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一部濃縮的個人史:呂敬人書籍設計四十年

由 冰川思想庫 發表于 藝術2022-06-25
簡介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遠先生總結道:呂敬人的建樹,是建立在他數十年實踐與研究基礎上的關於“書籍設計”“編輯設計”“資訊視覺化設計”“藝術×工學=設計”“傳統設計現代語境”“書之五感”“設計要物有所值”“書籍設計須觸類旁通”“紙有生命”“書築”等理

王思雅名字怎麼樣

一部濃縮的個人史:呂敬人書籍設計四十年

入道四十年中,成立工作室二十多年來,跟呂敬人學習、工作、進修的同道達100多人,為出版機構做書的有100多家,且數字仍不斷遞增。

撰文 | 姚崢華

他的書裡,字為道具,線條為音符,點撇捺為旋律,黑白灰為維度,網格為基石,影象為透視點……

一部濃縮的個人史:呂敬人書籍設計四十年

▲《敬人人敬》將朋友們畫的呂敬人頭像

眼前是詩的建築,時間的雕塑,閱讀的劇場;觸碰的是紙的肌理;翻動的是頁間的驚鴻一瞥;呼吸的是墨所流動的芬芳;耳聞著詩的誦讀、音樂的流淌;注目的是故事的外延、內向、聚合、擴散,以及由遠及近的歷史腳步;想象的是鮮活生命體在靈動地起舞歌唱……

40年,400多套1000多冊代表性作品,屹立在今日美術館展廳裡,像一組大型交響樂團,此起彼伏地奏響著巴赫的勃蘭登堡協奏曲或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又像一幕陣容龐大的《圖蘭朵》歌劇,把無數短篇小說接連成了一千零一日。

一部濃縮的個人史:呂敬人書籍設計四十年

▲作品展示

一部《朱熹榜書千字文》,散發著托爾斯泰般復活氣息;一份《疾風迅雷中國展請柬》,熱壓燙透下凸現鮑勃·迪倫的肆意狂野;一書《敬人書籍設計》,聚攏著蘭波詩般鬱美沉靜;一匣《北京民間生活百圖》,飄灑著巴爾扎克人間喜劇般的市塵味道……

可以清麗,也可以律動,可以小鳥依人,也可以氣勢磅礴。

每一件作品,印證了中國印刷術從活字鉛印、平板膠印到數碼時代的發展歷程,印證了大師“從裝幀到書籍設計觀念轉換”學術思想的演變歷程,也印證了其“承其魂 拓其體”將中國傳統書韻與當代審美相融合的理念追求歷程。

一件件作品,駐守著一個個靈魂,大寫著三個字——呂敬人。

詩人、畫家、作家、劇作家、建築師、雕塑家、音樂家、指揮家、導演、數學家、邏輯學家、精算師、良師、益友……

諸多頭銜及身份,不足矣涵蓋四十年來他以書為載體所演繹的一部部大戲。

這是一個向大師致敬的展覽——《書藝問道——呂敬人書籍設計40年》。

一部濃縮的個人史:呂敬人書籍設計四十年

▲呂敬人書籍設計四十年海報

日本著名書籍設計家杉浦康平先生為此向他的弟子發信祝賀:瀰漫著東方清馨的書籍藝術之花終於在2017年11月5日盛放於中國首都北京。

是日,金秋氣爽,藍天黃葉,大師雲集。來自國內外出版、設計、藝術等領域的專家與各界人士近千人出席了開幕式與論壇。

年屆七零的呂敬人先生以其招牌式的眯眯笑和辨識度極高的圍脖,被“朋友們”四下擁簇著拍照合影,背景是一幅巨大的人像——背影的呂敬人一身短打正在牆上日曆牌描划著……

呂敬人書籍設計四十年,一部濃縮的個人史,側面見證著中國書籍設計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軌跡。

