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徠卡M膠捲相機的歷史

由 人生五味 發表于 藝術2022-05-19
簡介50年代,35mm鏡頭的設計取得了長足進步,尤其是日本尼康推出了多枚35mm鏡頭,刺激徠卡也開發原本他們不重視的廣角,在M3上無法直接使用35mm鏡頭,徠卡卻沒有簡單推出外接取景器,他們似乎依然希望最大限度利用他們花了很大功夫搞出來的取景器

相機螺絲口幾mm

「來源: |膠捲迷俱樂部 ID:jiaojuanmi」

照片即歷史

本文為本月付費內容,也是第一篇付費文章,感謝大家支援

徠卡M膠捲相機的歷史

M

我想了很久,究竟什麼樣的圖才能作為這樣一篇文章的頭圖,最終想來想去還是用了這張樸素的徠卡M3的正面圖,也只有它最適合作為這段故事的開場,20世紀最著名的照相機系列,並且延續至今。

徠卡M相機鮮以技術領先,價格昂貴,依然憑藉素質出色的鏡頭系統,樸素剛毅的相機外型,近70年來收穫了無數粉絲,儘管徠卡M膠捲相機的整體產量並不大。

今天我將為大家講解徠卡M相機發展的歷史,核心線索的機器,一些較為特殊機型。

徠卡M膠捲相機的歷史

先整理一下徠卡M相機的主要線索:

主要旁軸機型

M3

(1954)—

M2

(1957)—

M4

(1967)—

M5

(1971)—

M4-2

(1978)—

M4-P

(1981)—

M6

(1984)—

M6 TTL

(1998)—

M7

(2002)—

MP

(2003)—

MA

(2014)

主要衍生機型

M3—

MP(1956)

MP2(1959)

M2—

M1(1959)

MD(1963)

MDA(1966)

M4—

MD2(1981)

M5—

CL(1973)

其中藍色的機型主要是實驗性質相機,產量非常小。除上述外,其實還有一些特殊用途相機,比如軍用,太空用等等。

徠卡M膠捲相機的歷史

從技術特徵來看,

徠卡M相機操作一脈相承

,儘管有一些電子化的相機,但相機整體佈局除了M5系列外基本保持一致,操作習慣一致。M相機是一種使用單點旁軸對焦的手動操作相機,僅M7一款帶有自動功能,M6,M6TTL,M7,MP帶有測光。

M相機在膠捲時代不僅缺乏全自動化的發展方向,在曝光自動化上速度也明顯晚於同時代的日本廠家。但這並不妨礙徠卡M成為經典的系列。

我們今天講解M相機,主要從傳承和發展的角度來對M相機進行串聯。

徠卡M膠捲相機的歷史

事情,始於

M3

徠卡M3是M相機的起點,1954年推出,完全不同於過去L39螺絲口的新型相機,並且確定了戰後手動相機的基本操作。它將快門集中到一個盤上,使用了更適合使用的過片手柄,其最厲害的是設計非常複雜的0。92倍率的

亮線式取景器,

這是當時最先進的旁軸取景器,能夠帶來很好的取景光線,抗不良效果和精度。旁軸對焦很依賴黃斑的對比度和取景器的亮度,這兩點,M3的能力是前無古人的。

M3的使用一氣呵成,堪稱經典。最初的M3相機需要兩次過片才能拍一張,被稱為雙撥,當時135膠捲片基比較脆,徠卡怕一次過片力道太大會扯斷膠捲。

徠卡M膠捲相機的歷史

(徠卡M3原型機)

隨著時間的發展,徠卡M3也經歷了很多變化,比如背盤不斷變化,感光度越來越高,快門盤的指示速度發生了變化,傳統的快速速度指示被新的標準替代,還有一些細節外觀也發生了改變,但其整體效能不變。

徠卡M膠捲相機的歷史

M3的取景器雖然質量很好,但這個取景器依然將M3定位為

新聞機

,所以取景倍率接近1:1(肉眼效果,無縮放),主要適合50mm使用,M3的框線也是50,90,135,突出記者屬性。

50年代,35mm鏡頭的設計取得了長足進步,尤其是日本尼康推出了多枚35mm鏡頭,刺激徠卡也開發原本他們不重視的廣角,在M3上無法直接使用35mm鏡頭,徠卡卻沒有簡單推出外接取景器,他們似乎依然希望最大限度利用他們花了很大功夫搞出來的取景器,於是“眼鏡”出現了。

徠卡M膠捲相機的歷史

但眼鏡總不是辦法,而且徠卡M3的製造工藝非常精緻,價格相當昂貴。

辦法,就是

M2

徠卡M膠捲相機的歷史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