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小蝌蚪找媽媽》你真的看懂了嗎?

由 壹分鐘資訊 發表于 娛樂2021-08-24
簡介在電影中,小蝌蚪也不理解為什麼青蛙媽媽跟自己長得不一樣

青蛙肚皮什麼顏色

《小蝌蚪找媽媽》是中國水墨動畫最牛的作品。1961年7月,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攝製完成。根據方慧珍,盛璐德創作的同名童話改編,取材於齊白石創作的魚蝦形象,打破了動畫片“單線平塗”的模式。沒有邊緣線,意境優美,氣韻生動,中國獨有,世界驕傲。傳說這種動畫的製作方法曾經是國家機密,令無數外國人百思不得其解。

超高的藝術水準,鮮明的中國特色,國內外獲獎無數:

1962年影片獲第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美術片獎;1961年獲瑞士第十四屆洛家諾國際電影節短片銀帆獎;1962年法國第四屆安納西國際動畫節短片特別獎;1964年第四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榮譽獎;1978年南斯拉夫第三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一等獎;1981年法國蓬皮杜文化中心第四屆國際青少年二等獎。

這麼多獎項,真可謂拿獎拿到手軟,更是陪伴了無數人的童年,必須要感謝這部動畫片的主創們。

她的創新與水準也讓許多後來的中國做動畫的人們汗顏,無論從哪方面講,這部水墨動畫的經典地位,到現在也無人能夠撼動。

茅盾看過這部動畫片之後,賦詩一首:

“白石世所珍,俊逸復清新,榮寶擅複製,往往可亂真。何期影壇彥,創造驚鬼神。名畫真能動,潛翔栩如生。柳葉亂飄雨,芙蕖發幽香。蝌蚪找媽媽,奔走詢問忙。只緣執一體,再三認錯娘。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認識不全面,好心辦壞事。莫笑故事誕,此中有哲理。畫意與詩情,三美此全具。”

一代文豪用打油詩的方式,給予了這部片子極高的評價。

其實,小時候看這片真沒看出這麼多好來,真覺得比《聖鬥士》好看到哪裡去。

一群小蛤蟆鍋袋子找了個青蛙當媽媽,太幼稚了,哪有變形金剛打來打去的熱鬧。

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現在再回過頭來看這部片子,才多多少少地知道了她的高明之處。

不過,今天我還是要指出這部片子的一個錯誤。當然不是藝術方面,而是一個常識。小蝌蚪找錯了媽媽,或者說是青蛙媽媽產錯了卵。

我生長在一個小山村,一條小溪從村邊流過。小溪裡最多的不是魚,而是蛤蟆。

本人從小就是顏控,特別反感長得難看的蛤蟆。加上膽子也大,找死了蛤蟆無數。這當然是一個惡習,我很早就為此懺悔過了。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清楚地知道蛤蟆和青蛙以及它們卵的區別。第一次看這部片子的時候,我就覺得片子裡青蛙產的卵不像我平常所見到的,那分明是母蛤蟆的傑作。

但是村裡人見識少,總以電視為權威。所以我覺得可能人家的青蛙和我們村的不一樣。

可現在我長大了,知道了天下蛤蟆產的卵基本形狀都是差不多的,片子裡青蛙媽媽產的卵的的確確是屬於蛤蟆媽媽的。雖然片子裡這些小蝌蚪長大了都變成了青蛙,但實際上它們應該變成蛤蟆才對。

蛤蟆的卵是“帶狀”的,像一條連續的線狀長帶,帶內的卵就像一串珠子,透明中帶著黑色的顆粒。青蛙的卵是一坨一坨的“球狀”,卵粒較大。這是兩者最直觀的區別。

當然了,從蝌蚪的顏色和形狀上也可以分辨出兩者的區別。

《小蝌蚪找媽媽》你真的看懂了嗎?

青蛙的蝌蚪呈青灰色,身體略呈圓形,尾很長,身上有斑紋,口在頭部的前端,常常單獨分散地在水裡活動。

《小蝌蚪找媽媽》你真的看懂了嗎?

蛤蟆的蝌蚪全身深黑色,尾較短且尾的顏色比身體稍淺,口在頭部前端的腹面,經常成群聚在一起,朝一個方向活動。不過這些特徵在電影裡看起來不夠直觀和明顯,所以本文不採用這個論據。

如果不怕蛤蟆噁心的話,咱繼續往下看。

《小蝌蚪找媽媽》你真的看懂了嗎?

青蛙的卵,很明顯,是一坨一坨的。

《小蝌蚪找媽媽》你真的看懂了嗎?

蛤蟆卵,一串一串的,有點像佛珠

《小蝌蚪找媽媽》你真的看懂了嗎?

這是青蛙,大長腿,大眼睛,身材修長,動作敏捷,姿態悠美

《小蝌蚪找媽媽》你真的看懂了嗎?

