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黃永松創辦《漢聲》成中國傳統工藝主陣地 曾歸納命名“中國結”

由 北晚線上 發表于 藝術2022-06-28
簡介《漢聲》2018年出版的《大過狗年》封面,黃永松告訴記者,過年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是中國人生活方式的縮影

蠟染書法的創始人是誰

對於傳統工藝愛好者來說,《漢聲》雜誌是重要的知識來源,也是一把標尺,即便製作週期超長也值得讀者等待。《漢聲》還是同好之間的“暗號”,對於懂《漢聲》的人來說,這個名字代表著品位的相似。《漢聲》最初是英文雜誌,於1971年在臺灣地區創刊,彼時旨在向外國讀者介紹中國的傳統工藝。數年之後,經濟騰飛,越來越多的國人卻遺忘了中國傳統工藝及其所蘊含的厚重文化。由此,《漢聲》停掉英文雜誌,改做中文雜誌,向中國人介紹中國的傳統工藝。

本報記者:袁新雨

黃永松創辦《漢聲》成中國傳統工藝主陣地 曾歸納命名“中國結”

圖片來源:版面截圖

今年4月28日,《漢聲》在首屆中國設計權力榜獲得了年度設計特別貢獻獎,創始人之一的黃永松到場接受頒獎。在與這位老人的對談之中,既能感受到他對於傳統工藝的拳拳熱愛,亦能體會他對於中國設計的殷殷期望。

黃永松創辦《漢聲》成中國傳統工藝主陣地 曾歸納命名“中國結”

2018中國設計權力榜現場影棚拍攝的黃永松近照 李歐文 攝

從衣食住行中汲取靈感

75歲的黃永松頭髮全白了,髮際線也高,倒顯得精神矍鑠。與他握手,能感到從這雙乾瘦的手上傳來的溫度和力量。當他走過中國設計權力榜頒獎現場的安檢門時,從腰上摘下標誌性的腰包,放到傳送帶上。離近以後能看清,這個腰包很舊了,邊角的地方也有些磨損。黃永松說,這個腰包裡裝著他的全部家當,走到哪裡都繫著。

四十七年來,黃永松都是在奔走中度過的,因為他是記錄中國傳統民間工藝、文化雜誌《漢聲》的創始人、現任總策劃。每月30天,其中10天黃永松在北京、10天在臺北,處理編輯業務,剩下10天要在全國各地奔走,搜尋民間文化的傳承。有時他會出席一些活動,同有志於中國文化或探尋中國味道設計的人分享一些理念和思路,這次出席中國設計權力榜也是如此。

在中國設計權力榜的頒獎中,《漢聲》獲得了年度設計特別貢獻獎。頒獎詞很好地概括了《漢聲》的特質:近半個世紀在中華大地的持續奔走,建造了中國傳統民間文化的基因寶庫,持續為中國本土文化設計搜尋著傳統之美與自信之源,秉持著“為多數人設計”的理念,推動民族產業從“製造”走向“創造”。

頒獎現場,黃永松穿著湖藍色的對襟褂子,同色系的寬鬆褲子以及翻毛的灰色鞋子。他告訴記者,這樣穿很舒服。傳統風格的服裝也許很難被當下的年輕潮人們接受,但對他來說,確實合適且舒適。作為《漢聲》的代表人物,黃永松身上透著中國文化浸出的溫潤氣場。這種氣場體現在他溫和的語氣上,而清晰的思維和口齒,又讓他看起來不像一位古稀老人——也許這是幾十年的深入田野給他的饋贈。

《漢聲》雜誌是喜歡中國傳統技藝人群的重要“陣地”,這本創立了四十多年的雜誌一直堅持著深入到田野中採訪、拍攝,一定要找到手藝人、匠人,把製作的流程完整記錄下來。這也使得《漢聲》的製作、發行流程特別漫長。這麼多年,這本雜誌只出版了百餘期。這絲毫不影響雜誌的吸引力,曾經有讀者因為某家書店有售《漢聲》而認可這家書店;更有讀者會花費比原價高一兩倍的價錢來收藏曾經錯過的《漢聲》。

創立之初,《漢聲》是一本面向外國讀者的英文雜誌,名為《ECHO of Things Chinese》(中文大意是“中華之物回聲”)。創始人之一的吳美雲留學回到臺灣,看過黃永松作為美術指導的電影之後便找到他想一起做一份報紙。“我的第一反應是‘我不會做報紙’。”黃永松回憶起了這段四十多年前、在他看來是“那麼遠的”往事。彼時臺灣民間不能辦報,吳美雲轉而想做一本雜誌,黃永松的回答依舊是“我不會”。不過,在吳美雲的堅持勸說之下,黃永松還是同意了,而吳美雲當年“做一做就會了”的說法,也演變成了《漢聲》沿用至今的宗旨——“邊學邊做”。

