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手把手教你學習,王羲之草書《十七帖》

由 不二齋書畫 發表于 藝術2022-03-13
簡介如“廿”二字

王羲之的如何貼是什麼體

散木先生臨《十七帖》欣賞

一、王羲之及其《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國古代書法史上,王羲之的地位非常獨特。因為經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提倡,王羲之的書法被確認為古代書法藝術的典範。此後的一千多年時間內,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地位一直非常牢固,人們將他尊為“書聖”和中國書法文化的代表。

《十七帖》是一部匯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跡傳世,如《遠宦帖》、《遊目帖》等。據載:唐太宗好右軍書,蒐集王書凡三千紙,率皆以一丈二尺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唐張彥遠《法書要錄》雲:“《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此載略與今傳本異。摹刻本甚多,傳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釋本、吳寬本、姜宸英藏本等。唐蔡希綜《法書論》說:“晉世右軍,特出不群,穎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創立制度,謂之新草,今傳《十七帖》是也。”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可以相當於行書中的《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十七帖》風格沖和典雅,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絕無一般草書狂怪怒張之習,透出一種中正平和的氣象。南宋朱熹說:“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其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者。”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間字勢相顧;字與字之間偶有牽帶,但以斷為主,形斷神續,行氣貫通;字形大小、疏密錯落有致,真所謂“狀若斷還連,勢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筆方圓並用,寓方於圓,藏折於轉,而圓轉處,含剛健於婀娜之中,行遒勁於婉媚之內,外標衝融而內含清剛,簡潔練達而動靜得宜,這些可以說是習草者必須領略的境界與法門。

手把手教你學習,王羲之草書《十七帖》

散木先生臨《十七帖》欣賞

二、《十七帖》的筆法

1、獨點。獨點一般為字的上點,或在字的外廓。起筆以尖鋒人紙,向右下方順勢下按收筆。或空收,如“示”字;或下按後向左下方折轉,順勢收鋒,如“外”字。

2、兩點。這種點橫向如“孫”字右部兩點,左右呼應,前一點的收筆要與後一點的起筆在筆勢上相一致;或為縱向,如“言”字上面的兩點,並不強調呼應關係,而是意態獨立,但要避免重複,或差異太大。

3、多點。草書中一些字都有三點以上,“不”字上點獨立,下面的兩點形成照應關係,書寫的要求與前面所說的橫向兩點—致。

4、長橫。草書中出現的長橫相對較少。長橫很醒目,如多用則與草書整篇的流動睦相牴觸。王羲之草書中的長橫起筆一般露鋒,行筆或由粗變細,或由細變粗,過渡自然。收筆或空收,或換鋒下按,再向左下方收筆。如“廿”二字。

5、短豎。《十七帖》中短豎的寫法也多種多樣。如“順”字的三豎長短相差很小,但中間一豎的起筆呈方形,與左右兩豎形成差異。短豎的起筆多變,有時還有曲頭的,如“土”字。

手把手教你學習,王羲之草書《十七帖》

6、垂露豎。這種豎畫也並不是幹篇一律的一個形態,如“楊”字的豎畫形成曲頭,“粗”字的豎畫寫得渾厚有力,收筆圓中帶方。

7、懸針豎。《十七帖》中的豎畫也是千姿百態,如“情”字左邊的長豎呈弧形,上圓下方,並逐漸加粗,“耳”字的豎中段開始向左傾斜,收筆呈針狀。

8、短撇。《十七帖》中,短撇有兩種形態:一種起筆為方切式的,收筆出鋒,如“年”字;一種是尖鋒起筆、收筆呈方形的,如“悠”字。短撇行筆宜利落,不宜遲疑。

9、直撇。直撇在王羲之的草書中經常出現,形態大體一致,但其中也有些差異。有的撇以剛勁稱勝,如“省”字;有的挺拔,如“既”字;有的柔中帶剛,如“及”字。

10、短捺。其形狀如長點,起筆、收筆都要出鋒,形成兩頭尖的特徵。附圖中“彼”字的短捺上側呈弧形,下側弧度較小;“來”字的捺收筆時逐漸加力;“火”字的捺畫不帶弧度,中間粗,兩頭細,形如紡錘。

11、波磔捺。如“成”字,其捺畫帶有章草捺畫的特徵,即有一定的波磔。

12、帶鉤捺。《十七帖》中的一些捺畫,出現了轉折所帶出的鉤法,並與下一個字的筆勢形成連帶關係。如“獲”字,在轉折時要將筆鋒包裹住,再順勢向左帶出;“人”字在轉折時停頓下按,再向左帶出。

