2。省略句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省略主語,即“(餘)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乃記之而去。”)

(六)成語積累

1。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像蛇爬行那樣彎曲。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2。犬牙差互:形容地形交界處像狗的牙齒一樣互相交錯。

(七)名句積累

1。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2。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4。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四、課文翻譯

原文: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篁竹:成林的竹子。篁(huánɡ),竹林。

如鳴佩環: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碰撞發出的聲音。佩、環,都是玉製的裝飾品。

清冽:清涼。冽(liè),寒冷。

譯文: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碰撞發出的聲音,心裡很高興。砍倒竹子,開闢出一條道路,往下看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涼。

原文: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為底。

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來,高出水面。

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坻(chí),水中高地。嶼(yǔ),小島。嵁(kān),不平的岩石。

蒙絡搖綴,參差披拂:覆蓋、纏繞、搖晃、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蕩。

譯文:(潭)以整塊的大石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來,高出水面,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和翠綠的藤蔓,覆蓋、纏繞、搖晃、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蕩。

原文: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可百許頭:大約有一百來條。可,表示估計數目。許,表示數目不確定。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澈,穿過,透。現在寫作“徹”。

佁然不動:呆呆地一動不動。佁(yǐ)然,愣住的樣子。

俶爾遠逝:忽然間游到遠處去了。俶(chù)爾,忽然。

往來翕(xī)忽:來來往往輕快敏捷。

譯文: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託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動不動;又忽然間游到遠處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在和遊人逗樂。

原文: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見,一段又看不見。鬥折,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樣彎曲。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

譯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見,一段又看不見。溪岸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無法知道它的源頭在哪裡。

原文: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以其境過清 ,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寂靜極了,幽深極了。悄愴,寂靜得讓人感到憂傷。邃(suì),深。

清:悽清,冷清。

譯文:坐在小石潭邊上,四面竹子樹林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旁人,使人心神淒涼,寒氣透骨,寂靜極了,幽深極了。因為這裡的環境太悽清,不可以久留,於是記下了這番景緻就離開了。

原文: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隨從我的人,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隸,隨從。

譯文:一同去遊覽的人: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隨從我的人,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名叫恕己,一個名叫奉壹。

五、問題歸納

1.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於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 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2. 第二自然段所寫潭水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透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裡遊,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彷彿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裡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透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3. 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作者採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佁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著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遊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4.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看得見的一段水面反映著天光雲影,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徵。

5. “悽神寒骨,悄愴幽邃”在本文中有什麼作用?

不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環境清幽的特點,也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悽苦的心境,寓情於景,是全文的點睛之筆。

6. 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這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思想感情的主調。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所以這裡的樂只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7.文中作者運用多種方法繪景,試舉例說明。

(1)點面結合。寫石“全石以為底”是面,“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是點。

(2)動靜結合。寫魚“影布石上,佁然不動”是靜,“俶爾遠逝,往來翕忽”是動,靜中有動,更顯環境的雅靜。

(3)虛實結合。“潭中魚可百許頭……似與遊者相樂”,表面寫魚,其實也在寫水,魚為實,水為虛,以實寫虛。

六、課文主題

本文透過對小石潭優美、幽深景物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孤寂悲涼、憂傷抑鬱的情感。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部編八語下-第10課、《小石潭記》柳宗元(課件+誦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