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通渭這個高原腹地的小縣,何以稱為中國書畫之鄉

由 清風視界 發表于 藝術2022-03-27
簡介“絲綢之路 翰墨通渭”國畫作品 攝影:清風視界“絲綢之路 翰墨通渭”油畫作品 攝影:清風視界“通渭書畫現象”是祠堂文化的變形和儲存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常態下,耕讀相伴始終是農村士紳生活的最為重要的部分

中國書畫之鄉是哪兒

素有“蘭州門戶,甘肅咽喉”之稱的定西,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古絲綢之路重鎮和新歐亞大陸橋必經之地。

通渭更是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耕讀傳家、鍾情書畫,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通渭這個高原腹地的小縣,何以稱為中國書畫之鄉

“絲綢之路 翰墨通渭”國畫作品 攝影:清風視界

在甘肅省蘭州市東南約200公里,一個縣級書畫市場正悄然興起,吸引了全國各地書畫家和書畫愛好者的目光。

沒有人會想到,在中國的大西北,會有這樣一個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都能達到一流水準的書畫市場——甘肅省通渭縣悅心國際書畫村。

在悅心國際書畫村美術館,我們看到了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絲綢之路·翰墨通渭”第二屆中國畫油畫作品展,這次展覽展出入選的作品211幅作品,其中國畫作品109件、油畫作品102件。

著名畫家何家英說:本次展覽雖然是在通渭這樣一個縣級的城市舉辦,但這完全是全國最高水平的展覽。

通渭這個高原腹地的小縣,何以稱為中國書畫之鄉

通渭畫家姜效忠創作中 攝影:清風視界

關於“通渭書畫現象”

通渭縣位於甘肅省中部,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書法之鄉”。“在通渭人看來,家裡不掛一幅字畫,那是不可想象的”,通渭縣畫廊協會負責人說。

據他介紹,通渭人對書畫的喜好程度超出人們的想象,在通渭的大街小巷,很多店鋪都會用字畫做裝飾。

通渭這個高原腹地的小縣,何以稱為中國書畫之鄉

通渭畫家姜效忠山水畫作品 攝影:清風視界

通渭畫家姜效忠,其山水畫研習清代“四王”、石濤等人清新俊朗之畫風;花鳥畫追求任伯年、吳昌碩、王雪濤雅俗共賞之風格。

以師造化,繼承傳統,開拓創新,自成一家,形成構圖新穎、點線成規、清勁秀潤的細筆山水畫和蒼茫厚重、氣勢恢宏的隴原風貌創作畫。

通渭這個高原腹地的小縣,何以稱為中國書畫之鄉

“絲綢之路 翰墨通渭”國畫作品 攝影:清風視界

通渭這個高原腹地的小縣,何以稱為中國書畫之鄉

通渭畫家魏建軍創作中 攝影:清風視界

通渭畫家魏建軍,其高曾祖三代就居住生活在魏家溝這片美麗而富有靈氣的土地上,遠古的魏氏家族以習文煉武,熱情好客而享譽之今。

一代又一代用勤勞的雙手,聰明的智慧養育著兒孫們,魏建軍的祖輩和父輩,受祖宗的影響,具有勤奮好學,心靈手巧之美語。

以繪畫塑造,民間紙火而傳遍多地,並傳援與子孫,可味是一個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地地道道的耕讀門第,默香家族。

通渭這個高原腹地的小縣,何以稱為中國書畫之鄉

“絲綢之路 翰墨通渭”國畫作品 攝影:清風視界

人人愛書畫,戶戶掛中堂。在通渭這個西北經濟欠發達縣份出現的這種現象被一些專家稱之為“通渭現象”。

近年來,隨著藝術品市場的持續升溫,天南地北的書畫家有如過江之鯽,來到通渭這個西北黃土高原腹地的小縣城交流獻藝。

一些名聞遐邇的文化藝術界名流不惜溢美之辭,大加讚揚。張賢亮譽之曰:人間繁華在長安,世間書香稱通渭。賈平凹贊之曰:正是心裡乾淨,通渭人處處表現著他們精神的高貴。

通渭這個高原腹地的小縣,何以稱為中國書畫之鄉

“絲綢之路 翰墨通渭”國畫作品 攝影:清風視界

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

四五千年前,有人類繁衍生息在這塊土地上,並且創造了輝煌成就。通渭位於渭河上游,在石器時代、陶器時代和玉器時代都創造了發達的文明。

這一點可從地下文物遺存、正史記載佐證之,從散見於間的大量文物和珍藏於縣博物館的文物可一管而窺豹。

從這些地下文明遺存可斷言,通渭在歷史上既是人類繁衍生息的適宜地區,也創造出了極為繁榮發達的文明。

通渭此一時期的文化創造和傳說中的伏羲時代高度吻合,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通渭這個高原腹地的小縣,何以稱為中國書畫之鄉

