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如何避開消費主義陷阱?

由 酷扯兒 發表于 藝術2022-04-07
簡介如果你是創業老闆,你是上海拼單名媛這種都有著極強目的性的人,社交資本是一種上升手段,今天裝個b租了輛賓利結果談下一個幾十萬的大單子,或者名媛拼單結果真釣了一個傻缺富二代從此過上富太太的生活,那我相當推崇你為社交成本去買單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老胡說財經,ID:xiaohutakeyoufly】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絡

今天聊聊怎麼避開消費主義的陷阱。

成人世界,分為很多層次。雖然法律上寫的是十八歲就成人了,但是在潛規則和社會絞肉機的世界裡,絕大多數人還是兒童,像一把待割的韭菜,尤其是在消費主義這一塊。

前陣子鄰居大爺和我聊天,說到他和他孫子的消費觀念有著天差地別的不同,他說到同樣是一雙鞋,淘寶上100塊錢的穿了4年還很耐磨,好穿,舒適,但是孫子每次一出nike新款,就想去買,實在搞不懂為什麼要買那麼多鞋。

而且他孫子一個月也不是賺很多錢,卻總是不停的買買買,也搞不懂這些年輕人的思想潮流。

確實很迷惑,表面看起來這是年輕人和老一輩的代溝,但深入分析起來,這裡面就有點東西了。

老年人當時的生存環境,太窮太苦了,根本沒有消費主義的土壤,導致老年人打心底還是處於實用主義心態。

但這一輩則不同了,現在年輕人稍微有點錢,就給了資本家和商家割草的空間。

文章分為兩部分:4000字,讀的快的話,5分鐘就讀完了。

1,不要為社交成本買單。

2,如何避免消費主義陷阱。

不要為社交成本買單

老年人購物:單純的追求“使用價值”,所以那個年代的人買東西,他優先考慮的點是:

商品越結實耐用越好,服務越實惠越好。

年輕人買一個商品,

一小部分是為了使用價值,絕大多數購買的是“社交價值”。

一個被消費主義洗腦的年輕人,不停的購買某種商品或者服務的本質和根源,

旨在給自己打上某種標籤。

比方說,蘋果電腦好不好?說實話,體驗真的不咋的。

老胡這麼多年的電腦發燒友,蘋果電腦也就外形稍微能好看一點,系統和配置真的一言難盡,說實話電腦配件貴也就貴在處理器和顯示卡上,蘋果是處理器又不行,顯示卡又渣的一批,最佳化也沒看出哪裡優勢,但大家都說它好,各種高大上。

為了專門體驗一下差別,我今年入手了Apple MacBook Pro,總體價格又貴配置又比同一價位的電腦低處2個檔次,不說跟外星人筆記本比,跟我之前買的1500價位的筆記本使用起來實際差別都不大。

不吹不黑,我玩過大量的辦公本和遊戲本,下面這兩個筆記本在辦公這塊來說,真的沒啥區別,甚至開啟ppt,線上開會,收發郵件,十年前的筆記本都能用。

可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買蘋果電腦辦公?尤其是我們金融街這邊的商務人士。我見過每一批入職的年輕人,家裡條件都不咋地,自己一個月工資4000不到,也要分期3年套個信用卡買一臺蘋果電腦。

而且絕大多數這種白領中的女性,更是完全不懂電腦,雖然有一部分是覺得“一分錢一分貨”,貴的比便宜的好,但絕大多數,

就是為了給自己貼標籤

如何避開消費主義陷阱?

看到中間那個蘋果標誌了嗎?你會想到什麼?很容易給自己標上職場精英人士的標籤,比如↓

這些人即使月入不到1萬,也幻想自己成為職場高階白領的既視感,

所以蘋果電腦的營銷策略就是經常在電影,電視劇裡頻頻給人展現出它的定位

,吸引這部分人來買,或者是公司集體採購,定位就出來了。

有錢人愛咋花錢沒法評價,畢竟有錢買20個外星人筆記本也沒人說啥。但對於絕大多數收入達不到萬的人來說,16000塊錢買個辦公本,根本毫無必要,實在太貴了,2000元的辦公筆記本完全夠用,他們為多出的這14000塊錢的“社交成本”買單,就是一個不必要的選項。

說難聽點,只不過很多人想的是自己用了2000元的電腦,可能在公司人家會覺得這小年輕太屌絲,大家都用16000的蘋果就你用屌絲本,容易展現出不是一個階層的表象。

買豪車,用昂貴奢侈品,本質都是在為社交成本買單。

很多非本地的都市白領,早上可能住在破舊的都市村莊,中午或者下午的時候,可能與同事去星巴克點一杯咖啡。

不是星巴克的咖啡多麼好喝,而是大家都去,你不去下午茶,那麼你就失去了一個社交的場合。

再比如熱門的電視劇電影,你根本不感興趣,但是也充值了VIP去看了,為啥?