1、呂敬人一生說

呂敬人,中國當代享譽海內外的著名書籍設計師、插圖畫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敬人設計工作室藝術總監,國際平面設計師聯盟AGI成員。

他設計作品無數,獲獎和榮譽無數,帶領學生無數,編著書籍無數,無國界無界別的朋友無數,最重要的,真摯迷人的微笑無數……

在展覽開幕及論壇上,呂敬人說:

“我出生於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成長於天翻地覆社會變遷的時代,生活在充滿激越動盪的社會漩渦中,親身經歷文革動亂與下鄉改造的困惑與歷練,直到迷茫30歲之時,‘文革’夢魘結束。

1978年,我踏進出版行業,生命又從零啟步,走到七十載古稀之年的我,似乎還有著當年的人生欲求。這一生慶幸趕上中國改革開放的年代,比父輩、前輩、師長幸運得多。”

一部濃縮的個人史:呂敬人書籍設計四十年

▲呂敬人在演講中

幸運,是呂敬人設計生涯的關鍵詞。

小時候,呂家經營絲綢產業,家裡存放著大量的歐洲進口絲綢樣品書和設計稿,精美的圖形、色彩、構成,深深地印在呂敬人的腦海中,“妙不可言。”

父親給家中五個孩子辦了個小圖書館,儘管讀不懂文言文,但幼小的呂敬人對老書的字型、木版插圖畫、薄薄的書面紙和線裝書的形式頗感興趣。

陳老蓮的《水滸葉子》、古版本《芥子園畫譜》,他邊看邊臨,沾了不少墨跡。寫寫畫畫的基礎因此打下了。

高三畢業“文革”伊始,由於出身問題,呂敬人遠赴千里之遙的北大荒,一待整整十年。

1973年的一天,幸運之星從天而降,農場來了個“反動資產階級學術權威”連環畫藝術大師賀友直,呂敬人得以與賀老師同吃、同住、同創作。

“他成了我的恩師,40年沒有間斷,直至今日,這是我‘文革’十年期間最大的幸事。”

“文革”結束後,呂敬人憑繪畫作品被中國青年出版社錄招,先從事文學插圖工作,後進入畫封面的創作。秦耘生是呂敬人從事書籍設計的啟蒙老師。

1989年呂敬人赴日本講談社研修,幸運之星再次降臨。他開始了向杉浦康平老師學習的歷程。

一部濃縮的個人史:呂敬人書籍設計四十年

▲杉浦康平先生

在呂敬人看來,杉浦不是單純的設計師,而是一位在在圖表學、曼佗羅學、文字學、東方影象學多學科領域很有見地的學者。

期間呂敬人第一次接觸資訊設計的課程,才明白書籍設計中,文字經歷向量邏輯分析、資訊解構重組的編輯設計對於達到最佳閱讀是何等重要。

1993年從日本回國後,面對國內裝幀界不求進取的設計觀念、故步自封的心態、跟風抄襲複製風盛行的現狀,強烈的反差對比令他有了一種將文字資訊有效傳達的責任擔當。

1996年呂敬人和寧成春、吳勇、朱虹一起籌劃了“書籍設計四人展”,並出版了一本在那個年代頗有爭議的書《書籍設計四人說》,正式提出了“書籍設計”新話題,引發了業界討論。

也就是此時起,“書籍設計是對文字一定的‘介入’”進入了設計視野。

1998年知天命之年,呂敬人離開了中國青年出版社,成立了敬人設計工作室。2002年調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一邊教學,一邊做書,直至退休。

七十年“幸運的經歷”,除了兩名人生關鍵節點的恩師——賀友直先生和杉浦康平先生,

“正是他們的指點迷津,才有了我直至今天這份傳播東方文化的堅持和成為現在的我。不摹古卻飽浸東方品位,不擬洋則煥發時代精神,成為我設計藝術一生的追求和動力。”

還幸運地擁有一位可敬的父親,呂敬人在演講中動情地播放一張照片,畫面中96歲的老父,以呂敬人名字當中的一個“敬”字專門寫了一紙條幅:

