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梵高非立體主義的立體主義,間接地披露了畢加索立體派的理論依據

由 藝知現代 發表于 藝術2022-06-26
簡介即畢加索的立體主義包括他後來的超現實主義的畫作,事實上是畢加索在分析其腦海裡的形象並繪製而出而非客體所給予我們眼目的具象

畢加索為什麼是立體主義

梵高非立體主義的立體主義,間接地披露了畢加索立體派的理論依據

梵高《The House of Pere Pilon》1890

梵高非立體主義的立體主義。也許梵高是不小心的,實際上是無意的,但恰好是他的不小心倒是印證了畢加索立體主義之解構的正確性。

我們今天來看的這幅畫是梵高的《The House of Pere Pilon》。記得之前我們寫過一次關於米羅的立體主義探索,那是米羅在沒有找著自己風格前的多次探索。然後我們發覺今天梵高的這幅畫與米羅的立體主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彼時,梵高的心裡是沒有所謂的立體主義的解構概念的。梵高畫的是他的形而上以及這份形而上背後的直覺。也這是這份直覺所繪製而出的作品卻又恰好地解釋說明了後來畢加索的立體派。

本畫中,無論是小徑、圍牆還是房屋,甚至是遠山以及天空,我們發覺它們既像是形象又像是某種無心的解構。在無心的繪製中,梵高不知不覺地對畫面裡的具象進行了初步的無意識的解構。

解構的目的是去除具象外在的迷惑,深入其裡抓核心。這樣解釋其實很符合我們人類的思維。也許在我們的眼目中,一幅雅緻的具象畫作,比如學院派,無論它如何精緻典雅,一旦它反映在我們的思維中時,它必然已被抽絲剝繭了。只是由於我們的眼睛具有遲滯,順帶把腦海中的思緒連帶一起,就形成了我們對於具象的認識。

基於這樣的理論解析,我們忽然發覺了畢加索立體主義的一種理論依據。即畢加索的立體主義包括他後來的超現實主義的畫作,事實上是畢加索在分析其腦海裡的形象並繪製而出而非客體所給予我們眼目的具象。

畢加索無疑是超前的,像許多的現代主義大師一樣,他們意識到了美術更深層次的內在。因而他們不想再在畫布上表達與我們意識裡所不一樣的東西。此美非彼美。正是因為尋找彼美,畢加索與勃拉克走上了立體主義,而康定斯基與蒙德里安走上了抽象主義。

現代之美,是經由一代代大師一點兒一點兒地剝離出其本質的。美的外在與美的內在之間的聯絡便是構成以及構成之後的解構。前者是物質的,後者是精神的。

藝術即力量。

——@藝知現代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