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專題講座】韓敘老師:內容是什麼,如何讓使用者產生「哇塞」的感覺

由 運營增長 發表于 藝術2021-05-07
簡介而社群產品的內容指的是使用者或平臺生產出來的文字、圖片、語音、影片等,大多數社群使用者的目的就是為了消費這些內容,來滿足自身的需求,所以與內容建立聯絡是主線,而與人建立聯絡是副線(即使想去建立聯絡但也可能很難實現)

內容是什麼

1

01、什麼是內容型產品

韓敘老師分享,內容型產品,是滿足使用者內容消費需求的產品形態。需求有閱讀資訊、消耗時間、學習知識、消費決策等。

什麼是內容型產品?

對此,內容最經典的產品就是內容社群,比如知乎、豆瓣。

但不管基於哪種需求,使用者都是認同社群的內容,獲得了共鳴,從而留了下來。

什麼是共鳴呢?簡而言之,在閱讀內容時候,會讓你產生「哇塞,這產品或內容可以解決我 xx 問題」或「咦,還可以這樣解決我遇到的問題」。

那麼社群跟社交有什麼區別呢?

以前,我認為社交跟社群沒什麼區別,都是由人、內容組成。比如微信朋友圈,它屬於社交工具,但微信好友們透過分享動態產生了大量的內容,你會點贊、評論,甚至會私聊好友。

但虎撲社群的產品經理威廉在《玩過十幾款社群產品後,回頭聊聊社群》分享過,這個「內容」的不同點恰好就是社群和社交產品的本質上的不同點。

社交產品中我說的內容其實指的是使用者的 profile,包括但不僅僅是使用者的基本資訊、照片、影片、動態等,使用者透過內容打造出一個虛擬世界中的社交人設,而其他使用者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消費這些內容(虛擬社交人設),只是藉由這些更好地去與特定的人建立聯絡。在這個過程中,與人建立聯絡是主線任務,內容只是副線。

而社群產品的內容指的是使用者或平臺生產出來的文字、圖片、語音、影片等,大多數社群使用者的目的就是為了消費這些內容,來滿足自身的需求,所以與內容建立聯絡是主線,而與人建立聯絡是副線(即使想去建立聯絡但也可能很難實現)。

換句話說,

在社交產品里人是關係鏈的節點,像是「使用者 A——使用者 B——使用者 C」,而社群產品裡內容才是關係鏈的節點,像是「使用者 A——內容——使用者 B」。說到這,只要你不是個傻子,你一定可以看出,對於任何一個社群來說,內容才是它的最重要的財富。

什麼是內容型產品?

對此,我們可以看出,

內容是內容社群或內容產品的護城河。人在篩選內容的時候,那麼內容也會在篩選你。比如 B 站跟抖音都是影片見長,但 B 站更多是硬核的乾貨,而抖音更像是搞笑或資訊為主,不少使用者表示可以在 B 站學習,但不喜歡抖音,所以最後他們留在了 B 站觀看影片。

什麼是內容型產品?

這個涉及了韓敘老師說的,內容除了滿足使用者的內容消費需求之外,還有其他 4 個作用:

1、**突顯產品的定位和價值**。今日頭條的悟空問答,直接對標知乎,但他們的人群是不同的,知乎囊括了前中國 2% 的知識分子,你可以在知乎找到李開復、雷軍等知名人士,但今日頭條,多半都是學歷相較低的人群,能找到一個研究生學歷的答主都很難得。

什麼是內容型產品?

2、篩選目標使用者。不管是人,還是內容,都會有圈層影響力。比如歐陽靖,他在嘻哈音樂圈很出名,但超出這個圈子,可能就沒有人認識他。而我們平臺展示的內容,會使得部分使用者覺得內容不適合他,從而離開,那麼我們要做的是不是去挽留或跪舔,而是默默歡送就好。

什麼是內容型產品?

3、梳理內容標杆。內容標杆的作用在於向平臺的人傳遞官方 care 什麼內容,從而牢牢把握內容的方向。比如知乎,很多人都遇到了情感、出軌或秘密等話題,即使達到了上熱榜的標準,知乎也會抑制它不上熱榜,是因為知乎目前的方向更多在於傳遞乾貨。

什麼是內容型產品?