雜誌最早的選題靈感其實來自於黃永松講給吳美雲的一段童年回憶。小時候,母親讓黃永松踩鹹菜,而貪玩的孩子總是踩一踩就跑掉了,然後又被母親抓回來繼續踩。正是這般生動的童年回憶以及發軔於衣食住行的鄉土民情打動了吳美雲,也讓《漢聲》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以田野調查兼圖片、文字並陳的手法表現其內容,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

1978年,臺灣經濟開始高速增長,城市裡高樓拔地而起,生活節奏變快,文化趨於快餐化,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冷漠。由此,《漢聲》希望創造一個好的文化氛圍來緩解社會發展中的矛盾與問題。但將英文雜誌直接轉成中文的方法並不可行:因為英文版最初是為了平衡中西方文化,向外國人橫向介紹中國文化;中文版《漢聲》則希望讓中國人認識到自己文化的珍貴意義,本質是縱向的傳承,銜接古今。就像傳統文化學者俞大綱告訴黃永松的那樣,“要做一個肚腹”。因為“傳統就像頭顱,現代就是雙腳,現在的情形是把傳統拋在後面,雙腳往前跑,是一個缺乏肚腹的斷裂狀態,你要做一個肚腹,把它們連起來”。由此《ECHO》改名“漢聲”,此名取意“大漢天聲”。

“明代學者王艮曾經提出過‘百姓日用即道’的觀點。”黃永松告訴記者。四十多年來,《漢聲》也一直堅持著從生活的最本來面貌中提取文化的脈絡。他們堅持採錄“中國的”“傳統的”“民間的”“活生生的”技藝,而採錄的每一項技藝就像一縷縷絲線,共同繡出了自古以來生活中蘊含的文化,也清晰地標明瞭文化的來路。

深入鄉村拯救瀕危技藝

四十餘年來,《漢聲》收集、記錄了許多傳統手工藝的步驟流程,將民族之聲留存下來。多年前出版的《福建土樓》記錄了用夯土建造的神奇樓房。這一冊是《漢聲》團隊同黃漢民先生(著名建築研究者)至閩西調查土樓的田野記錄,記載了土樓的特色、型別以及其中居民的生活,還將四十六座土樓的平面、立面、剖面、俯檢視及實景一一展現;2006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在大陸出版的《曹雪芹扎燕風箏圖譜》、《曹雪芹扎燕風箏考工志》兩冊則是《漢聲》以曹雪芹撰寫的《南鷂北鳶考工志》一書為基礎進行編輯整理出版的,以歌訣方式講解各類風箏的製作方法。

黃永松創辦《漢聲》成中國傳統工藝主陣地 曾歸納命名“中國結”

2004年,臺北“惠山泥人展”

《惠山泥人》記錄了堪稱江南民間藝術一絕的惠山泥人。《漢聲》和東南大學藝術學系邀請喻湘漣和王南仙兩位技藝大師,六年間示範教學了三百多件惠山泥人,完整呈現了這一工藝和文化。2007年出版的《梅縣三村》則講述了廣東梅縣三個傳統客家村落的故事。那裡儲存有許多圍龍屋,是研究客家住宅頗具代表性的聚落。這一冊《漢聲》是三村圍龍屋的鄉土建築調查報告。以論述和訪談配合村落、屋宅測繪圖,詳細記錄梅縣圍龍屋之演變,同時呈現了客家人宗族觀念的改變。

對於《漢聲》來說,他們所做的不僅是記錄,更透過發掘留存了許多技藝。《夾纈》就是漢聲發掘並留存技藝的實錄。“夾纈”是一種雕花夾板的印花染色工藝,《唐語林》記載:唐玄宗時,宮中女官柳婕妤將其妹所做的夾纈進獻,受到了皇上的稱讚,“因敕宮中依樣制之”。時至今日,仍有唐代製作的夾纈屏風在日本正倉院儲存。到了宋代,統治者曾以“布衣須素”為由兩度禁止夾纈工藝,這項工藝由此在中原地區中斷,這項工藝反倒是在當時遼金地區有所保留,上世紀八十年代,應縣還出土了遼代夾纈南無釋迦牟尼像。同一時期,藝術學者張道一瞭解到浙南有一種用夾板印製藍印花布的技術,之後又看到了日本藏家收藏的夾板印染的“百子圖”,方才明瞭“這是一種長期被認為失落的藝術,卻在民間默默地延續了數百年”,併產生了要將這種技藝的一切都弄明白的想法。正在這時,《漢聲》找到了張道一,提出要去浙南採訪,並以此為起點,製作了“中國土布系列”,除《夾纈》之外,還包括了《藍印花布》、《彩印花布》、《手織土布》以及《扎染》等冊。

