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吳中四傑,都死於非命,高啟腰斬、楊基累死、徐賁處死、張羽投江

由 盧秀輝侃侃詩書畫印 發表于 藝術2021-06-09
簡介《畫人傳》~第175篇吳中四傑,都死於非命,高啟腰斬、楊基累死、徐賁處死、張羽投江文盧秀輝張羽(1333-1385),字來儀,更字附鳳,號靜居,潯陽(今江西九江)人,後移居吳興(今浙江湖州)

吳中四傑是誰

《畫人傳》~第175篇

吳中四傑,都死於非命,高啟腰斬、楊基累死、徐賁處死、張羽投江

文/盧秀輝

張羽(1333-1385),字來儀,更字附鳳,號靜居,潯陽(今江西九江)人,後移居吳興(今浙江湖州)。

吳中四傑,都死於非命,高啟腰斬、楊基累死、徐賁處死、張羽投江

湖州府教授教授金華人童冀,是張羽的好友,為張羽作了一篇《太常司丞張來儀墓銘》:

喟來儀,羽其名,氏為張。始祖戩,官刺史,家潯陽。父諱先,母王氏,繼曰楊。惟來儀,幼穎悟,耽辭章。甫弱冠,遘俶擾,違故鄉。克樹立,擢科第,聲遂揚。長一山,安定學,教有方。迨熙朝,興文運,舉賢良。首薦鶚,甘退鷀,返屠羊。病末學,騖葩藻,淪荒唐。益刻厲,追遠古,還淳龍。時休暇,逐雲月,酣詠觴。分百年,老韋布,謝軒裳。公車徵,晨踵門,暮趣裝。比廷對,膺寵命,丞太常。賦蹇剝,尋罹譴,投炎荒。天萬里,逾瘴海,一葦杭。未半道,亟賜環,澤汪洋。抵京國,僅信宿,遽雲亡。身蚤閼,才弗究,惟永傷。來儀生,歲癸酉,日在房。月初吉,壽五秩,逾三霜。歿乙丑,實季夏,哉生明。娶徐氏,亦蚤逝,女已行。繼室韓,子肖象,承蒸嘗。後三祀,厝宅兆,九里岡。月建亥,日己酉,卜允臧。惟來儀,配古作,足流芳。壽雖短,言則傳,來日長。勒斯銘,貴泉壤,發幽光。百世後,石有汭,名無忘。

內容涵蓋了張羽的一生!

張羽是來自於“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的潯陽,即現在的九江。早年,張羽的父親宦遊江浙,他隨父而行。元末,群雄並起,逐鹿中原。一派是“挑起黃河天下反”的反元各部;一派是以勤王匡復為名的擁元各部,到後來都基本背離初衷,成了半獨立的割據勢力。他們高舉的旗幟,也成了所謂“搶錢,搶糧,搶地盤”的籌碼。1355年,劉福通攻破汴梁,朱元璋拿下金陵。江南已亂,張羽一家被阻在江南,不得歸還潯陽。張羽有《賈客樂》詩一首,頗能說明他身為異鄉客的心境,詩云:

長年何曾在鄉國,

心性由來好為客。

只將生事寄江湖,

利市何愁遠行役。

燒錢釃酒曉祈風,

逐侶悠悠西復東。

浮家泛宅無牽掛,

姓名不繫官籍中。

嵯峨大舶夾雙櫓,

大婦能歌小婦舞。

旗亭美酒日日沽,

不識人間離別苦。

長江兩岸娼樓多,

千門萬戶恣經過。

人生何如賈客樂,

除卻風波奈若何。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張羽剛滿二十歲時,求學訪友于江浙一帶。童冀在《太常司丞張來儀墓銘》說:“甫弱冠,遘俶擾,違故鄉。”張羽拜訪了高啟,張羽對他充滿了仰慕之情。元至正十八年,張士誠佔領蘇州後,高啟、張羽均不願接受張士誠的延攬,結果張羽隱居菁山,高啟則往青丘依外舅。張羽隱居後,將自己的居室命名為“靜者居”。高啟為為張羽“靜者居”作了一篇《靜者居記》,評價張羽為“居靜心不靜”。

