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痴迷畫蝦藝術三十多年 朱杭平:自學成才的“義烏齊白石”

由 浙江日報 發表于 藝術2022-03-02
簡介” 朱杭平說,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書店看到一本榮寶齋編印的齊白石畫譜,裡面幾幅“蝦畫”讓他頓然想起小時候學過的一篇課文,講的就是齊白石畫的蝦如何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擅長畫荷蝦的畫家是誰

痴迷畫蝦藝術三十多年 朱杭平:自學成才的“義烏齊白石”

圖源視覺中國 圖文無關

剛剛過去的端午節,對義烏人朱杭平來說,又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每年端午節,我都要邀請一幫畫友到家裡聚會,切磋畫藝。”

朱杭平說,歷史上以端午為題材的書畫作品眾多,如元代畫家吳廷暉的《龍舟奪標》、宋代的《金明爭標圖》和《龍舟圖》、清代的《端陽故事冊》和《午瑞圖》、近代大家任伯年的《端午圖》等,但他最喜歡的是齊白石的《端午》《五日吉祥》和《端午美味圖》。

聊起齊白石的端午畫作,朱杭平彷彿有說不完的話題。他指著齊白石83歲時畫的一幅國畫《五日吉祥》說,在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家家戶戶有掛艾葉菖蒲以避邪驅瘴的習俗。齊白石的畫中,艾葉偏倚右側,菖蒲居左,濃墨勾莖不失“劍氣”。“簡單幾筆微妙地表現出了棕子的稜角轉折,濃墨乾筆寫出棕繩,旁邊搭配造型簡潔的酒壺、酒杯,這是一幅充滿端午風情的佳作。”

朱杭平坦言,雖然痴迷齊白石畫蝦藝術三十多年,享有“義烏齊白石”的美譽,但自己畫的蝦與齊白石筆下的蝦比起來,至少還有“兩萬五千米”的差距。“我還得繼續努力,爭取早日縮短這個距離。”

痴迷畫蝦藝術三十多年 朱杭平:自學成才的“義烏齊白石”

“書畫群”裡有440多名畫友

“自從有了微信群,書畫交流活動就特別多,幾乎每個節假日,我家裡都會安排聚會,請大家來佛堂搞筆會。”朱杭平說,作為“群主”,他不僅是這個440多人的微信群裡的“開心果”,有事沒事喜歡在群裡說說笑笑,逗大家開心,而且特別“能聚人”。“我一提議,馬上就會有上百人積極響應,常常一請就是10多桌。一到節假日,家裡就會特別熱鬧。”

朱杭平的書畫朋友來自全國各地,浦江的“畫蝦高手”王順龍是他家的“常客”。“王順龍專業畫蝦有幾十年了,他畫的蝦腳毛頭十足,比我畫的好,我就經常請他過來指導。” 朱杭平非常好學,發現福建有位畫家畫的蝦鬚特別傳神,就想方設法將對方請到義烏來,“拜師學藝”直至完全掌握相關技巧。

朱杭平說,他的很多微信好友是從義烏古玩市場“打聽”來的。每週六上午,朱杭平習慣到古玩市場“轉一轉”,看看有沒有特別好的“蝦作”出售,同時將自己的新作掛在朋友的書畫展廳裡,請大家來評點。“經常有人想買我畫的蝦,但被我婉拒了。我拿作品出來,不是為了賣,而是買意見。”

“如果對方提的建議中肯、有道理,我就送他一幅畫;如果對方能介紹一位比我畫得好的蝦畫家,我也會送他一幅畫。”時間一長,義烏古玩市場上很多喜歡收藏書畫的人都樂意與朱杭平交朋友,給他的蝦作找不足提意見,給他介紹全國各地的畫蝦高手。“我的書畫微信群,就是這樣一天天‘壯大’起來的。”

朱杭平現為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還擔任中國書畫創作院浙江省分院名譽院長、中國書畫家協會浙江分會理事等。

痴迷畫蝦藝術三十多年 朱杭平:自學成才的“義烏齊白石”

因為興趣畫蝦“無師自通”

“從小到大,我雖然一直很喜歡書畫,但從沒真正拜過師傅,也沒接受過正規的訓練。”朱杭平說,只可惜自己年齡不小了,否則一定會想辦法到美院好好進修幾年。

今年56歲的朱杭平,是佛堂鎮長塘村(現已更名為渡磬社群)人。1981年高中畢業後,他就跟義烏江東街道塔下洲的師傅學油漆手藝。由於讀書時就有畫畫天賦,一段時間下來,朱杭平在同行中就小有名氣,附近的油漆師傅紛紛邀請他畫畫。看見自己的油漆畫已經“值錢”,朱杭平就萌生了“另起爐灶”的想法。隨後,他到木匠手裡批發小桌子,自己動手做油漆加工,並且別出心裁地在桌面畫出梅蘭竹菊、魚蝦、英文拼音、風景等圖案,與其他人傳統空白的小桌子相比,朱杭平做的小桌子特別搶手。