《漢聲》順著“百子圖”的線索找到了浙江蒼南的八岱村,在這裡見到了當時仍在從事夾纈生產的陳康算和薛勳郎,並且全面拍攝記錄了他們的生產過程、工藝步驟。正當《漢聲》人感嘆這種印染方法生產出的藍布“寧靜、大方”,並下定決心要好好報道,讓更多人知道這種技藝的神奇時,薛勳郎的幾句話卻如晴天霹靂一般打擊了眾人:“這是最後一條夾纈了,以後再也不做了。”原來,下游不再需要這樣印染出的花紋布藝,而染坊所用的手紡土布也已經用盡,陳、薛二人也決定不再印染夾纈。

經歷封建社會中央集權高壓禁止,轉而在民間默默傳承千年的工藝卻要在眼前消失,這是《漢聲》人難以接受的。震驚之餘,《漢聲》思索著在現代化浪潮、時代劇變中挽救瀕危手工藝的方法。為了留存這門技藝,《漢聲》詢問染坊主人薛勳郎,染坊需要多大訂貨量才能維持。最終,《漢聲》認購了一千條夾纈技藝生產出的“百子圖敲花被”。所幸,隨著《夾纈》的問世,喚起了各界對夾纈技藝的注意和關切,讓八岱村儼然成了夾纈的最後堡壘,夾纈技藝得以留存。

將民間編織藝術歸納整理為“中國結”

黃永松曾帶領《漢聲》做過貴州土布的選題,在貴州各地蒐集蠟染布辦展覽,給城市居民看。資料蒐集差不多完成的時候,黃永松得知有一種叫做竹刀木蠟的古法技藝,用竹片蘸蠟去畫布面上的花紋。在採訪過程中,《漢聲》獲知瑤族地區還在沿用這項工藝,便去當地尋找。採訪完成後,想買一小塊這種技藝生產出的土布,以豐富後期展覽上的展品。當地地陪說沒問題,很快弄了一塊成品給黃永松。

算好錢要走的時候,突然一個滿臉皺紋的老婦人衝過來,手腳很靈活,一把就把布搶走了。地陪說這是他一百多歲的曾祖母。黃永松以為是老婦人不願意賣,便決定不奪人所愛,上車去了。等了一會兒,地陪過來了,老婦人跟在他後面。地陪說老太太答應賣給黃永松。原來,老太太剛才剪去成品上兩個無傷大雅的部分,留了下來。黃永松不解,地陪的曾祖母說:“我把身體給你,靈魂留下來。”

“我當場就愣在那裡了,不只是感動,而且被打了一棒。對於現今貪婪物質的城市人而言,我們以為什麼都可以用錢買到,這個問題讓我非常震撼。”黃永松在一次分享中這樣總結。貴州蠟染布的紋樣是跟當地生活所見的事物密切聯絡的,表達了人們對祥和生活的希冀。每一塊蠟染布一煮,紋樣就沒有了。所以每一塊蠟染布都是獨一無二的。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百歲老人的眼中,這生活中用的蠟染布也有著“靈魂”。

某一項技藝之中承載的“靈魂”也是歷史的組成部分,在黃永松看來,“昨天是今天的歷史,昨天的經驗可以供明天參考”,他也多次講過一個人的爺爺、爸爸就是他的歷史。這些歷史之中承載的技藝,也許暫時用不上,但是隱藏在其背後的智慧確實是值得借鑑的:“一些技藝可能暫時用不上,就會失傳,而我的工作便是把這些技藝儘量周到的記下來。其實有很多古時的智慧今天沒有使用。現代人應該對我們的歷史文化多瞭解,才能有底蘊。”黃永松這樣說,過去的人經常使用竹子傢俱,尤其文人很喜愛竹子的品格,但是又有人認為其不登大雅之堂,又或者認為其強度不夠,不堪久用。但在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竹子經過改良已經可以作為一種強度足夠的新材料使用,“一棵樹長成可能需要十年,但是一根竹子只需要一個月就能長成”。保留竹文化,便為竹子重新作為傢俱的主要材料提供了可能性。

黃永松創辦《漢聲》成中國傳統工藝主陣地 曾歸納命名“中國結”

漢聲出版的《中國結》系列

如果說竹文化的傳承顯得有些抽象和難以觸控的話,黃永松致力採錄、宣揚的中國結藝文化則在今日家喻戶曉。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黃永松便在民間向老人學習編結技法,經過學習和整理,他將民間編結藝術總結歸納成十餘種基本結、十四種變化結,並將其命名為“中國結”,出版了《中國結》系列。從此,“中國結”紅遍世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象徵符號。黃永松說,中國結是最能代表中國人品格的象徵。在許多場合,中國結都不是搶眼的主角,但卻在恰到好處的地方點綴著。黃永松說:“中國結在編扎的時候都用一根線,但是保持直中、對稱,代表著有始有終、端正。這種韻味牽引出了中國人特有的情緒,這便是所謂的‘情韻’了。”