張羽的朋友徐賁,他的家鄉常州也陷於兵火,於是,張羽與他相約,在僑居的吳興定居,張羽被聘為安定書院山長。安定書院創立於北宋,是浙北地區重要的教育陣地。從張羽與高啟、楊基、徐賁四人被稱為“吳中四傑”,可看出張羽不是等閒之輩,在當時環太湖地區是赫赫有名的人物。而環太湖地區是中國文化的中心,文人墨客神往的地方。張羽在給徐賁的《題徐給事畫》一詩中寫道:

黃門給事三十餘,面如紅玉少有須。

風骨豈是山澤臞,問著只愛山中居。

前年版下鶴頭書,徵起直上青雲衢。

文華堂高凌紫虛,出入侍從陪金輿。

排方小帶紅羅襦,精神宛如馮子都。

朝下手拈八尺殳,左旋右轉風生軀。

有時自擘雙鵰弧,命中疊發誰爭呼。

歸來賓客滿直廬,京城酒貴不住酤。

爛醉坐叱蒼頭奴,執燭寫此雲山圖。

方今臺閣多文儒,似君才藝眾中無。

文宜侍中武金吾,不負堂堂美丈夫。

山中故人交不疏,十年貧賤長相俱。

升沉忽如鳥與魚,麋鹿敢逐夔龍趨。

見君此畫恆嗟吁,關西行李今何如?

祝君名成歸五湖,來尋高陽舊酒徒。

何辭解衣貰百壺,與君痛醉黃公壚。

國家初立,欲行其政令,管理百姓,官員不可或缺。明朝建立之初,百廢俱興,“八股取士”,顯然不現實,一時半會也辦不到。但一國制度包含萬千,其中之繁瑣,特別是對官員選拔的要求更是苛刻。此時選官方法大致可分為三種:科舉、薦舉、監生。科舉不必多言,薦舉是指推薦的人才,監生乃是指在國子監肄業後的人,他們往往被朝廷任以重職。洪武初年,張羽因薦舉入京,朱元璋沒有看得上他,第一次薦舉失敗了。

吳中四傑,都死於非命,高啟腰斬、楊基累死、徐賁處死、張羽投江

洪武四年(1371),朝廷又徵召官員,張羽又至京師,參與了應徵,在口試環節,回答皇帝口試問題時,其方略、構想沒有獲得皇帝的認可,“應對不稱旨”,又被放還。好在蘇州乃江南環太湖地區離南京近,來去方便。如果上北京,那就慘了。當然,對這些“準官員”必有差旅費補助。

第三次再徵,張羽又赴南京,這次皇帝不好意思了,授了他太常司丞。雖為太常寺之佐貳官,但是,官居六品,又好聽又好看。朱元璋令張羽為滁陽王郭子興寫廟碑,並親口講述了郭子興的事實,郭子興的事很不好弄。郭子興是朱元璋的封第一位異姓王,有恩於朱元璋,朱元璋的馬皇后是郭子興的養女,郭子興的親生女兒也為朱元璋貴妃,而郭子興兩個兒子又被朱元璋所殺。人物關係、命運如此複雜,寫不好是要殺頭的。好在張羽不失帝望,完美地撰寫了廟碑。

洪武七年(1374),年僅三十九的好友高啟被腰斬處死,對張羽打擊很大,他透過詩歌表達了對高啟的懷念和悲痛。他在《悼高青丘季迪》中痛徹心肺地哭吟道:

其一

燈前把酒淚雙垂,

妻子驚看那得知。

江上故人身已沒,

篋中尋得寄來詩。

其二

訊息初傳信又疑,

君亡誰復可言詩。

中郎幼女今痴小,

遺稿千篇付與誰?