“敬人吾兒 銘記 敬事以信、敬業以誠、敬學以新、敬民以親。”

一部濃縮的個人史:呂敬人書籍設計四十年

▲呂敬人的父親所寫家訓

要他牢記做事、做人、做學問的道理。2007年,呂家五兄弟為父親百歲壽辰做了一本古雅的書《老父百歲》,獻上滿意答卷。

2、呂敬人書作品

展覽中展現的一千多冊作品,可以看到呂敬人不同時期和階段的代表性作品,如:

《生與死》《黑與白》《中國民間美術全集》《周作人俞平伯往來書札影真》《子夜》《馬克思手稿影真》《朱熹榜書千字文》《翻開》《趙氏孤兒》《食物本草》《賀友直畫三百六十行》《懷珠雅集》《書戲》《敬人書籍設計2號》《書藝問道》《懷袖雅物——中國扇子》《剪紙的故事》……

《生與死》設計於20世紀80年代初,書封上紅與黑兩種色塊交映重疊,中間呈現一個灰色的人形,蹣跚行走。

這種寓意有所指有意味有聯想有判斷,在剛解凍的年代,算是一種大膽的嘗試。

當時還是鉛字凸版印刷,全部手工繪製,連書名也需手寫。印刷限定用三色,只准印封面(封底空白,為省鋅版費用和油墨)。

於是呂敬人動腦筋,想方設法由兩色疊壓產生第三色,甚至第四色第五色,這中間需要不斷試驗。

此書獲得1986年第三屆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覽銀獎。是呂敬人剛入行獲得的第一個全國獎。

《懷袖雅物》,是呂敬人及其弟子歷時五年創作出來的作品。

因書的主題是摺扇,而紙質書與電子書載體不同之處在於翻閱形態,他便從摺扇的多層重壘特性中,找到不斷翻折的靈感。

一部濃縮的個人史:呂敬人書籍設計四十年

▲書籍設計作品《黑與白》

於是,在筒子頁的基體中,注入M摺頁、雙摺頁、單拉頁、長短頁、半透頁、宣紙頁的資訊,分別以不同的主題內容在多主語的陳述過程中承擔各自的角色。

同時在二次元平面上進行文字、插圖、照片、色彩、空間、灰度、節奏的運籌,展現文字諸元素的延續性、滲透性、時空性。

因其體例繁雜,他建立嚴密的網格系統,以文字屬性分割成不同板塊,分門別類為若干等級的題首、正文、說明文、註釋文、圖解文,使其有統一的原則,又具有識別性。

古線裝、經摺裝、筒子頁、六合套成為其設計的基礎。該作品一經面世便成為經典。

《書戲》設計於2006年,是中國當代40位書籍設計家的作品集,與《敬人書籍設計2號》《書藝問道》一樣,從內容到形式,從編輯到設計都由呂敬人自己主導。

此時,對文字全方位的“介入”令呂敬人在書的舞臺上有了盡情馳騁的駕馭快感。

一部濃縮的個人史:呂敬人書籍設計四十年

▲書籍設計作品《書戲》

此外,作為教育家,呂敬人有大量的書籍設計著作與教材。

諸如《書籍設計四人說》《敬人書籍設計》《敬人書籍設計2號》《書藝載道》《從裝幀到書籍設計》《在書籍設計的星空中漫遊》《翻開:中國當代書籍設計》《呂敬人書籍設計教程》等。

《書藝問道——呂敬人書籍設計說》成了設計界科班生的經典教材,裡邊有大量的圖表和演算法,黃金比五角星、螺旋形黃金比、東方草蓆形比例、德國黃金分割法、複合形網格、長方形網格……做設計,理科文科需兩全。