13、短鉤。這些鉤的轉折處多輕盈靈便,如“來”字,轉折時提筆攏鋒,然後向左輕輕勾出,不要寫出像楷書那樣粗重的鉤來。“爾”字的鉤在轉折時不需提筆,而是用筆鋒包裹住,然後乘勢向左攏鋒勾出。

14、挑鉤。這些挑鉤是章草字形留下來的痕跡。“武”字在寫挑鉤時有停頓下按然後上挑攏鋒的動作,顯得厚重、沉著。“足”字的挑鉤不需停頓,而是在轉換方向時順勢上提。

15、圓轉。使轉是草書中最常見的筆法,分圓轉與方折兩種。“眉”字中的第一筆拐彎處屬圓轉,書寫時要攏住筆鋒,轉時行筆要放慢速度。“安”字中的平寶蓋也是圓轉用筆,只不過轉時角度較大。

手把手教你學習,王羲之草書《十七帖》

16、方折。古人草書圓轉與方忻並用。如“遲”宇開始的兩處拐彎,就是典型的方折。這種筆法要求在拐彎處轉換筆的方向重新起筆,下按後再行進。轉折時須注意筆畫銜接,以防脫節。

手把手教你學習,王羲之草書《十七帖》

17、轉折。轉與折並不是截然分開的,有些字的轉彎處轉、折兼蓄。如“同”字的右上角似方而圓;“事”字多處轉彎,不露圭角;“周”字的轉彎處也是圓中帶方。

手把手教你學習,王羲之草書《十七帖》

關於《十七帖》的臨摹

臨摹古代法帖,不能就只單單臨某一家的某一件作品而不顧及其它。就學王字來說,羲之晚年的成就不是沒有原由的,若專學他一體是不可能成功的,那就是同時要具備小楷和章草的底子,現在流存的《黃庭經》、《樂毅論》、《東方朔畫贊》等,雖然與原作可能相去甚遠,但在體勢上多少還是保留了一些晉人之意,對於訓練用筆取勢和手眼的協調能力都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當然在具體的用筆上可參考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對於章草的學習可以訓練使轉的用筆,使點畫圓潤古厚,同時可增加點畫的古拙感。因為章草多取橫勢保留了一定的隸意,羲之《十七帖》也多少帶有這種意味,這在後來孫過庭的《書譜》中就看不到了!

手把手教你學習,王羲之草書《十七帖》

散木先生臨《十七帖》欣賞

在用筆上,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雲:“若欲學草書,又有別法。須緩前急後,字型形勢,狀如龍蛇,相鉤連不斷,仍須稜側起伏,用筆亦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這是極為恰當的比喻!講究用筆取勢。晉人底姿斜執筆,這樣寫字用力的重點在點畫的中下部,字的重心就相對較低,顯得古拙遒勁,這與後來草書的著力點迥然不同,所以,書風差異極大。晉人重側鋒取勢,即所謂“稜側起伏,狀如龍蛇”是也,重順逆鋒使轉的自然轉換,以盡筆的自然之性與書者的心性相感相發的極至!所以,米芾論懷素書法有所謂“時代壓之,不能高古!”可能就是這個意思吧!

手把手教你學習,王羲之草書《十七帖》

散木先生臨《十七帖》欣賞

在取勢上,王羲之《書論》雲:“第一須存筋藏鋒,滅跡隱端。用尖筆須落鋒混成,無使毫露浮怯,舉新筆爽爽若神,即不求於點畫瑕玷也。”羲之書法用筆取勢:一為隱鋒;一為尖鋒。隱鋒或稱藏鋒,並不一定含逆勢。所以羲之隱鋒取勢之筆極難臨摹,似在有意無意之間,關乎對筆的嫻熟控制與人格氣度。至於尖鋒在羲之法書中較為普遍,也是後人誤解最深之處,唐以前書家只重用筆使轉取勢,所以點畫率性而自然有力度,無所謂中側鋒,也無所謂點畫的厚薄,因為有力度節奏感的點畫即包含了點畫所具有的所有美感。所以,晉人更注重側鋒角度的變化與用筆的翻轉取勢,這樣既使點畫粗細反差極大,其力度還是均衡的。

手把手教你學習,王羲之草書《十七帖》

散木先生臨《十七帖》欣賞

由於《十七帖》無晉人法帖中常見的弔喪問疾的內容,所以整體的章法節奏上相對較為舒緩,正如前面朱熹所云,是最難以把握的,當然對於臨摹來說我們的技巧與胸襟都不可能達到羲之那個度,所以,在臨摹的時候可以適當強化節奏與點畫提按的幅度。

《十七帖》以其雄強而灑脫的筆勢,從容自適的姿態,深具超然獨遠的意味,對其深入地臨習實踐有可能改變我們對晉人尚韻書風的根本看法。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