很明顯,動畫片裡青蛙媽媽產下了蛤蟆的卵。

生孩子這事,一般不需要外援,我想蛤蟆也一樣。按照卵的規定性,電影中小蝌蚪們的媽媽應該是下圖中的它。

《小蝌蚪找媽媽》你真的看懂了嗎?

用來嚇唬女孩子的蛤蟆,醜是醜了點,但很有氣勢

《小蝌蚪找媽媽》你真的看懂了嗎?

所以說,動畫片裡這個場景是錯誤的,完全是找錯了媽。

我相信《小蝌蚪找媽媽》這點瑕疵不會影響到其藝術成就,也不會衝擊到她在中國水墨動畫泰斗地位。

在原著中,小蝌蚪追上了身為水禽的鴨媽媽問到了線索。如果這裡仍是鴨媽媽,小蝌蚪必然也要追上去,那麼會出現以下種情況:

1 鴨媽媽告訴小蝌蚪線索,小蝌蚪離開。這就與原著一樣,不能引出蝦公公。該情況不允許發生。

2 鴨媽媽聲稱不知道青蛙媽媽的線索,小蝌蚪離開。本作的設定中所有成年動物都知道青蛙媽媽的特徵。該情況與設定違背,不允許發生。

3 鴨媽媽知道青蛙媽媽線索,但不告訴小蝌蚪。嚴格來說不是不可以,但出現這種情況就要解釋鴨媽媽為什麼對小蝌蚪有意見,要是往下深究就跟主線偏了十萬八千里。所以這種情況不允許發生。於是乎製作組進行了很巧妙的一個更改:化鴨為雞。

雞相比之鴨,有什麼特點?雞的活動範圍在陸地,食物來源也在陸地,與池塘生物沒有關係。雞可以和池塘生物做朋友,但也可以對池塘生物漠不關心。雞可以知道青蛙媽媽長什麼樣,也可以不知道,但不論知不知道小蝌蚪肯定不能追上去取證。不過雞好歹跟池塘生物有一點相同:都是媽生的。因此“水邊的雞”就成了既可以讓小蝌蚪生出找媽之心,又可以引出更多後續人物的絕佳選擇。

而且雞的無視更可以給出一個潛文字,讓觀眾不去胡思亂想。這個潛文字就是:小蝌蚪就是小蝌蚪,生在水裡,因此小蝌蚪的媽媽也肯定在水裡,所以這個故事跟陸地沒什麼關係。

4 。原著沒有蝦公公這個角色,但是電影有了。

《小蝌蚪找媽媽》你真的看懂了嗎?

瞧,那邊誰來了?蝦公公彎著腰,小蝌蚪問他:“我們的媽媽在哪?您知道?”,蝦公公鬍子長,小蝌蚪問他:“我們的媽媽是個什麼樣?” “你們的媽媽呀!喏,長著兩隻大眼睛,剛才我還見過她呢!快快游去親一親!”

作為電影原創而存在的蝦公公取代了鴨媽媽,成為了線索的第一提供者。製作組不惜把鴨改雞,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讓他出場。這個角色似乎沒什麼可說的,一個傳統的長者形象而已。但是我們要注意到:這個角色是唯一一個沒被小蝌蚪錯當成媽媽的角色。

沒見過世面的小蝌蚪為什麼能理所當然地肯定“這不是我媽媽”?

是因為有鬚子這種男性特徵嗎?

不,小蝌蚪後來遇到了同樣生須的鯰魚,也錯把鯰魚當媽媽。不是因為鬚子。

那麼蝦公公這個角色還有什麼特徵?

老。

老不能育,故無子。這一點我們可以透過畫面看到。蝦公公的身邊只有一條跟他差不多大的蝦,而沒有小蝦在身邊跟隨。

所以觀眾就知道了:蝦公公太老了。太老的生物生不出小蝌蚪,所以蝦公公從一開始就註定不會被蝌蚪當成媽媽。

5 。原著中沒有小金魚的戲份,但是電影中有了。

《小蝌蚪找媽媽》你真的看懂了嗎?

在金魚的段落裡,最先出場的正是小金魚。他們在雍容典雅的音樂中輕盈地遊動,圍著一片花瓣翩然起舞,然後簇擁著金魚媽媽出場。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氣質和四處亂竄的小蝌蚪是迥異的。

蝦公公說小蝌蚪的媽媽是大眼睛,於是小蝌蚪一找到金魚,衝上前去叫媽媽。小金魚立即躲到一邊,竊竊私語。

這個細節做得不錯。電影中將小金魚的緊張和不信任表現得非常生動。可以說如果劇情在這裡轉個彎,讓小金魚和小蝌蚪一起生活,我們甚至能想象出小金魚疏離排斥小蝌蚪的場面。好在金魚媽媽分得清,讓小蝌蚪離開了。

那麼增加小金魚的目的是什麼呢?

告訴觀眾:蝌蚪群是蝌蚪階級,金魚群是金魚階級。兩個階級註定不能打成一片。

6。原著中螃蟹跟小蝌蚪說完話就沒戲份了。

《小蝌蚪找媽媽》你真的看懂了嗎?

