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等我老了,一定回老家種菜養花

由 八兩生活館 發表于 娛樂2023-01-15
簡介“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當一個人看穿世界種種,那麼無論是孤獨,還是無奈,都會變得無關輕重,只會享受躍然於世的快意自在

竹葉青花草怎麼養圖片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田園山水詩,獨喜王維的這首《終南別居》。

這首詩雖無華麗的

詞藻

言語,亦無深沉的典故內涵,但行文之間的隨性灑脫,卻讓人倍感親切。

中年好道,晚年歸隱,不再追求世間名利得失,只在意山間雲捲雲舒。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當一個人看穿世界種種,那麼無論是孤獨,還是無奈,都會變得無關輕重,只會享受躍然於世的快意自在。

越長大,越想自己逍遙灑脫;越成熟,越會明白自己何去何往。

看著前半生的執著與追求,再去想餘生的迷茫與不安,便會發現:

何為樂?隨性之樂;何以樂,清心而樂。

身居田園之中,心處山水之間,坐看雲起,談笑無期,種花種菜,閒適生活。

人間煙火,不只侷限於酸甜苦辣的浸染,更在於無拘無束的歡愉。

林清玄在《溫一壺月光下酒》中寫道:“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葉青,人魚海棠俱醉。”

一個人內心最深處,在意的不僅僅是外界的慾望,更是令人心醉的雅情。

等老了,便開始種菜養花,不為溫飽,只為自得其樂。

你我暮年,回去老家

作家汪曾祺說:“人總要老的,但要儘量使自己老得慢一些。”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拼命去追,想去登最高的山,去看更遠的海。

然而,俗世如樊籠,難免事事喧囂,身心疲憊,所以歷經滄桑後,我們總想餘生可以輕鬆一點,灑脫一些。

蔣勳一生流浪,去過歐洲,積累了寶貴的人生閱歷;到過柬埔寨,明白了內心的得舍成敗。

人到暮年,他選擇搬到池上,一個山脈間的小村莊裡,以此度過餘生歲月。

他住在一個老房子裡,院子簡簡單單,種著幾株樹。

每天清晨他都要起床散步,路上盡是稻田。

而他的畫作,也開始以稻田為主,春為綠色,秋為黃,稻子在畫卷中成長,散發出稻香。

他的畫中,無論是風景,晨昏、季節,景色都不盡相同,彷彿變化的不只有空間,還會有時間。

蔣勳說:“在池上,你會因為清晰的四季變換,也開始思考自己身體的春夏秋冬,慢慢知道生命每一個階段的不同景象,因此我找回了平衡,讓時間慢了下來。”

人不會永遠青春,這是自然規律,何必心生不滿,滿懷糾結?

等你我老了,也要回老家去,不必為工作、生活奔走,只在人生的最後,尋回屬於自己的生活。

住一座小院,抬頭白雲青山,低頭繁花籬笆,用心享受這靜下來的生活。

慧開禪師曾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身處老家,心在田園,沒有惶恐的應對,只有細水流年的安寧。

等我老了,一定回老家種菜養花

種菜得菜,四季自在

有人說:“每個中國人,都有種菜的天賦。”

或找一片空地,或尋一個空盆,插上菜秧種子,澆水,施肥,看它破土,看它長大,看它從新綠到青翠遍佈,看它從嫩芽到蔬果成熟。

彷彿只有守著糧食,收穫蔬菜,心裡才會很踏實。

蘇東坡被貶惠州時,心情已不再像之前一樣低落。

他借了半畝地來種菜,即可怡養性情,又可解決溫飽。

一日夜間,天降大雨,蘇東坡坐在屋中,卻十分掛念屋外的蔬菜,想著如此灌溉,那些菜必定長勢喜人。

天剛矇矇亮,他便急忙跑去菜園,果然發現,所有的菜都變得碧綠鮮嫩。

心想,這些鮮嫩的白菜猶如羔豚,不多久,就可以享受這些美味的菜羹。

於是,他寫下了《雨後行菜圃》一首詩,以此抒發當時自己內心的激動。

“白菘類羔豚,冒土出蹯掌。誰能視火候,小灶當自養。”

