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鹿歸荊楚,雲夢依舊:一場長達百年的“國寶”拯救行動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娛樂2022-10-14
簡介”海陵縣即為如今的江蘇泰州一帶,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就分佈在臨近的江蘇鹽城市圖蟲曾在江蘇濱海平原成群生息的麋鹿,每年在求偶期的打鬥會將沼澤地踐成爛泥,古人發現這樣的土地有利於人們的耕種,有一些人就依此種植莊稼,成為了某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選擇

麋鹿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嗎

鹿歸荊楚,雲夢依舊:一場長達百年的“國寶”拯救行動

>>> 講好自然保護地故事

這是保護地故事發表的第60個作品

作者:腳爬客

插畫:魏明格 陳汝慧 設計:張也

動效:江炫辰 音訊:機靈 童亮

編輯:黃波

支援單位: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中國動物界的國寶是什麼?“大熊貓”可能是大多數人腦中出現的第一個答案。

其實,能被稱為中國“國寶”的物種不在少數,但它們的故事卻鮮為人知,民間傳說中的“四不像”——麋鹿,就是這些“國寶”之一。

鹿歸荊楚,雲夢依舊:一場長達百年的“國寶”拯救行動

鹿角上纏繞著植物的麋鹿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供

百年前它們一度完全消失在中華大地上,甚至半隻腳踩在了滅絕的邊緣,漂洋過海、穿越戰火、生存鬥爭……這些有著數百萬年生命歷史的生靈,是如何度過這些年的波瀾壯闊?人們為了拯救它們又誕生了多少故事?

故事起始之時,這片土地上還不曾有文明的痕跡……

01

麋鹿歸家

麋鹿(學名:Elaphurus davidianus)是鹿科麋鹿屬動物,起源於更新世早期(距今約300萬—200萬年),主要分佈於中國的長江、黃河中下游沼澤溼地,在距今約10000年到3000年左右繁衍最為昌盛,《墨子·公輸》記載:“荊有云夢,犀兕麋鹿滿之”,即是麋鹿繁盛歷史的寫照一角。

有據可考的古麋鹿自然分佈範圍西達陝西的渭河流域,北達東北大平原,向南端到海南島,東可達中國東部沿海平原和島嶼

而在《禮記·月令》關於冬季的記載中,古人早已注意到麋鹿的與眾不同:“是月也,日短至……蚯蚓結,麋角解,水泉動。”

古人發現麋鹿在冬至前後換角,這一點與夏至的“鹿角解”(梅花鹿約在春夏之際換下鹿角)形成了明顯的區別。

鹿歸荊楚,雲夢依舊:一場長達百年的“國寶”拯救行動

剛換上新角的梅花鹿全景

關於麋鹿角的這個記載,乾隆皇帝還曾有段故事:因為不解記載中的“麋角解”為何在冬日,他曾派人到南海子皇家獵苑考察,發現與《月令》記載一致後,寫了《麋角解說》一文,鐫刻在考察中採集的麋角上,留存至今。

鹿歸荊楚,雲夢依舊:一場長達百年的“國寶”拯救行動

清代《南苑麈角圖》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不過,此時的麋鹿已經極為少見,這處皇家獵苑已是它們最後的容身之地,並且數量極為危險。人們與麋鹿都不知道的是,麋鹿家族即將迎來它們的“滅族之難”。

鹿歸荊楚,雲夢依舊:一場長達百年的“國寶”拯救行動

清代愛新覺羅·綿億繪製的《獵騎圖》,描繪了貴族狩獵鹿類的場景全景

由於麋鹿棲息地生境的破壞、過度捕殺、戰亂兵燹等原因,1900年我國最後一批麋鹿在國內絕跡,在IUCN紅色名錄的瀕危等級標準中,被稱為:野外滅絕。

鹿歸荊楚,雲夢依舊:一場長達百年的“國寶”拯救行動

清代鹿角椅,系康熙帝親獵之鹿製成故宮博物院

萬幸,英國貝福特公爵於1894年至1901年間收集了世界上僅剩的18只麋鹿,飼養於烏邦寺莊園內,使得該物種得以儲存延續。

1985年,中英兩國政府啟動了麋鹿重引進專案,同年8月,22只麋鹿結束了漂泊海外百年的家族歷史,回到了它們祖輩最後生活的地方——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隨後,相關部門相繼開闢了江蘇大豐及湖北石首兩大基地及其他保護地,進行遷地保護。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釋出的《物種引進指南》認為,中國麋鹿重引進專案是全世界138個物種重引進專案中最成功的15個之一,堪稱世界野生動物保護的中國樣板。