電影中螃蟹跟小蝌蚪說完了話,聽到了青蛙媽媽的呼救,趕忙在水底找到了她,剪斷亂草救了青蛙媽媽,還告訴了青蛙媽媽小蝌蚪的行蹤,這才有了後面青蛙媽媽找到小蝌蚪的戲份。

青蛙:(被水草纏住了腳)“呱呱呱。”

螃蟹:“誰呀誰呀,出了什麼事了,啊呀啊呀!你鑽到亂草裡幹麼”

青蛙:“我找我的小寶寶,我的小寶寶不見了”

螃蟹:“他們剛才游過去,你快快趕上去吧!”

可以說螃蟹這個形象在電影裡是最好的了。熱心,樂於助人,雖然看起來有一點兇,但是還是用手裡的武器幫了忙。根據對話,我們還知道了青蛙和螃蟹頗為熟稔,甚至有些親密。

這個修改的部分告訴觀眾:螃蟹雖然不是蝌蚪的媽媽,但是他可以說是青蛙的朋友,蝌蚪值得相信的存在。

7。在原著中,小蝌蚪找到了大烏龜,並透過大烏龜找到了媽媽。

在電影中,小蝌蚪找到了烏龜,認烏龜當媽。小烏龜急眼了,告訴小蝌蚪:“他是我的好媽媽,你們瞧,我是他的孩子,他是我的媽媽,孩子跟媽媽總是一個樣的嘛”!然後大烏龜什麼也沒說。

這裡有一句非常關鍵的臺詞:“孩子跟媽媽總是一個樣的嘛”!

沒有這句臺詞就沒有後面找鯰魚的劇情。

如果說蝦、金魚、螃蟹提供的資訊都只是片面(大眼睛白肚皮四條腿都是青蛙的特徵),那麼小烏龜提供的資訊就是誤導。孩子不一定像媽媽。

就是這樣的一次誤導讓小蝌蚪遭遇了鯰魚危機,差點就被鯰魚教訓。當然,造成誤導的原因並不是小烏龜使壞,而是因為小烏龜同樣也是幼稚的孩子。

但是因為後來鯰魚的出場,小烏龜的形象就這麼被矮化了。在開頭就被告知蝌蚪的媽媽是青蛙的觀眾們明白了:雖然大家說的都不全,但尤其不能聽小烏龜的。蝦公公金魚螃蟹好歹還知道青蛙媽媽長什麼樣,小烏龜純屬胡謅,不值得信賴。

8。原著沒有鯰魚的存在,但電影有,而且鯰魚成為了電影的高潮。

午睡的鯰魚霸佔著河底,被小蝌蚪殷切呼喚後不但不幫忙反而大發雷霆,若不是青蛙媽媽及時趕到,小蝌蚪必然要被這個反派鯰魚教訓一通。好在青蛙媽媽頗有威嚴,一出場就嚇退了鯰魚。反派退散,母子團圓,可喜可賀。

這裡要講的東西很明顯了:

長得像的不一定跟你一條心,反而可能是你的大敵。但別怕,青蛙媽媽最厲害。

9。在一番系列的改變下,全劇出現了與原作最大的差異。

在原著中,是小蝌蚪一步步搜尋資訊,整合資訊,最終找到了青蛙媽媽。

在電影中,小蝌蚪不懂得處理資訊,缺乏記性(螃蟹都說了你媽四條腿你還去找鯰魚是不是傻),差點惹禍。多虧青蛙媽媽及時出現,找到並保護了小蝌蚪,讓小蝌蚪長成了青蛙。

於是觀眾們又知道了:小蝌蚪一開始不該亂跑,讓媽媽找不到;但是青蛙媽媽畢竟是媽媽,媽媽會奮力地找到、守護小蝌蚪。小蝌蚪只有跟著媽媽才能幸福快樂有蟲吃。

10。在原著中,小蝌蚪一開始並不相信青蛙是媽媽,並提出了“奇怪!奇怪!為什麼我們長得跟您不一樣呢?”的質疑。青蛙只好解釋蝌蚪的生長髮育過程,蝌蚪才滿意地宣佈找到了媽媽。

在電影中,小蝌蚪也不理解為什麼青蛙媽媽跟自己長得不一樣。但是青蛙媽媽只是含混地說了一句“好寶寶,乖寶寶,你們長大就像媽媽了”就哄得小蝌蚪們興高采烈。“媽媽,媽媽,好媽媽,媽媽給我們找到了!”

如此大家便可以發現電影傳達的資訊:蝌蚪是愚昧的,青蛙是英明的。蝌蚪不需要懂那麼多,只要跟著青蛙就好了。

將以上資訊總結一下就是:

蝌蚪成群不知方向,只有親蝦蟹,遠魚龜,最主要的是堅定青蛙媽媽領導地位,只認這一個媽,只信這一個媽,同時不輕舉妄動,更不念著水塘外的陸地,才有好日子過。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