3、呂敬人做書觀

日本神田舊書街,一本只有24開本20幾頁的小繪本書《我,誕生了》給了呂敬人很大的啟示,書,原來可以這樣做。

同樣受啟發的還有烏塔的《無邊無際——船之書》,呂敬人發現,書與船都是容器,一個承載故事,思想和知識,一個承載人與貨物。

船之書末尾有一句詩,

“故事本就在那裡,文字一個個被舀出,星星數著頁數,聽,海平面那端,不同的故事在甦醒,或許昨日就要重現,一滴油墨的吻。”

如一個真實的寫照,對映進呂敬人心裡,書是活的,有其呼吸和生命。

在呂敬人看來,書籍設計中,不管是袖珍本,還是32開,16開甚至是4開尺寸的書頁,都可視為不同的舞臺。

文字的疏密度,圖文佈局的虛實度,明視距離的把控度,紙質的柔挺度,纖維的透隔度,都是一種資訊氛圍。

一部濃縮的個人史:呂敬人書籍設計四十年

▲呂敬人為巴金《家》的書籍設計手稿

在這種資訊氛圍中,書有其物質性、時間性、空間性和流動性,做書就是要讓資訊透過文字構架、平面構成,圖形語言,藝術手段等設計概念構建資訊安排妥當。

即對物化的書開啟一個新的著眼點,針對文字題材、門類、體裁採用不同的設計手法,以及敘事語言和語法,既顧及書的外在美和商業索求,又全力投入內在文字飽滿、豐富、生動和詩意傳達的閱讀關照。

在資訊編輯思路貫穿下對封面、環襯、扉頁、序言、目次、正文體例、傳達風格、節奏層次、以及文字影象、空白、飾紋、線條、標記、頁碼等內在組織體,從面板到血肉的四次元的有條理的視覺再現。

要從整體到細部,從無序到有序,從空間到時間,從概念到物化、從邏輯思考到幻覺瑕想,從書籍形態到傳達語境的各個細節來領會文字。

也由此,作為書的基礎——紙張非常重要,蓋房子要選擇材料,紙張的使用,同樣要有理念、有審美、有內涵、有情調,兼顧翻閱時的節奏和層次。

他借用菊地信義的話舉例,主持人坐中間,陪同者列席兩旁,是一種常規處理,若反其道行之,顛倒這種關係,則可在原有空間中產生奇妙的變化。

老師杉浦先生曾對他教誨有三:

一要有好奇心,一種強烈的求知慾;二要有較強的理解力,即有較豐厚的知識積累,善於分解、梳理、消化、提煉並會利用到設計中去;三要有跳躍性的思維,即異他性及出人意表的思維與創意。

因此,當好一名書籍設計師,除了掌握裝幀、編排設計、編輯設計外,知識鋪墊很重要。

要努力涉足其他藝術門類,如目能所見的空間表現的造型藝術,如建築、雕塑、繪畫;耳能所聞的時間表現的音調藝術,如音樂、詩歌。

感受時間空間中表現的擬態藝術,如舞蹈、戲劇、電影。

打破書衣裝飾的格局,解開傳統的線性陳述方式,採用靈動的書籍層級關係,呈現書籍文字多元敘述的表達程式。

一部濃縮的個人史:呂敬人書籍設計四十年

▲為吳越的《括蒼山恩仇記》設計插圖

他多處提到春秋時期《考工記》所載,“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 惟有這樣做出來的書,讀者得以在頁面空間中行走,流連於閱讀中展開居住其中的聯想。

呂敬人是國內第一個明確提出從裝幀到書籍設計觀念的轉換這一關鍵課題的人(汪家明語),而後身體力行,在書籍設計領域不斷推陳出新,進行了無數獨創性嘗試。

4、呂敬人師承圖

呂敬人多個場合都強調賀直友老師及杉浦康平先生對他的影響,以及那個年代範用、張慈中、張守義、王卓倩、寧成春、陶雪華等前輩大師對他的幫助。情至深處,笑眯眯中分明有閃閃淚光。