鹿歸荊楚,雲夢依舊:一場長達百年的“國寶”拯救行動

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首批麋鹿投放儀式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供

目前中國麋鹿主要分佈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地。

湖北石首作為麋鹿原始棲息地的一部分,終於在千百年的時光之後,再次與它們相遇。

02

楚地有鹿

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北省石首市境內,長江與長江天鵝洲故道的夾角處,佔地面積1567公頃。

長江自古以來就溼潤著這片寬闊的平原,氣候溫暖、水草豐茂、鳥獸群生,從被稱作雲夢澤的年代到如今,這裡一直是大量動植物的棲身之地。

河網密佈的長江中游故道群溼地中發育有大量牛軛湖,伴隨著河流和大地的變化,它們在這裡發育、消亡,一刻不停地塑造著這片土地。

鹿歸荊楚,雲夢依舊:一場長達百年的“國寶”拯救行動

天鵝洲故道溼地自然環境,麋鹿就生活在這裡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供

位於下荊江河段北岸的天鵝洲故道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長江流水沖積而成的自然洲灘與由自然或人工裁彎取直的牛軛湖故道相互交融,構成了天鵝洲區域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

鹿歸荊楚,雲夢依舊:一場長達百年的“國寶”拯救行動

牛軛湖形成示意圖腳爬客/製圖

故道多年平均水域面積為15。6平方千米,總蓄水量約1。2億~1。5億立方米,加上一年一度的洪水氾濫使這裡發育成典型的長江故道泛洪衝淤溼地。

洲灘溼地植被髮育良好,具備水、食物和隱蔽場所等野生動物生存三要素,良好的溼地生態系統讓這裡的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

鹿歸荊楚,雲夢依舊:一場長達百年的“國寶”拯救行動

麋鹿母子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供

在這一系列優勢力量的支援下,人們在這裡成功實現了長江江豚的遷地保護和麋鹿的重新引進。

自1993年以來,石首保護區分兩批從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引進麋鹿64頭,目前發展到2500餘頭,形成了保護區、江南三合垸、楊波坦及湖南洞庭湖等四個種群。

隨著長江大保護理念不斷深入人心,長江中游特有的麋鹿野生種群不斷壯大。長江中游麋鹿種群的發展,有望建立長江野生麋鹿種群自然生態廊道。

鹿歸荊楚,雲夢依舊:一場長達百年的“國寶”拯救行動

保護區內拍攝到的東方白鸛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供

除了“國寶”麋鹿外,保護區還有東方白鸛、黑鸛、白枕鶴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河麂、白琶鷺、灰鶴、虎紋蛙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以及豐富的兩棲爬行類動物(如黑斑側褶蛙、湖北側褶蛙和中華蟾蜍等)和魚類。

在人們的保護和修復下,麋鹿再次在它們的故鄉,自由奔騰。

03

“四不像”像誰?

每一個初次見到麋鹿的人,應該都會詫異其似鹿似馬又似驢的奇特樣貌。其實,麋鹿“四不像”獨特外形,是為適應生活環境,歷經幾百萬年不斷進化演變的結果。

鹿歸荊楚,雲夢依舊:一場長達百年的“國寶”拯救行動

麋鹿身體特徵對比示意僅供參考腳爬客/製圖

麋鹿“臉”長似馬?麋鹿是典型的溼地動物,長臉便於深入水中食取水草的同時觀察周圍的風吹草動,避免天敵攻擊。

麋鹿“尾”長似驢?麋鹿的尾巴在鹿科動物中最長的,這是由於溼地之中蚊蠅滋生,麋鹿修長的尾巴可以驅趕溼地裡的蠅蟲,降低傷口感染、患病的危險。

鹿歸荊楚,雲夢依舊:一場長達百年的“國寶”拯救行動

麋鹿的尾巴相較其他鹿科動物來說,的確長了不少全景視覺

麋鹿“蹄”大似牛?麋鹿的蹄子寬大,且指間有皮腱膜,增加了腳掌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利於沼澤地中行走,對於它們在水中的行動也有幫助。