“絲綢之路 翰墨通渭”國畫作品 攝影:清風視界

通渭這個高原腹地的小縣,何以稱為中國書畫之鄉

“絲綢之路 翰墨通渭”油畫作品 攝影:清風視界

夏商周時,通渭地為羌人所居,為襄戎地。秦昭襄王三十五年置隴西郡,通渭地屬隴西郡轄,在秦代,通渭即為“秦築長城以拒胡”的重要地區。

戰國時期,秦國築造的長城將通渭一分為二,向西則為胡人聚居區,向東則為中原版圖,通渭是名副其實的關盟。

西出則胡騎遍地,東向則文化燦爛,這種獨特的地理優勢使通渭居於民族融合的前沿。

通渭這個高原腹地的小縣,何以稱為中國書畫之鄉

“絲綢之路 翰墨通渭”國畫作品 攝影:清風視界

由於曾經的發達輝煌。通渭人在骨子裡代代保留著自己精神上的華貴和富足,將其長久地儲存和承襲了下來,並作為自己漢民身份和華夏傳統的文化認證。

這種儲存和認證經由不斷的戰亂洗禮,既顯得蒼涼渾厚,又讓人覺得彌足珍貴。而透過文化基因使種族得以延續,文化得以長存。

這也是華夏文明歷經浩劫而始終是炎黃兒女精神家園的縮影,從這可以看到華夏文明自身長久的影響力和凝聚力。

通渭這個高原腹地的小縣,何以稱為中國書畫之鄉

“絲綢之路 翰墨通渭”國畫作品 攝影:清風視界

通渭這個高原腹地的小縣,何以稱為中國書畫之鄉

“絲綢之路 翰墨通渭”油畫作品 攝影:清風視界

“通渭書畫現象”是祠堂文化的變形和儲存

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常態下,耕讀相伴始終是農村士紳生活的最為重要的部分。在封建社會“皇權僅及郡縣”的政治生態中,士紳在鄉村管理中始終發揮著建設性的怍用,主導者農村的生產生活秩序。

它以道德和宗族的名義褒獎善良,鞭撻醜惡,匡救缺失,穩定社會。士紳施政農村的主要舞臺在以宗族為主的祠堂。

在數千年時間裡,鄉村自然村落的建成絕大多數以一族一姓為基本單位,除了少數商賈遊走四方以外,幾乎所有村民都始終聚居和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狹小的範圍內。

他們有著基本相似的生活和共同的家族背景,這對依託祠堂實現對當地秩序的維護至關重要,也賦予祠堂的建設主導者和推動者以至高無上的道德優越感和生殺予奪的權威。

通渭這個高原腹地的小縣,何以稱為中國書畫之鄉

“絲綢之路 翰墨通渭”國畫作品 攝影:清風視界

雖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產是他們衣食的來源,但田間地頭絕不是他們生產生活的全部,他們的精神生成的地方在祠堂,在這裡正堂高懸著先祖的畫像和一代代後裔的名字。

從有文字記載的先祖靈位被按照輩分一層層擺在供桌之上,在正堂的兩旁,懸掛著先祖們去世以後,由鄉誼鄰里親朋好友書寫的輓聯。

那些可能活得極為卑下的人現在站立在神聖的地方護佑著自己或者發達或者艱難的子孫,在常年的燈燭和香火燻烤之下,那些畫像發黑發黃,看不清由頭。

在共同祖先的見證先祖的在天之靈,苦難者得到物質上的接濟,違背鄉規民約的失德失規行為將受到懲處,祠堂在農村政治生活中扮演著至高無上的角色。

通渭這個高原腹地的小縣,何以稱為中國書畫之鄉

“絲綢之路 翰墨通渭”中國畫油畫作品展 攝影:清風視界

由於祠堂是全族共同建設,並且是先祖靈魂的棲居地,祠堂總是一村一社建設得最為顯眼和繁華的建築,這符合儒家文文化締造的祖先崇拜理念。

在和平年代,繁華的祠堂可以增加自身的神聖和莊嚴性。在戰爭年代則足以招來滅頂之災,戰事一起,村民趕緊捲起煙火之中的祖先影象四方逃避,過境的兵勇則將房屋和祠堂焚燒殆盡。