一顆再普通不過的大白菜,卻讓他聯想到美味的嫩豬肉和熊掌。

在這困難歲月中,他卻對生活仍充滿著希望,彷彿只要能吃飽喝足,那生活便不會有不開心的事。

其實,種菜的背後,不僅是對溫飽的嚮往,更是一個人生存毅力的體現。

食物匱乏從來是歷史的主題,物資盈餘也不過是最近幾年才達成的目標。

所以,在中國人心中,只要有機會,還是要把土地和自然利用起來,來提高自己的安全感。

其實,許多人內心深處往往有對土地的嚮往,對漁樵耕讀的憧憬,這彷彿是中國人意識深處的一種共同情感。

正如海子所說:“關心糧食和蔬菜。”

低頭種菜,抬頭看天,與家人一起,一日三餐,任歲月罔替,春生冬藏。

若人生能在自然中安身立命,便可無怨無求。

等我老了,一定回老家種菜養花

侍花弄草,閒散餘生

有人說:“沾花惹草是最好的養生,可養眼、養腦、養心。”

此話不假,從古至今,中國人就對花草多有偏愛,文人墨客,常以花果喻人,以草木立志。

而越是年齡漸長,越希望能與花草相伴,將平凡的日常過得草木生香。

葉聖陶自幼喜愛動手種植花草,居上海時,他便請人把自家天井裡的水門汀刨掉,然後栽下薔薇、紫藤、紅梅、芍藥等等。

看著一條枝條伸出來,一張葉子展開來,會勾起他的歡喜之心,但花謝枝落,也能讓他感悟到人生輪迴,看到新綠重生的希望。

葉聖陶晚年的一首詩《老境》中寫道:“居然臻老境,差幸未頹唐。把酒非謀醉,看書不厭忘;睡酣雲夜短,步緩任街長;偶發園遊興,小休坐畫廊。”

無論是“上街散步”還是遊園小休,看的是花草樹木,欣賞的都是綠意盎然。

其實,養花愛草之人,往往如葉老一般,甘願舍下熱鬧的社交,沉溺在花草的世界,日復一日,享受清歡。

汪曾祺在《人間草木》裡寫道:“人生幾何,戀愛三角;見機而作,入土為安。”

草木生於泥土,孕育於世間,最後又埋葬在塵土中。

人這一輩子,亦如草木一般,有所執,便會不停生長;有所愛,便會開花結果。

餘生,常侍花弄草,以此治癒塵俗,在花花草草間,如居於自然,使得身心暢愉,活得生機盎然。

中年之後,無需介懷得失成敗,煩惱憂疾,只以花草之美,閒散將來。

等我老了,一定回老家種菜養花

等到老了,就做一個幸福的人吧

人生一願,便是晚年能隨心隨意,無

須為

兒女愁苦,不必為事事糾結。

在自己的世界裡,充斥著生活最懇切的味道,或是滿滿的人間煙火,或是屬於幾個人的清歡自由。

在美國德州,就有這樣幾對空巢老人,寄身荒野,兒女缺席,但他們卻絲毫沒覺得自己晚景淒涼。

原來,這些人是數十年的好友,年輕時為家庭、事業奔波忙碌,終於退休了,便約定一同“養老”。

他們各自擁有一座小院子,幾間屋舍,推開門就是身邊朋友,開啟窗便是山川河流。

彼此一起看院裡的風景,一起賞花觀雪,有事無事互相開開玩笑,以最舒服的姿態,享受著餘生。

相互照應、相互關心,這樣的日子令人豔羨。

其實,幸福的生活就應該是這樣,擇鄰而居,志趣相投。

三五好友,一起喝茶,種菜,養花、聚餐,一壺茶追憶過往,一杯酒暢談餘生。

哪怕世間再雜亂無章,也要偷得清閒,過著神仙一般的日子。

聽過這麼一句話:“登頂山巔,尋遍深海,最終發現,幸福原來就在自己的身邊。”

生活就是如此,年輕時揹負太多羈絆,無邊無涯,一片狼藉。

可當中年過後,便會發現,生活中有著無數的小確幸,世俗中的苦與樂,酸與甜,都會變成生命中最精彩的安排。

此時才發現,人這輩子,幸福從沒離開過我們身旁。

心有溫馨,與所愛之人相伴,回憶著詩和遠方的曾經,這是幸福;

品味美食,桌子上一葷一素,享受著親手所種的瓜果梨蔬帶來的滋味,這是幸福;

溫柔相待,於閒庭中談笑風生;於喧囂處觀花落花開,這也是幸福。

其實,幸福並不需要到處尋找,只要讓時光變慢,迴歸寧靜,幸福便在身邊。

餘生漫漫,等你老了,便放下江湖夜雨,只求田園可歸,只為暮年值得。

點亮【關注】,與朋友們共勉。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