鹿歸荊楚,雲夢依舊:一場長達百年的“國寶”拯救行動

有趣的是,有時麋鹿爭鬥會後足直立,用前肢進行“搏鬥”全景視覺

麋鹿“角”往後長?由於常在溼地沼澤中活動,溼地裡的植物像蘆葦、蒿草較多。當麋鹿在茂盛的溼地植物中穿行時,鹿角枝杈向後伸展可避免植物的阻擋,穿梭方便。

鹿歸荊楚,雲夢依舊:一場長達百年的“國寶”拯救行動

泅渡的麋鹿群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供

不過,這裡的鹿“角”特指雄性麋鹿的角,雌性麋鹿並沒有角。

每年五月中下旬時,成年雄鹿為了爭奪伴侶,會決出最強壯的鹿王。威武的鹿王會將水草纏繞在鹿角上,透過奇特的“掛草”行為來裝飾和炫耀自己,以此吸引雌麋鹿的注意力。

鹿歸荊楚,雲夢依舊:一場長達百年的“國寶”拯救行動

雄鹿之間的爭鬥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供

另外,為了更好的隱蔽自己,麋鹿隨季節不同變化身上的著裝。夏季,麋鹿的毛色呈棕紅色,冬季則換裝為棕灰色。

鹿歸荊楚,雲夢依舊:一場長達百年的“國寶”拯救行動

換上“冬衣”的麋鹿群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供

麋鹿這副獨特的面容,幫助它們在自然環境的變化和天敵的威脅下悄然度過了數百萬年的競爭和淘汰,但是……在滅絕邊緣走了一遭的它們,該如何迎接急劇變化的未來?

04

皮之不存 毛將焉附

麋鹿在中華大地上歷經繁盛趨向衰落,再由消亡到失而復得,幾次在滅絕懸崖的邊緣徘徊,一次次衝破了路徑上的灰色屏障,這樣的成功經歷是可複製的嗎?

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內有一座“世界滅絕動物墓地”,在那裡排列著近300年來已經滅絕的各種鳥類和獸類的名單,每一塊墓碑都代表一種已經滅絕的動物,上面記載著滅絕的年代和滅絕的地方。

鹿歸荊楚,雲夢依舊:一場長達百年的“國寶”拯救行動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內的“世界滅絕動物墓地”,麋鹿曾被宣佈在中國滅絕麋鹿苑

滅絕,總是重複著相似的死亡和悲劇,最終,淪為歷史長河中的一聲聲嘆息。而下一塊倒下的墓碑又究竟會刻著誰的名字?

也許,我們需要呼喚更多人一起,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

晉代張華《博物志》記載:“海陵縣扶江接海,多麋獸,千百為群,掘食草根,其處成泥,名曰麋畯,民人隨此畯種稻,不耕而獲其利。”

鹿歸荊楚,雲夢依舊:一場長達百年的“國寶”拯救行動

海陵縣即為如今的江蘇泰州一帶,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就分佈在臨近的江蘇鹽城市圖蟲

曾在江蘇濱海平原成群生息的麋鹿,每年在求偶期的打鬥會將沼澤地踐成爛泥,古人發現這樣的土地有利於人們的耕種,有一些人就依此種植莊稼,成為了某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選擇。

在自然生態急劇變化的當今,野生動物與人們發生衝突並不罕見,但是,有越來越多案例展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選擇是存在的,也是合理的。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與包括野生動植物在內的自然萬物和諧共處,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是自然發出的警示。

鹿歸荊楚,雲夢依舊:一場長達百年的“國寶”拯救行動

石首麋鹿保護區中的麋鹿群 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供

參考文獻:

[1]曹克清。野生麋鹿滅絕原因的探討[J]。動物學研究,1985,6(1):111-115。

[2]Dobson J。Pere David and the Discovery and Early History of Elaphurus Davidianus。 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J],1951,121:320-325。

[3]Bedford Duke of。 Pere David‘s Deer:the History of the Woburn Herd [J]。 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1951,121:327-333。

[4]李鵬飛,丁玉華,張玉銘等。 長江中游野生麋鹿種群的分佈與數量調查[J]。野生動物學報,2018,39(1):041-048。

[5]曹克清編著。麋鹿研究[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

[6]張金銘,符龍飛,洪欣等。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草本植物區系及物種多樣性[J]。生態學雜誌,2019,(2):513-520。

[7]張玉銘,楊濤。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常見鳥類與植物圖譜[M]。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8]於長青。中國麋鹿遺傳多樣性現狀與保護對策[J]。生物多樣性,1996,4(3):130-134。

[9]楊戎生,張林源,唐寶田等。中國麋鹿種群現狀調查[J]。動物學雜誌,2003,(2):76-81。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