為了社交資本,你怕明天上班人人都在說這個電視劇,就你怕自己一句話插不上。

人為了給自己打上某種標籤,或者為了獲得某種社交資本,年輕人明明知道這些並不值得,但總是剋制不住。

那一些精明的商家和資本家,深深知道“打標籤”、“社交資本”的心態,故意在潛意識去影響年輕人。

於是乎,他們請明星名人代言,使自己的品牌產生溢價,也在潛意識中暗示消費者:你買了這個,就會變成代言明星了。

這類品牌包括且不限於lv包包,迪奧,香奈兒,蘋果手機。

那些年輕的女孩子,買這些包包或者是香水,購買之後,就給自己打上了“我是白領階層的標籤”,以及這些包包和護膚品是白領階層的標配的心理暗示。

人的天性就是社會性動物,被比較比下去,就會讓這個人不自信,自卑

,所以經常會有這種情況,比如說某個女生特別多的群體,就喜歡比包包,比車,比誰的男友有錢,自己的比不過就容易自卑。

而一旦自己突然有一天攢夠了錢,換了一個愛馬仕包包,就想在閨蜜姐妹面前顯擺一下,找回自信,男的也一樣,在我們金融街這邊,有個小年輕因為自己開比亞迪f3,在一群開寶馬賓士的同事裡面也相當不自信。

大部分圈子是如此,

這就是消費主義的精華-讓商品包含了社交資本。

在現實社交中如此,在網路社交也一樣。

很多健身房的客戶基本不鍛鍊,辦了個卡來幾次就不來了,或者健身不是主要目的,來拍照,再P個圖之後發朋友圈才是目的。

這種就是典型的

付出了金錢和時間,獲得了某種商品或者是某種體驗,還獲得了:社交資本。

雖然確實社交成本在婚戀中,也會佔有優勢。所以前陣子上海那個名媛拼單,說實話,還是很明智的,她們懂得社交資本的本質,並聰明的用最少的成本去換社交資本。

所以我以前也寫過,為什麼我談生意要去租豪車,包括我認識很多創業老闆,他的資金鍊已經斷了,欠了一屁股債。開豪車進出奢華會所,這些迷惑行為的背後,就是為了獲得社交資本。

最重要的一點,

不是說社交資本不好,而是這個東西對普通人完全沒意義。

如果你是創業老闆,你是上海拼單名媛這種都有著極強目的性的人,社交資本是一種上升手段,今天裝個b租了輛賓利結果談下一個幾十萬的大單子,或者名媛拼單結果真釣了一個傻缺富二代從此過上富太太的生活,那我相當推崇你為社交成本去買單。

但是絕大多數都是打工仔,不是創業者,根本不必要去碰這個。

社交成本很昂貴,如果你沒有一個明確的目的,只是盲從大眾,這就變成了,這部分錢花了沒有回報,這就是掉進了消費陷阱。

所有商家打的廣告,都是圍繞“社交資本”展開的。

所以年輕人如果能琢磨透社交資本到底對你有沒有用,就會避免很多消費類陷阱

老胡主業在航空公司上班,很多人問我為什麼開個比亞迪s6去公司,不覺得跟一群豪車在一起顯得沒面子嗎?

說實話,去單位上班,越低調越好,即使開了豪車,領導也不會因此重用我,而我在公司也不是業務員需要去撐場面,因此開什麼車去上班,完全就是選擇一款交通工具,越便宜越好,這樣養車成本就低,更利於資本的積累。

而我要去談生意,普通業務可以用我另一臺小賓士,如果是大客戶,我可以花6000租一輛賓利,也算是用最小的成本滿足了社交資本需求。

比如我這個25萬的車位裡停了一輛市值4萬的車,總是被人詬病:能買的起25萬車位的人,為什麼不換換車?

當你把一件商品迴歸到“實際使用價值”的時候而不是它的“社交價值”時,它就是一個交通工具

。而不會去糾結,為什麼這人的車位比汽車都貴?為什麼賺了錢不給自己換一個好車開出去更體面?而是買個別人都見不著的車位……

跳出這個思維以後,才能給接下去的“汽車是負債,車位土地房產是資產”的邏輯打下基礎。

如何跳出消費主義陷阱?

