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把秦王砸死的“鼎”,可不是個普通物件,武則天都想得到它

由 貳貳公子 發表于 藝術2022-05-04
簡介楚莊王問鼎,意不再詢問鼎實際的重量大小,潛意識就是想要得到這九鼎所代表的政權,想知道天命所歸,最終得到王孫滿的回話,也大概知道了自己能否問鼎中原的可能性

泗水大鼎在什麼位置

在先秦時期,有這麼個出名的“鼎”,它曾經砸死了秦國國君,被春秋五霸的楚莊王惦記,出現在戰國四公子平原君的口中,甚至武則天都想得到它。

這個鼎究竟是什麼來歷,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把秦王砸死的“鼎”,可不是個普通物件,武則天都想得到它

一、武王舉鼎,絕臏身亡

戰國時期,秦國國君秦武王十分好戰,自身力大無比,喜歡重用一些大力士為官,其中有一個叫孟說(yue)的,是個有名的大力士。傳言他遇到兩頭牛打架,徒手將兩牛分開,還徒手拔了一隻牛的牛角。

一日,秦武王帶兵去洛陽觀看傳說中的龍文赤鼎,孟說隨行。秦武王見到鼎後,興致大發,要和孟說比賽舉鼎,奈何這

龍紋赤

鼎太重,秦武王登時雙眼充血、臏骨折斷,最終搶救無效死亡。秦武王也就成了歷史上唯一一個被鼎砸死的國君。

把秦王砸死的“鼎”,可不是個普通物件,武則天都想得到它

二、九鼎來歷,夏禹鑄制

其實,砸死秦武王的這個鼎,還真不是個普通的鼎。秦武王當初去參觀他也是因為它的名氣與地位。這個鼎就是大禹所鑄造的。《左傳》記載:大禹在塗山會見了諸侯,各諸侯為了表示敬畏,常常為大禹獻金(指青銅)。因此,銅越來越多,想到祖先也曾鑄鼎,於是決定將這些青銅鑄成幾個大鼎。

把秦王砸死的“鼎”,可不是個普通物件,武則天都想得到它

最終一共鑄成九個大鼎,也就是後來所說的“九鼎”。這九鼎分別代表九州:冀州、兗(yǎn)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涼州、雍州。秦武王所舉的鼎正是“雍州鼎”,雍州的位置大概就是秦國當時的位置,這也是為什麼秦武王要選擇這個鼎來舉。九鼎代表九州,彰顯禹的領袖地位,九鼎位於都城陽城,顯示的是都城的尊貴。久而久之,九鼎也就成了王權、天命的代名詞。

三、名鼎故事——問鼎中原

春秋末期,也有一個關於九鼎的故事。也是“問鼎中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左傳》記載:楚莊王在北伐陸渾戎的時候,到了雒(luò)水,周定王遣王孫滿慰問楚莊王。楚莊王就問使者九鼎的重量以及大小。王孫滿答道:鼎的大小輕重在於德不在於實際的重量。大禹在位就有德,大禹鑄九州鼎,山川萬物都可在鼎上,朝堂、百姓和諧安寧。接著,鼎到了商朝,商紂王暴虐。後來,鼎又到了周。周成王把九鼎放在了郟鄏(周朝的東都),有占卜的結果說九鼎能傳世30代,享國700年,因此鼎在周朝,雖然周朝漸微,但天命不變。

把秦王砸死的“鼎”,可不是個普通物件,武則天都想得到它

楚莊王問鼎,意不再詢問鼎實際的重量大小,潛意識就是想要得到這九鼎所代表的政權,想知道天命所歸,最終得到王孫滿的

回話

,也大概知道了自己能否問鼎中原的可能性。也因此“問鼎中原”後被用來比喻為企圖奪取天下。

四、名鼎故事——一言九鼎

戰國時期,還有一個關於九鼎的故事。也是成語“一言九鼎”的故事。戰國時期,秦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平原君領命去楚國求助,帶著12個門客一同前去,其中就有毛遂自薦的毛遂。一行人到了楚國,談判許久都未見成果,直到毛遂上臺,單刀直入直言利害關係。說楚軍其實也在連吃敗仗,如果不和我們趙國聯合一起抗秦,那麼楚國也很危險,毛遂又是說服又是脅迫的。楚國終於同意結盟抗秦。

談判結束後,平原君感嘆毛遂一番話使得趙國的威望重過了九鼎。平原君用九鼎的重量來比喻毛遂的話很有分量。

五、九鼎失蹤,女皇重鑄

自九鼎鑄成之後,各朝各代都有關於九鼎的故事,九鼎雖然只是物件,但在人們心中不可取代的神聖地位。相傳,秦滅周之後將代表王權的九鼎一同帶到了咸陽,但是當秦始皇統一的時候,九鼎就已經不知所蹤。有人說九鼎沉沒在了泗水鵬程,也有人說九鼎被秦始皇藏起來然後帶到了皇陵。總之,在秦之後,九鼎的實體已經不能被人們所看見了。

把秦王砸死的“鼎”,可不是個普通物件,武則天都想得到它

九鼎雖已不在,但是後人追逐九鼎的心卻一直在。其中唐女皇武則天就特別想將九鼎收入手中,但九鼎早已沒了蹤跡。尋覓也十分困難。於是武則天就決定重新鑄九鼎,在登基的第七年,新九鼎終於鑄成,被放在了洛陽明堂。新九鼎共用銅56萬多斤,移動九鼎就動用了十萬餘人,還用了很多牛和白象來拉九鼎。武則天鑄新九鼎,就是為了彰顯國家政權,也像是在打造一種新的天命。

九鼎自夏禹鑄成,就已經不是最普通的物件了,它們所代表的是權威、是古人信奉的天命、是百姓心裡的德、是所有人心中最有分量的東西。

把秦王砸死的“鼎”,可不是個普通物件,武則天都想得到它

如今的我們,也時常會把鼎掛在嘴邊,如:革故鼎新、鼎盛、鼎鼎大名……現代意義上的鼎,不僅是重量的代名詞,還有更新的意思。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