“自己動手搞油漆、畫畫、銷售一條龍服務,顯然比純粹做油漆要強許多。” 朱杭平說,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書店看到一本榮寶齋編印的齊白石畫譜,裡面幾幅“蝦畫”讓他頓然想起小時候學過的一篇課文,講的就是齊白石畫的蝦如何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當時心情特別激動,回家就開始臨摹。齊白石畫的蝦通透明亮,就像是真遊在水中一樣,我是越看越喜歡。我對畫蝦的喜好,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1991年,朱杭平與妻子辦起了“更賺錢”的皮手套廠。1994年改行做皮包生意,在佛堂辦了一家箱包廠,同時在義烏市場租了幾個商位。“無論是在廠裡上班,還是在商位上談生意,空閒的時候,我都會揮毫潑墨,要麼畫畫,要麼寫字。” 在市場打拼的20多年時間裡,朱杭平始終沒放棄書畫的練習。有一次,一位來自河北的畫家經過朱杭平的商位時,看到與眾不同的書畫氣氛,異常興奮。一番交談後,相見恨晚的他拿出自己的蝦畫送給朱杭平,兩人因此成了好朋友,每隔一段時間就要一起切磋畫蝦的技藝。

痴迷畫蝦藝術三十多年 朱杭平:自學成才的“義烏齊白石”

放棄生意專心從事書畫藝術

2014年,朱杭平在佛堂鎮朝陽路三間七層的沿街新房落成,一年房租收入就有30多萬元。他把箱包廠停辦,並將廠房出租,又有了一筆不菲的收入。2015年上半年,他乾脆回到佛堂老家潛心研究起“蝦畫”來。

說到從當老闆轉變為畫家的機緣,朱杭平說,他從小到大都有一個畫家夢,只不過經濟條件不好的時候,夢想只能被壓抑。等條件好了,他想專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要想學習畫蝦,臨摹齊白石的‘蝦’是必不可少的功課。”為了鑽研齊白石的畫蝦技巧, 朱杭平一摹就是五年。“每天早上5點開始畫,畫到7點;上午8點畫到11點;下午1點畫到6點;晚上7點畫到12點,天天如此。一年365天,至少有200天每天畫畫不少於15個小時。”

經過五年的勤學苦練,朱杭平的畫蝦水平已達到了一定高度。他開始將自己的得意之作拿到市場上去展示,虛心聽取來自各方的意見。“聽到好的建議,我就採納。看到比我畫得好的畫,我就學。”有一次,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王明給朱杭平送去一幅《蝦嬉圖》,朱杭平非常喜歡,以為花三天時間就可以學會其中的技巧,哪想畫了三個月還是覺得“技不如人”。於是,他暗下決心苦學三年一定要趕上並超過王明。“三年後,我把作品給王明看,他不得不承認我畫的蝦已超越他了。”

“畫好蝦,光靠臨摹大師作品是不夠的,還得去觀察活蝦,要多寫生。” 掌握畫蝦的一些基本技巧後,為了讓自己筆下的蝦“活”起來,著魔一樣的朱杭平有空就到菜市場水產品區琢磨蝦的神態。後來,為方便寫生,他把各種各樣的活蝦買回家養了起來,家裡建了“水族館”。“看多了,畫多了,別說蝦的神態,就連蝦在靜止狀態、搶食狀態下蝦鬚的變化我都瞭然於胸。慢慢的,我筆下的蝦就靈活起來了。”

夢想成為名副其實的“義烏齊白石”

“齊白石為了將蝦畫得逼真,曾親自養過一些蝦,平常就看一看這些蝦的構造,瞭解蝦的生活習性,也是因為這一點,才會使得白石老先生後來畫蝦時能夠將蝦畫得如此逼真。拿他其中的一幅作品來說,畫中一共有16只蝦,但每隻蝦的形態都不一樣,動作也不同,有的將身體伸直,有的躬身,像是在跳躍,又像是要打架,而且再加上宣紙的特性,就彷彿這些蝦是在溪流中一樣。” 朱杭平認為,齊白石畫蝦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一是常年觀察,二是不斷地探索實踐。

“《群蝦圖》是齊白石最為著名的畫作之一,被譽為國畫中的傳世珍品。這幅作品中共有七隻蝦,在水中活潑、靈敏、機警地遊動著,很有生命力,蝦的觸鬚密密麻麻重疊在一起,形象逼真躍然紙上。” 朱杭平翻開齊白石93歲時創作的《群蝦圖》,稱齊白石老人所創造的這些蝦,其實並不存在於自然界中,但在符合蝦的共性前提下鬼斧神工地將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的理念演繹到了極致。“白石老先生畫的這七隻蝦不是真蝦,卻勝似真蝦。他畫的蝦形神畢具,透明性和軟硬質感兼備,前無古人。”

“齊白石前半生是一個木匠,我是油漆工;年老時,他曾說畫蝦畫了十年才領悟到畫蝦的真諦,我也頗有同感;他鐘情畫蝦一輩子,我對畫蝦也特別有興趣。我和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希望透過畢生的努力,自己畫的蝦也能得到人們的認可。”

齊白石曾說:“畫畫小技,人拾者則易,創造者則難,拾得者半年可得皮毛,欲自立成家,至少辛苦半世。”如今,朱杭平也在嘗試創作有自己風格的蝦,想在準確的形態、透明度質感及水中浮游的動態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創新,能夠完美地體現藝術造型的形、質、動三個要素,取得“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精髓。他說,他已把齊白石老人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貴在傳神”的創作境界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

(原標題《痴迷齊白石畫蝦藝術三十多年 朱杭平:自學成才的“義烏齊白石”》,原作者王志堅。編輯樓菲莉)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