“文化應該慢下來”

宋代蘇軾有云:“技進於道。”《漢聲》致力於尋找中國傳統技藝中承載的文化,正是在尋找“技”所依託的“道”。這“道”在黃永松的眼中其實是一條道路,是來時的歷史,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從傳統的技藝之中汲取美感,也正是他心中設計的意義。黃永松告訴記者,母親其實就是一個家庭的“設計師”,要設計家庭成員的衣食住行。《漢聲》就曾出版過《黃土高原——母親的藝術》,詳述剪紙的種類、表現技法、題材和構圖。並介紹陝北黃土高原窯洞裡十九位老大娘的剪紙作品。此外,《漢聲》還在與政府的合作下於寧波開設了天工慈城,展出以“母親的藝術”為主題的織布、染布、刺繡、成衣等傳統技藝。這些帶有生活韻味的緩慢美感,也正是黃永松和《漢聲》所追求的。

黃永松創辦《漢聲》成中國傳統工藝主陣地 曾歸納命名“中國結”

《漢聲》2018年出版的《大過狗年》封面,黃永松告訴記者,過年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是中國人生活方式的縮影。漢聲這些年來每年都會在新春之際出版年畫合集,有趣的是,這麼多年竟然沒有過重複的,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之豐。

眼下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似乎對於資訊的快速互動很享受,但黃永松卻不這麼看,他說:“什麼叫享受?身心舒服才叫享受。”在他看來,幫助生活便捷、快速的機器只是工具,而人不能被工具使用。黃永松說:“現代人追時尚但是不認識美。生活的節奏太快,快了就沒有滋味。”所以他認為生活應該從更廣義的維度上慢下來,設計師設計出來的產品要能引導生活,讓生活慢一點。黃永松舉了一個很形象的例子,他反問記者,唐詩為什麼美?接著笑著自己回答,因為很多唐代詩人是要遊歷天下的,他們的旅途是緩慢的。正是在悠悠飄忽的一葉扁舟上,唐人才吟出了最美的詩句。這遊歷過程,正是他們對於生活的慢慢體會以及發酵過程。黃永鬆緩緩地說,所以文化應該慢下來,只有這樣才能更快。

黃永松曾經在一次活動上說,大家用幾分鐘就瀏覽完畢的《漢聲》封面,卻用了他們四十年的時間。這四十多年的光景,實際上是《漢聲》人在身體力行地彌補空白,從早年做時“沒有人理”,到現在政府大力支援背景下的對於傳統文化、生活文化的發掘,黃永松感嘆:“我們所做的貢獻,也是對我們自己的福報。”讓人欣慰的是,《漢聲》現在的工作人員越來越年輕,“90後”以及來實習的“00後”都有,黃永松說:“年輕人應該參與到整理工作中。”

1971年至今已經四十七年,黃永松的《漢聲》生涯仍在繼續。記者本想採訪《漢聲》的主力編輯,但他們最近正忙於整理最新的採錄成果並準備出版,採訪也只得留待《漢聲》新作付梓之後。確實,與《漢聲》相關的產品不能速成,從來都是。

(原標題:“漢聲”之聲)

推薦文章

  • “買真退假”薅羊毛?別一不小心“刑”了!

    ”為幫助企業堵塞漏洞,徹底解決監管難題,10月18日,吳興區檢察院副檢察長周寅行帶領辦案團隊在多次走訪調研後向企業制發檢察建議,從進一步壓實主體責任、規範賬號註冊登記制度、完善退款機制、嚴把退貨質檢關口、提高證據保全的敏感性、規範運營機制等...

  • 三大運營哪家好,大家會使用哪家的手機卡?

    有的時候也是降低一下價格來吸引更多的客戶可以說雙方也是想出了很多的辦法,也是在不斷的競爭,在生活當中大家應該也是能聽到兩個行業的詆譭或者競爭也是常有的事情,在我國使用者最多也是移動通訊但是給大家的影響並不是很好的,現在很多人即使都在用移動的...

  • 聯合國維和部隊一直升機在剛果(金)遇襲 一名維和人員死亡

    聯合國維和部隊一直升機在剛果(金)遇襲 一名維和人員死亡據聯合國剛果(金)穩定特派團(聯剛穩定團)和南非軍方訊息,遇襲直升機從剛果(金)北基伍省貝尼市起飛,飛往首府戈馬市,當地時間大約15時(北京時間5日20時)遭到不明來源火力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