論壇上,上臺演講的呂家幫弟子們,言及老師的提攜關懷愛護,多次哽咽,不能自已。師承有序,老輩人的做派現今已發揚光大,終將傳承下去。

在呂敬人,這種師承向上可以直溯至十五六世紀的歐洲。

比如,英國威廉·莫里斯,正是這位鼻祖開創了“書籍之美”理念。他一生製作了52種66部精美的書籍,以1892年開始製作的《喬叟著作集》為代表,將文字、插圖、活字印刷、版面構成一個綜合的整體。

比如比亞茲萊,對比強烈的黑白藝術插圖,讓《約瑟王之死》、《莎樂美》令他難忘。比如凱爾希納,以他為代表的德國表現主義著重表現內在情感和心理反應,畫面的線和形都呈現扭曲、搖擺、顛傾狀態。

比如馬裡內蒂,義大利未來主義所崇拜的機械動力,讓設計顯示無政府主義式佈局。比如弋羅喬夫,簡單的幾何圖形和縱橫結構構成了俄羅斯構成主義。

又比如利希斯基,他在《關於兩個正方形》中對第四維時間,對書本的三個維度,對書頁的兩個維度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探討。

還比如採用拼貼、照片蒙太奇方法的瑞士達達主義;提倡純潔性、必然性、規律性和非對稱性的荷蘭風格派;以網格作為設計基礎的瑞士平面設計風格……

一部濃縮的個人史:呂敬人書籍設計四十年

▲呂敬人與恩師賀友直先生

此類有序傳承,往東方可直抵東洋恩師杉浦康平。

呂敬人以杉浦《貝之火》為例,講述恩師的影響——該作品以文中一隻兔子的經歷為敘述主線,從正文第一頁遠處叢林主角的出現,到最後迴歸叢林深處,視覺設計強化了影象表現的時間性。

作為網格設計大師,杉浦先生強調嚴格的網格佈局。網格為文字、圖形創造一個理想化、規則化、構造化的生態圈,規則中富有變化,靜態中藉著動感,由內容引申出各種觸類旁通的相關設計,使書籍的資訊大幅增加。

他經常運用雜音、微塵的影象記號等構成元素,展開一系列版式變化。然則,版面中所有的元素都有序可依,所呈現的點、線、面由數字級數進行倍率的計算,進行合理配置和有創意運籌。

即便在成品中網格已刪除,但仍能感受到秩序的存在,杉浦稱之為“看不見的格子”。

呂敬人得杉浦真傳,嘗試學習西方網格系統法則下,求得“取其形易得其神難”的自覺和自由,儘可能多地在設計中體現東方多主語表達文字韻味的格律設計。

此外,他注重引數化設計,認為是一種隱形的秩序舞臺。

一部濃縮的個人史:呂敬人書籍設計四十年

▲展覽現場

書籍設計另一個重點是資訊圖表設計。杉浦先生也是這方面的大師。

他對不同學科中不可視數值,以及難以表現的時空概念,透過超常的理性歸納、科學推理,重新對數字內容和影象進行解釋,以另一種視點剖析肉眼看不見的事物本質並透視出其內在的邏輯關係。

他的作品《日本時間地圖》《世界四大料理圖》便是將深奧難懂的資訊最大限度地視覺化,大眾化,呂敬人認為這是一種難以企及的設計智慧。

傳承有序,使書籍設計的星星之火閃耀壯觀。

敬人人敬,呂敬人循父訓一輩子朋友遍天下。坊間把呂敬人遍天下的弟子稱為“呂家幫”,把呂敬人遍天下的朋友稱為“呂友圈”。

論壇中,不管是“呂友圈”著名出版人胡守文、雅昌文化集團主席萬捷、韓國著名出版人李起雄、日本著名出版人室賀清德、漢聲雜誌社總策劃黃永松、觀復博物館創始人馬未都、原人美社社長汪家明、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社長鬍洪俠等出版界同仁談論他們與呂敬人的結緣、共事或是相處,