4、傳遞價值觀。價值觀,更多是對某件事的是非判斷。比如之前發生的江歌遇害案,有人說出了身邊人類似的經歷,也有人表示為什麼要送她去日本留學……正如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跟自己價值觀類似的人或群體。

所以我們官方在篩選內容的時候,一定要篩選出符合官方價值觀的內容,進行宣傳推廣。

2

02、怎麼做好內容產品?

對此,韓敘老師分為了 3 個方面:

1、內容生產:UGC、PGC 或自制;

2、內容推薦:人工和演算法;

3、內容分發:站內分發跟站外分發。

對於內容生產,UGC 生產的內容接地氣,但質量跟時效性不可控,而 PGC 剛好不同,它質量高、及時性強,但產品跟興趣點少。

作為一個社群,最重要就是那些時效性低但有深度的內容,因為這些內容,可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可以服務往後進來的使用者。當這類內容越積越多,就會形成護城河。而這類內容,一般是官方人員或官方約稿產生,屬於 PGC 內容範疇。

但一味著生產有深度的內容,久而久之會使得使用者感到厭倦,畢竟人對熱點存天然的好奇心,所以 UGC 生產的內容可以幫我們及時知道某些熱點,一方面可以讓使用者與使用者在討論的過程中形成社交鏈,另外一方面官方人員也可以藉由這些熱點生成話題,吸引更多的使用者參與討論。

在內容推薦上,人工更多表現在編輯推薦;而演算法推薦分為使用者關係跟使用者行為。比如說你在外賣平臺經常點炸雞,就會給你推很多炸雞的店鋪,這就是基於使用者行為的內容分發。再比如你關注了 A,A 點讚了某個內容,就將這個內容也推給你,這就是基於使用者關係的分發。

在內容分發上,可以分為站內分發跟站外分發。

而站內分發,比如首頁 banner、搜尋熱詞,是屬於重頭戲,在一定程度上,站內分發的效率代表了平臺利用資源的效率。

如果使用者辛苦創作一篇內容出來,經過內容分發機制的分發,結果一週後才收到來自其他使用者的反饋,那麼這種內容分發機制就很難稱得上是一個高效的內容分發機制。因為反饋週期太長,使用者一週後可能早就喪失了當初期待得到反饋的心情。

因為當用戶創作出一篇內容後,他需要的是及時反饋。及時反饋關鍵在於「及時」二字。

在站外分發,站外分發從來都不是一個社群進行內容分發的主要方式,因為站外分發的效率和精準度極低。但是站外分發能夠帶給使用者強烈的激勵和榮譽感,這一點是站內分發所無法比擬的,因此站外分發往往充當站內分發的一種額外的補充手段,它更適合被做成一種間隔性的,固定下來的運營活動。

3

03、我對內容產品的理解

在入口網站時代,使用者剛剛接觸網際網路,那時候在於新奇,所以新浪、搜狐、騰訊新聞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斷生產更多的內容,擴大內容豐富度,以滿足不同人的需要。

但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到來,每個人至少都有一臺手機,而手機上裝有各種各樣的 App,使得碎片化越發嚴重。

一個 App 要長期留在使用者的手機裡,就得在某個方面突出自己的優勢,也就是定位,比如購物用京東,看車用懂車帝,聽歌用 QQ 音樂。此前支付寶也試圖推廣社交,甚至打著黃色擦邊球開啟校園日記,最後以慘敗為告終。

什麼是內容型產品?

那麼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也需要有一個定位,比如知乎是高質量的問答社群,Kill time 用抖音、快手。如果一個內容產品,什麼人群都想覆蓋,不僅會使得自己團隊成員喪失信心,也會讓使用者越來越雜,最後使用者也會離開。

所以

內容產品運營的落腳點就是基於定位做內容,最終產出的形態也是內容。因此,要梳理一條主線的話,內容就需要貫穿始終,最終收益是 DAU 或變現。

作者: 阿曉愛運營 社群運營,與你分享我的所見所得。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