其三

生平意氣竟可為,

無祿無田最可悲。

賴有聲名消不得,

漢家樂府盛唐詩。

洪武十八年(1385),張羽五十三歲,坐事流放嶺南,未及半道召還,他走到南京附近的龍江,投江而死,一說是被人綁起扔進長江淹死。兩種死法,不管哪一種,他犯下的都是必死之罪。自行投江,張羽知道,召他回去就是死,而且是慘死,好友高啟慘死,尚歷歷在目;被人投江,顯然非官方治罪死法,而是事涉他人,必先置於死地而後快。張羽的詩文都很有影響,尤其是詩。張羽於洪武十五年奉旨到鳳陽祭祀皇陵,創作了《紀行詩》八首,選《紀行•清口》:

豁達兩河口,前與黃河通。

高岸忽鬥折,清淮匯其中。

甘羅城在南,韓信城在東。

一為秦人英,一為漢家雄。

人生有不死,所貴在立功。

方其未遇時,鹿鹿何異同。

時命苟未會,丈夫有固窮。

舍舟登高防,歲暮百草空。

坡陀隴畝間,一二老弱翁。

遺蹟不可問,但見荒榛叢。

行行重回首,目斷雙飛鴻。

張羽的一生,與“北郭十友”感情最深,這十友是他們的詩人小群體。“北郭十友”被世人譽為“十才子”,“吳中四傑”是北郭十友的成員,也是十才子的行列。“吳中四傑”代表北郭十友的最高水平,十友這個小團體才開始是圍繞高啟而建立的。當時,高啟家住蘇州城北,高啟詩文被譽為明初三大家,詩文影響很有號召力。高啟作詩分送給十友,有餘堯臣、張羽、楊基、王行、呂敏、宋克、徐賁、陳則、僧道衍、王彝。高啟說:“餘世居吳之北郭,同裡之士有文行而相友善者,曰王君止仲一人而己。十餘年來,徐君幼文自毗陵,高君士敏自河南,唐君處敬自會稽,餘君唐卿自永嘉,張君來儀自潯陽,各以故來居吳,而卜第適皆與餘鄰。”高啟《春日懷十友詩•其二•張校理羽》的詩中吟道:

端居養恬素,獨詠聖人篇。

夕景臨池酌,春寒掩閣眠。

芳藥初翻雨,新筱稍披煙。

累日虧幽訪,慚餘塵務牽。

元朝末年,“國家不幸詩家幸”,是時亂世,文人們將目光和行動轉移到吟詩作賦,在奇詩妙文中獲得名聲和尊重。元末吳中地區相對穩定、商業發達,經濟繁榮,生活富足,交遊唱和之風盛行,文人傳統的生活方式和詩歌創作的方式被徹底顛覆,大量詩歌在觥籌交錯間和遊山玩水中被創作出來,吳中文壇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相對繁榮的時代。高啟、楊基、張羽、徐賁四人的感情深厚,文學才華、詩歌成就在同時代中人遠超其上,屬於佼佼者,他們的結局都很悲慘,他們對之間的個性、情趣、思想等等基本上相差無幾。

“吳中四傑”,在元末亂世中,充滿著矛盾的心理,既想拯救黎民於水火,在得不到明主知遇又抽身而退,隱居山林。張羽好著述,文辭精潔典雅,詩詠深思冶煉,樸實含華。書法纖婉有異趣,彷彿謝莊月賦。隸書效法韓擇木、楷書臨摹王羲之曹娥碑,雖未精極,卻能離俗而入於雅。

張羽擅於繪畫,尤以山水畫見長,畫山水法米氏父子及高克恭,筆力蒼秀,品在方從義上,曾臨高克恭小幅山水。著有《靜居集》四卷。高啟有題張羽畫詩,且均為山水畫。高啟在《題張靜居畫》一詩中寫道:

楚客寫荊岑,秋雲隔浦陰。

人家連橘塢,水廟映楓林。

亂後清遊歇,愁邊遠色深。

相看休向晚,怕有峽猿吟。

盧秀輝有《嘆張來儀》一首,詩云:

二十識高啟,

隱而拒於染。

三次被徵不稱旨,

寧居破廬食菜糝。

揮筆不停雲,

賦傳得迎春

太祖立滅江南儒,

坐事貶為嶺南人。

半道詔還情,

推入大江心不驚。

三吳豈能無好儒?

君主太無情。

染翰點春色,

不惜華髮白。

本應守山田,

何必詩文東風識。

吳中四傑,都死於非命,高啟腰斬、楊基累死、徐賁處死、張羽投江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