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王安石在教育與文學方面的成就

由 閱讀改變世界 發表于 藝術2021-06-07
簡介正因為王安石對杜甫的崇拜,所以他在前期的詩歌創作中自覺不自覺地表現了自己的政治觀,創作了大量的政治詩,緊扣當時的時政,提出了尖銳的問題,把自己渴望濟世匡俗的理想抱負寫進了詩中,如《感事》、《河北民》、《收鹽》、《讀詔書》等詩篇,密切聯絡現實

寒廳詩話 王半山備眾體,精絕句 如何理解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王安石在教育與文學方面的成就

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寧年間任副宰相和宰相期間,發動了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其中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稱為“熙寧興學”,主要有:一,改革太學,創立“三舍法”;二,恢復和發展州縣地方學校;三,恢復和創設武學、律學和醫學;四,編撰《三經新義》作為教材。

宋仁宗治平年間(1064—1067),王安石因母喪居江寧,從事授徒講學活動。據他的學生陸佃(1042—1102)在《陶山集》中回憶:“治平三年(1066年),今大丞相王公守金陵,經緒餘成學者,而某也實並群英之遊”,從中深受教益,“朝虛而往,暮實而歸,覺平日就師十年,不如從公之一日也。”王安石的著述很多,其中《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原教》、《傷仲永》、《慈溪縣學記》、《虔州學記》等,都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

“熙寧興學”也同樣因為王安石被逐出朝廷而半途夭折,但它將北宋教育事業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並對後來的興學運動產生深刻影響。

王安石的文學成就

王安石在教育與文學方面的成就

王安石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是書、表、記、序等體式的論說文,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為變法革新服務。這些文章針對時政或社會問題,觀點鮮明,分析深刻,長篇則橫鋪而不力單,短篇則紆折而不味薄。

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絡起來,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在於為社會服務。他反對西昆派楊億、劉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風,認為“所謂文者,務為有補於世而已矣。所謂辭者,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誠使巧縣華,不必適用;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要之以適用為本,以刻鏤繪畫為之容也。”(《上人書》)正因為安石以“務為有補於世”的“適用”觀點視為文學創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具有較濃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臨川集》 、《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歌曲》等。

現已發現王安石存詩約一千五百餘首,詩歌創作以退居江寧為界,前後兩期詩風有很大差別。前期詩歌主要以杜甫的創作思想為主導,以關心時事和同情勞動人民的疾苦為主要題材,具有明顯的寫實精神。

正因為王安石對杜甫的崇拜,所以他在前期的詩歌創作中自覺不自覺地表現了自己的政治觀,創作了大量的政治詩,緊扣當時的時政,提出了尖銳的問題,把自己渴望濟世匡俗的理想抱負寫進了詩中,如《感事》、《河北民》、《收鹽》、《讀詔書》等詩篇,密切聯絡現實人生,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各個方面,表現了他主張革除弊政、關心民生疾苦的進步思想和博大胸懷。

王安石後期詩歌,是指他在熙寧九年罷相後的創作。仕途的豐富經歷,變法失敗的複雜心情,使他的詩風發生很大的變化:前期詩歌中洋溢的那種政治熱情已經逐漸消退,大量的寫景取代了政治詩的位置;藝術走上了杜甫“老去漸於詩律細”之路,注重對仗、用典、聲律的精益求精,吸收王維詩歌的取境之長,追求詩歌的藝術美。他博觀約取,熔鑄前人,以獨特的抒情方式和藝術風格,創立了為嚴羽《滄浪詩話》所標舉的“王荊公體”。名作很多,如《書湖陰先生壁》:

茅簷常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分護田淨綠繞,兩山排閥送青來。

又如《江上》:

江北秋陰一半開,曉雲含雨卻低迴。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這些小詩新穎別緻,錘鍊甚工,妥貼自然,意境清麗,表現出荊公體的老練圓熟。他的《泊船瓜洲》詩亦很有名: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但後期由於受韓愈、盧同詩的影響,有些作品不免生硬粗糙、喜造硬詞、押險韻,對後來也有不良影響。