還是香港著名平面設計家靳埭強、德國著名書籍設計家蕾娜特、臺灣著名書籍設計家王行恭、韓國著名書籍設計家鄭丙圭、日本著名書籍設計家鈴木一志、著名書籍設計家陶雪華、著名書籍設計家速泰熙、著名平面設計家王粵飛等設計界同道眾論呂大師的書藝、理念及創新,

抑或是“呂家幫”吳勇、劉曉翔、韓湛寧、小馬哥、楊林青、何明、馬仕睿、李讓、郭瑽、李旻、呂旻、筱溪、齊昕宇、王思雅……

這些出現在展覽執行團隊名單中的國內頂級優秀設計師,個個都以虔誠摯熱的心,表達自己對呂敬人的感謝、感激、感恩之情。

一部濃縮的個人史:呂敬人書籍設計四十年

▲友人小島武的呂敬人像木刻作品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杭間教授說,在“文革”十年之後的設計復興浪潮中,平面設計的“白馬”始終勇立潮頭。

而集編輯設計、圖文編排、文字傳達和插圖表現等為一身的書籍設計,彷彿是那白馬頭上的冠冕,耀眼生輝,在這一“冠冕”的群體中,那中間的核心人物,就是呂敬人。

他的設計藝術立場,既非向內容投降,也非主觀著去超越,更不是市場的迎合,而是以他的智慧,引領讀者去“會見自己”。

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遠先生總結道:

呂敬人的建樹,是建立在他數十年實踐與研究基礎上的關於“書籍設計”“編輯設計”“資訊視覺化設計”“藝術×工學=設計”“傳統設計現代語境”“書之五感”“設計要物有所值”“書籍設計須觸類旁通”“紙有生命”“書築”等理念創新,以及對文字內容以外 —— “書”的設計的前世、今生、來世令人信服的繼承、開拓、創意、獨造。

如果說這個時代需要出“高峰”作品,出“大師級藝術”,那麼呂敬人應當是該領域具備了一切品質的人選之一。

曾參與“書籍設計四人展”的吳勇,既是呂敬人中青社時期的同事,也是他的弟子兼小友,他有一系列著名的作品,其中之一《無盡的航程》為希臘畫家蓋瑞斯·納瑞斯個人繪畫作品展而設計:

用一個空靈的遙望無邊的白色封面,在白色的封套上處理出白色的肌理,表達一種強烈的反叛不羈的個人設計語言及姿態。

論壇中,他以大師兄的姿態表達了對恩師的無盡敬仰。

弟子劉曉翔講述自己與恩師的三個十年時,數度靜默,無法言語,令臺下聽眾唏噓感慨。

他曾多次獲世界最美的書榮譽,網格設計的《氣候》,利用看不到的內在的倍率關係把不同字號聯絡在一起,感性地排列它,使文字在靜止的頁面上排列出律動的視覺感受,展現出一種格律之美。

弟子韓湛寧統攬了整個開幕式、論壇的總主持,他發自肺腑的聲音喊啞了,還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生怕哪個環節錯漏不當。

等晚宴尾聲時,疲憊不堪的他才得以放鬆地喝上兩杯,因為,那是向恩師致敬之酒。

作為呂家幫分子之一,韓湛寧的作品《聆聽》,有CD的音質和律動感,在雙面反向翻閱中傳遞音樂人及其音樂產品的豐富資訊。

他另外一部作品《G*-國際平面設計》雜誌,以撕裂的破壞性引起不平面的注意。

還有弟子小馬哥+橙子,簡潔的作品《一根筋》《物質非物質》都展現了理性的邏輯分析之秩序之美。

……

一部濃縮的個人史:呂敬人書籍設計四十年

▲呂敬人像

入道四十年中,成立工作室二十多年來,跟呂敬人學習、工作、進修的同道達100多人,為出版機構做書的有100多家,且數字仍不斷遞增。

呂敬人說,生命度過七十春秋,做書四十年,餘生可能還做書。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