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汪曾祺《五味》:談吃,也是一種對生活、對文化的態度

由 仲尼之丘 發表于 藝術2022-06-13
簡介孰不知,在這本能之後,飲食文化對文學、政治、醫學的發展都有密切關係,所以,談吃也是一種對生活對文化的態度

苦瓜是瓜嗎汪曾祺主要內容

《五味》是一部小說,汪曾祺作。看書名便知道是與飲食有關,中國飲食裡,五味俱全,像極了人生,所以我們常說人生是五味雜陳的。

汪曾祺曾說:“自己不是一位精於吃的吃客,只是愛做菜,愛琢磨如何粗菜細作,愛談吃。”他認為:

談吃也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對文化的態度。

汪曾祺《五味》:談吃,也是一種對生活、對文化的態度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耕社會,以農業立國,中國人十分重視吃文化。早晨大家見面寒暄第一句話便是問:“吃飯了沒?”

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聖哲孔子就曾說:“食、色性也。”《禮記·禮運》也說道:“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飲食與男女之性是人的本能。

孰不知,在這本能之後,飲食文化對文學、政治、醫學的發展都有密切關係,所以,談吃也是一種對生活對文化的態度

汪曾祺《五味》:談吃,也是一種對生活、對文化的態度

01

飲食與文學的關係

汪曾祺在《苦瓜是瓜嗎?》一文中闡述了飲食與文學的關係。

苦瓜原產於印度尼西亞,屬於舶來品。文中提及:汪曾祺孫女不管從外形還是味道上都認為苦瓜不是瓜類。而苦瓜屬於葫蘆科,只是在習慣上都叫做瓜。

接著作者由苦瓜聯想到文學創作。作者認為:文學創作應該包羅永珍,老前輩應該承認新作品。就像承認苦瓜是一道菜。雖然該苦瓜有苦味,但須知苦味是五味:酸、甜、苦、辣、鹹中的一種味道,誰也無法把苦味從五味裡剔除。作者在文中呼籲:老作家口味要雜一些,對一些新思維的作品不要輕易地否定、排斥。作者除了借苦瓜寫這篇文章有這意思外,還有另一層意思,任何好的素材、靈感均來自於苦難的經歷。

作者是借食物苦瓜來指向文學創作的過程。

文中還提及了:“對於苦瓜,可以各取所需,願吃皮的吃皮,願吃瓤的吃瓤。”

這一句話的意思是:對於一部像《紅樓夢》這樣的偉大作品,一千個讀者有一千部《紅樓夢》。

任何作品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像有句詞:“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的境界一樣。

苦瓜說它是瓜也行,說它是葫蘆也行,只要它是可以吃。就像一部成熟的作品,一定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但它真的是一部文學作品。

汪曾祺《五味》:談吃,也是一種對生活、對文化的態度

飲食文化不僅能成就像《五味》這樣優美的作品,還能在一頓飯之間解決千古政治難題。

02

鴻門宴與政治格局之變

《史記·項羽本紀》就記載了劉邦赴宴而導致政治格局的演變。

話說劉邦某日帶著百餘人來到鴻門這個地方赴宴,你並向項羽謝罪道:“我與將軍都合力攻打秦國,從未料到自己可以先入關攻破秦國,能在這裡再次遇見將軍您,真是太好了。”

項羽聽後立刻邀請劉邦入席。席間,項羽的智囊人物范增把項莊叫到賬外,並囑咐道:“項羽為人仁慈,你要以祝壽的名義來舞劍,以舞劍的名義刺殺劉邦,否則,我們都將成為劉邦的俘虜。”項莊入席後照辦,怎奈項伯看穿了項莊的伎倆,一直保護著劉邦,使其不得便。

張良見狀,直至賬外向樊噲求救。樊噲入賬後,手拿劍與盾與項羽計程車兵一同拼命,工兵倒在地上後,樊噲站立在西側,用恨意的目光怒視項羽。

汪曾祺《五味》:談吃,也是一種對生活、對文化的態度

項羽問道:“這位是何人?”張良答道:“劉邦的護衛。”項羽說:“是一位壯士,賜他一杯酒。”樊噲拜謝,立刻一飲而盡。項羽又賜一塊豬腿給樊噲。就在樊噲與項羽喝酒、吃肉之際。劉邦藉著上廁所之便而溜之大吉。從此劉、項兩家的歷史開始改寫。

個人認為:兩人一起吃飯是一個增進感情的過程。但項羽為劉邦設立下了鴻門宴,其背後不僅是你死我活的一場較量,更是一場雙方的政治博弈。本來項羽無論從兵力上、戰鬥力上,還是鴻門宴的佈局上,都佔有絕對的優勢,但因一念鬆懈,一念的婦人之仁,而造成劉邦在鴻門宴上逃脫,從而造成天下局勢的轉變。所以謀士范增才會發出:“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屬劉邦。”的無奈感慨。

《老子》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爽口。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大千世界的花花綠綠容易讓人變成瞎子,靡靡之音容易讓人變成聽不到,

五味中的酸、甜、苦、辣、鹹的確會讓人口爽。這裡的“爽”字,是指味覺出了毛病。當人們沉醉在口腹之慾時,很容易對周遭的人與事放鬆警惕。

但鴻門宴的主人公劉邦不僅沒沾染口腹之慾,相反處於《周易》乾卦裡的第三爻——警惕,再加上又有許多人幫助他,這才使得鴻門宴成了天下局勢的轉折點。

汪曾祺《五味》:談吃,也是一種對生活、對文化的態度

食物不僅能讓人失去理智,同時也能治病救人。就像一把手術刀,能殺人,也能救人。佛家就有過午不食的戒律,在佛家的戒律裡,飲食只是用來治療飢餓這病的。

03

飲食文化其實是藥食同源

《佛門醫術秘經》裡有用食用的蔥作感冒的藥引子的方子。蔥花看似只是一道很普通的做菜菜品。但也有研究表明:蔥所含的硫化合物,不飽和脂肪酸等成分恰恰有助於消化、殺菌消毒、發汗等作用。功效與古人的方子不謀而合。

汪曾祺《五味》:談吃,也是一種對生活、對文化的態度

中醫認為:五色入五臟。五臟:心、肝、脾、肺、腎分別對應五色:紅、綠、黃、白、黑。中醫又認為:養五臟的食物,最好是這五種顏色的食物。比如:養脾胃最好的食物是黃豆,養肝最好的食物是綠豆等等。

04

結束語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也只有中國的飲食才有文化脈系。

飲食文化是“飲”文化與“食”文化相結合的,正如《禮記》有云:凡飲,養陽氣也;凡食,養陰氣也。說明只有陰陽協調,才能達到化化而不知神的境界。

同時,飲食文化更能促進人際關係的融洽,增強凝聚力。人們也從飲食的飽腹層面上升到了增強人們健康的身體素質,從而飲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就像項、劉的“鴻門宴”這時的飲食早已不是單純意義上的飲食聚會,而是被賦予了政治意義與社會意義。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