歐陽修曾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其亦擅長詩詞,流傳最著名的莫過於〈泊船瓜洲〉裡:“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上仁皇帝言事書》 ,是主張社會變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據對北宋王朝內外交困形勢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變法主張,表現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國之疵”的進步思想。《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在敘述並闡釋宋初百餘年間太平無事的情況與原因的同時,尖銳地提示了當時危機四伏的社會問題,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樹,認為“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

它對第二年開始施行的政,無異吹起了一支前奏曲。 《答司馬諫議書》 ,以數百字的篇幅,針對司馬光指責新法為侵官、生事、徵利、拒諫四事,嚴加剖駁,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措詞得體,體現了作者剛毅果斷和堅持原則的政治家風度。

安石的政論文,不論長篇還是短制,結構都很謹嚴,主意超卓,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只用一二語,便可掃卻他人數大段”(劉熙載《藝概.文概》),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這時推動變法和鞏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成果起了積極的作用。

王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膾炙人口,《鯀說》、《讀孟嘗君傳》、《書刺客傳後》、《傷仲永》等,評價人物,筆力勁健,文風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給人以顯豁的新鮮覺。

他還有一部分山水遊記散文,《城陂院興造記》,簡潔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遊褒禪山記》,亦記遊,亦說理,二者結合得緊密自然,即使抽象的道理生動、形象,又使具體的記事增加思想深度,顯得佈局靈活並又曲折多變。

王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罷相(1076年左右)劃界而分為前、後期,在內容和風格上有較明顯的區別。“王荊公少以意氣自許,故詩語惟 其所向,不復更為……後為群牧羊官,從宋次道盡假詩集,博觀而約取,晚年始盡深婉不迫之趣”(葉夢得《石林詩話》)。前期的詩歌,長於說理,傾向性十分鮮明,涉及許多重大而尖銳的社會,問題注意到下層人民的痛苦,替他們發出了不平之聲。

《感事》、《兼併》、《省兵》等,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描寫和提示了宋代國勢的積弱或內政的腐敗,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併土地對於國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擇將”的建議;《收鹽》、《河北民》等,反映了當時人民群眾備受統治者迫、害壓榨的悲慘遭遇;

《試院中》、《評定試卷》等,則直接抨擊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經世濟國的人才;《元日》、《歌元豐》等,熱情地謳歌了變法帶來的新氣象和人民的歡樂;

透過對歷史人物功過得失的價,抒發了自己的新的見解和進步意義。安石後期的隱居生活,帶來了他的詩歌創作上的化。他流連陶醉於山水田園中,題材內容比較狹窄,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取代了前期政治詩的位置,抒發一種閒恬的情趣。但藝術表現上卻臻於圓熟,“雅麗精絕,脫去流俗,每諷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頰間。”

(《後山詩話》載黃魯直語)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書湖陰先生壁》等詩,觀察細緻,精工巧麗,意境幽遠清新,表現了對大自然美的歌頌和熱愛,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從詩體說來,安石的古體詩雖然多用典故,好發議論,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穎,充滿著情感和豐富的想象。律詩則用字工穩,對偶貼切,但有時不免失於過多的雕刻。五絕和七絕尤負盛譽,“王半山備眾體,精絕句”(《寒廳詩話》),“荊公絕句妙天下”(《艇齋詩話》)。他的詩對當代和後世都有影響,被稱為“王荊公體”(嚴羽《滄浪詩話》)。

王安石的詞,今存約二十餘首。雖不以詞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劉熙載《藝概。詞曲概》)。《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透過描寫金陵(今江蘇南京市)壯景及懷古,揭露六朝統治階級“繁華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縱沉鬱,被贊為詠古絕唱。它同范仲淹的《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一詞,開了蘇東坡豪放的先聲,給後來詞壇以良好的影響。

王安石在教育與文學方面的成就

從文學角度總觀安石的作品,無論詩、文、詞都有傑出的成就。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革新運動,在他手裡得到了有力推動,對掃除宋初風靡一時的浮華餘風作出了貢獻。但是,安石的文學主張,卻過於強調“實用”,對藝術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計不足。他的不少詩文,又常常表現得議論說理成分過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韻味。還有一些詩篇,論禪說佛理,晦澀乾枯,但也不失大家風範,是我國詩歌史上的一顆明星。

舉報/反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