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心態上,還一方面是操作上。

先說心態。

大家有沒有發現。

20年前,我們這代人比較的是:班上的同學,父母的同事家庭,上班後的同事。

圈子都混的差不多,所以心態也都還好。

自從進入網際網路時代,朋友圈的發展讓我們比較的物件變成了:

同學裡年薪百萬,雙一流畢業生,抖音上的土著包租公,一邊旅遊還能一邊掙錢的網紅。

再次一點也是公司裡那些土豪暴發戶,拆遷戶。

如果你因為沒有奢侈品包包,沒有豪車大別墅,而感覺自己不夠自信。

首先你要樹立一個客觀的認知,就是中國其實月收入在4000以上的並不到10%,有人會說老一輩沒收入,小孩讀書也沒收入。但是還有一個權威資料:90後月收入在5000以上起碼吊打90%的人,同時還有6億人收入在1000以下,只不過這些人都沒法發聲。

抖音,知乎,朋友圈這些社交為了吸引流量,根據演算法把大家注意力放在了頭部1%的生活展現,當這些內容看多了,就容易浮誇,容易產生人均985碩士,人均月薪10萬的錯覺。

再回頭看看自己,就覺得自己真垃圾,不開個賓利在中國活著都見不得光。

人的痛苦都來源於比較,30年前能在中國開桑塔納的人的快樂可能遠比在今天矽谷開賓士的碼農大得多。

當別人都可能吃不上飯的時候,手錶、腳踏車、縫紉機就已經是三大天賜神器了。

對頭部生活知道的越多,就越容易不滿

雖然今天大家的生活水平已經是中華5000年以來最高了,但是越比較越覺得憤憤不平。

所以思路就有了,少看富豪的生活,多看看中東國家的難民,想吃大餐的時候就點開抖音的印度"美食"影片,瞬間都覺得康師傅老壇酸菜面都是美味。

戒掉消費主義陷阱的捷徑有一條就是,

每天堅持刷各種第三世界國家的生活影片來提高生活質量,多看看難民們的流離失所,食不果腹,再對比一下自己居然還能吃的上飯,也不會下一秒就被炮彈炸,一比較就能讓自己感到很幸福。

和比自己慘的人對比,這個是解決痛苦最簡單的途徑。

再說操作。

以後當你買東西時,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真的需要它麼?

它真的值這個價格麼?

是否可以找到和它一樣的替代品?

舉個例子來說,秋天想買一件新衣服,但是一看衣櫥,已經夠穿了,而且還能再穿一年,那就說明,

我並不是真的需要它。

我買它的目的只有一個,

就是我喜歡。

但我喜歡的東西多了去了,不可能樣樣都買。

仔細想想,為什麼一換季就會上新款?是誰規定的要有換季穿搭?為什麼zara,優衣庫,hm,ur隔一段時間就要出新品?

是消費者產生的需求麼?

不,是商家制定的規則。

商家制定的規則,為什麼要消費者來遵守?

這就是避開了消費陷阱。

到第二個問題,

它真的值這個價格麼?

再舉個例子,買一件東西時,我會在這件物品的成本價格上做加法。

比如說,一件衣服的成本價是10元,那麼面料好,可以加10元,設計剪裁棒,可以加10元,款式百搭,可以加10元,有點品牌情懷,也可以加10元。

那麼如果這件衣服要賣我500塊錢,我就要考慮,這500塊錢中,哪些是這件衣服真正的錢,哪些是我養活品牌和各種中間商的錢了。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無用之物,比如寵物溼巾,貓奶糕,瘦臉繃帶,束腰,這些東西不僅不值這個價格,甚至某些是商家打造出來的營銷產品,

他的存在僅僅是為了賣一個概念,而不是產品真的有用。

最後一步是問問自己

是否可以找到和它一樣的替代品?

淘寶一件100塊錢的衣服,可以在1688上花50買到

中午在公司買25塊錢一份的外賣,可以在家做好了帶過去,還能保證營養均衡

學習一下海淘,可以將近半價買到同樣的大牌化妝品。

手機支架,不鏽鋼盆,粘毛器,掛鉤,髮圈,拼多多上的日用百貨真的很便宜,而且質量很贊

或許還可以不花錢!

心心念念給貓咪買的貓窩,卻沒有快遞紙箱更得它的心意,貓窩要花幾十,而紙箱甚至還能賣錢

樓下襬著別人不要的花盆,撿回家擦擦放在陽臺上種小蔥,炒菜的時候還能掐一把新鮮的做

竅門滿地跑,就看你找不找。

總之,如果你還是一直買買買,攢不下錢,還負債一大堆,我建議去看看老年人的生活,你的消費主義病自動好了。

有些老人活得瀟灑,愛動的出去遊山玩水,愛靜的在家養花遛鳥,很愜意。

相反,有些老人活得非常沒有尊嚴,病痛纏身,甚至連吃飽飯都無法保證。

他們的差別,就在於一個字:錢。

想想你老了之後,是否能有足夠的資產,確保過上即使不瀟灑、至少還體面的晚年生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