如果戰爭數百年來那麼一次,重新修建房屋,陳設祠堂就不會太艱難。問題是在一個戰亂頻仍的地方,破壞總是來得太快,建設總是曠日持久。

慢慢地,在一次次的兵火荼毒之後,財力維艱的族長只好委屈自己的先祖到自己家中正堂棲息,只要畫像還在,家族的記憶就在。

通渭這個高原腹地的小縣,何以稱為中國書畫之鄉

“絲綢之路 翰墨通渭”油畫作品 攝影:清風視界

通渭這個高原腹地的小縣,何以稱為中國書畫之鄉

“絲綢之路 翰墨通渭”油畫作品 攝影:清風視界

通渭這個高原腹地的小縣,何以稱為中國書畫之鄉

“絲綢之路 翰墨通渭”國畫作品 攝影:清風視界

通渭這個高原腹地的小縣,何以稱為中國書畫之鄉

“絲綢之路 翰墨通渭”國畫作品 攝影:清風視界

但是,許多突如其來的戰爭和匪亂防不勝防,將先祖的畫像儲存在年老體弱的族長家中或將導致意外之虞,將家譜和祖先的影象臨摹分存到各家或許是現實的選擇。

於是,眾多的祖先畫像被按照譜系傳給不同的族系儲存。年長日久,許多家庭就都擁有了一張先祖的畫像,配有對祖先歌功頌德的書法條幅,長久地懸掛在自家的正堂上。

問題是一些家庭的祖先畫像鼠咬蟲蛀,屋漏雨淋,殘缺不全,不成體統,只好請畫師重新臨摹或者影印以滿足更多家庭祭拜的需求。

至今,仍有許多老人將家譜稱之為“圖影子”。由於原先畫像不是十分的完整,也由於畫師的水平,正堂上懸掛的祖先影象大概和先祖的真面目大相徑庭的多,栩栩如生的少。

懸掛的祖先影象日漸演變為一種審美範疇上的家居裝飾,正是由於書畫承載著的家族記憶和對先祖的緬懷,書畫才會頑固而持久地出現在通渭人的生活中。

時至今日,在通渭縣農村尚有許多儲存完整的“圖影”,歷經歲月的洗禮,光彩奪目。一言以蔽之,通渭書畫承載著一個個家族的歷史,凝聚著一個個家族的永久記憶,神聖莊嚴,普遍永恆。

通渭這個高原腹地的小縣,何以稱為中國書畫之鄉

“絲綢之路 翰墨通渭”國畫油畫作品展 攝影:清風視界

通渭這個高原腹地的小縣,何以稱為中國書畫之鄉

“絲綢之路 翰墨通渭”國畫作品 攝影:清風視界

通渭這個高原腹地的小縣,何以稱為中國書畫之鄉

“絲綢之路 翰墨通渭”國畫作品 攝影:清風視界

藉助從事書畫,尋求精神寄託

一般而言,當人們在無力改變落後的經濟處境時,大多會尋求一種精神寄託,只要精神有依託,人們就在內心中始終抱有一個希望,哪怕這種希望本身是近乎渺茫的。

書畫之於通渭人,顯然屬於一種根深蒂固的精神依託,擁有了書畫,即使生活貧窮,他們的內心依然是無比充實的,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幸福感。

當你走進隴東,走進通渭,走進那裡的尋常百姓之家,你會驚訝地發現,他們儘管生活不富裕,有的甚至家徒四壁,但室內幾乎都在牆上掛有字畫。

人們對書畫津津樂道,不厭其煩,臉上洋溢著十分明顯的興奮與自豪,目睹這一切,如果你是一位書畫作者,你難免會不為之深深感動!

通渭這個高原腹地的小縣,何以稱為中國書畫之鄉

“絲綢之路 翰墨通渭”國畫油畫作品展 攝影:清風視界

在新的時代,通渭書畫承載的家族記憶特質日漸衰微,而更多地呈現出具有審美追求的普遍性意義,其存在的獨特價值將被一步步、一點點、一層層剝離。

但通渭人執拗地將其儲存傳承下來,作為永久的家族記憶和精神源頭,成為通渭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新常態,構建了天南地北通渭人的精神自信和文化自信。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通渭的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全年都可以來玩。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