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生態 | 紅色傳承 綠色發展 “牧區大寨”老典型煥發新活力

由 心靈情感關懷 發表于 藝術2022-02-03
簡介”烏審召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黨新峰說:“在‘牧區大寨’精神的引領下,我們將繼續以‘紅色基因+綠色信念+金色願景’為發展理念,書寫綠色革命新傳奇,真正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可持續之路

黑山羊一次生幾隻羊羔

(來源:創新內蒙古)

從昔日的黃沙漫天,到今天處處生機盎然,綠色生態氣息撲面而來,這裡實現了生態鉅變。有“牧區大寨”之稱的內蒙古烏審召鎮,用傳承“紅色基因”、秉持“綠色信念”、追尋“金色願景”的發展理念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諦。

這幾天,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的察罕蘇力德遊牧生態旅遊區正在舉行第十三屆鄂爾多斯蒙古族民風民俗旅遊風情節。遊人漫步在烏審旗草原,綠草如織,牛羊成群。

生態 | 紅色傳承 綠色發展 “牧區大寨”老典型煥發新活力

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多種措施治理下,曾經水面萎縮的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境內的泊江海子水量逐漸恢復。圖為包括遺鷗在內的40多種鳥類來此棲息,泊江海子重新成為鳥類的樂園。新華社記者 賈立君攝

烏審旗地處毛烏素沙地,從昔日的黃沙漫天,到今天處處生機盎然,綠色生態氣息撲面而來,這裡實現了生態鉅變。

有“牧區大寨”之稱的烏審召鎮,更是用傳承“紅色基因”、秉持“綠色信念”、追尋“金色願景”的發展理念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諦。

·

講歷史:黨建領航,綠色理念深入人心

“出門一片黃沙梁,一家幾隻黑山羊,穿的爛皮襖,住的柳笆房。”這是以前烏審召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彼時,烏審旗的流動沙丘佔當地總面積的54%、可用牧場面積僅佔全旗的1/3。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烏審召各族幹部群眾透過採取剷除醉馬草、“前擋後拉”“穿靴戴帽”、興建草庫倫等方法,植樹種草,改造沙漠,發展畜牧業生產,這些年創造了“治理沙漠、建設草原”的獨特經驗。

年復一年的治理沙漠,烏審召有效地鎖住了一道道“沙漠黃龍”,“向沙漠要草、要水、要料、要樹”的誓言漸漸變成現實。據統計,17萬畝流動沙丘被封固,有近6萬畝寸草不生的荒漠變成了林草蔥鬱的牧場。

由此,烏審召有了一個新名字:“牧區大寨”。

作為全國牧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牧區大寨”精神歷久彌新,烏審召鎮歷屆黨委、政府始終把生態建設作為立鎮之本、生存之基、發展之要常抓不懈,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從鎮情實際出發,提出了一系列生態建設思路和發展戰略,創造出了毛烏素沙地綠色傳奇。

進入新時代,烏審召鎮繼往開來,傳承弘揚“牧區大寨”精神,推進“黨建領航·綠色崛起”品牌建立,實施“千百先鋒引領”行動,為新時代牧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

近年來,烏審召鎮依託“牧區大寨”的源頭優勢,強黨建、闢林苑、築庭廊、立品牌,挖掘整理“牧區大寨”生態建設歷史資源,創新開展“回顧式”生態體驗教育,大力培育生態經濟和生態產品,重點打造“牧區大寨”故事文化長廊等9處“牧區大寨”源頭文化展示點。“紅色基因+綠色信念”新內涵正在廣大黨員幹部當中掀起新的“頭腦風暴”。

“築起綠色長城,首先要求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要從思想上有一個根本轉變,透過黨建引領,黨員幹部和農牧民深刻理解‘綠色鄂爾多斯’的內涵,對進一步學習和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大有益處。同時,幹部研學也能帶動嘎查的集體經濟發展和貧困戶增收。”烏審召鎮鎮長黨新峰介紹說。

如今的烏審召鎮,草原一派綠意蔥蘢、生機盎然,“牧區大寨黨旗紅”讓老典型煥發新活力,“牧區大寨”源頭優勢正在續寫新的綠色傳奇。

·

說傳承:科學規劃讓“綠”成“金”

“黃沙滾滾半天來,白天屋裡點燈臺。行人出門不見路,一半草場沙裡埋。”民謠中的情景已成往昔,烏審召的一切都在變,沙在變,草在變,人也在變。

“這就是我承包的7000畝沙地。” 在烏審召鎮查汗廟嘎查毛烏素沙地深處,牧民烏雲達賴指著遠處的大片沙柳自豪地說:“沙柳既能防風固沙,又能當牛羊的飼料,枝條還可以賣給生物質電廠。”

自從承包沙地種沙柳,烏雲達賴家一年多收入3萬多元。目前,像烏雲達賴這樣治沙又致富、為內蒙古毛烏素生物質熱電有限公司種沙柳的當地牧民已有200多戶。

內蒙古毛烏素生物質熱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志麗介紹,熱電廠實施60萬畝生態能源林基地建設,從單一的治沙造林業務擴增到生物質發電、螺旋藻生產,形成由治沙造林(碳吸收)-生物質發電(碳減排)-螺旋藻生產(碳捕集)構成的“三碳經濟”產業鏈,每年為當地農牧民提供3000多個就業機會,年供綠電1億多度,年產螺旋藻約200噸,綜合減排二氧化碳總量達75萬噸/年。

在面積超過1400平方公里的烏審召鎮,生態結合產業發展的藍圖被繪製得井井有條:西部區域打造生態牧場,以鄂爾多斯細毛羊和烏審草原紅牛為主導,大力發展“種養結合、為養而種、生態迴圈、適度規模”的現代化生態畜牧業,培育發展生態教育體驗文化旅遊產業,實現“品牌經濟”與“口碑經濟”的雙向拉動。

東部區域打造美麗田園,有效整合資源,完善農業設施裝置,集中連片發展有優勢、有特色、有規模、有潛力的生態特色農業;種植小雜糧、黃芪、板藍根等特色作物,培育發展龍頭企業承接農產品的育種、生產、加工銷售,推行原材料自給、廢料迴圈的生態種養髮展模式。

“在中部區域,我們則打造特色小鎮,發揮區位、資源優勢,建平臺、暢銷路,從種養技術支援到產供銷主體連結,透過網際網路+農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為農牧民提供生產生活服務。” 黨新峰告訴記者。

“因綠而美、因綠而富、因綠而興”的烏審召走出了一條由生態產業化到產業生態化,再到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並重的發展之路,從世界首個利用沙生灌木平茬生物進行直燃發電專案到一個個迴圈產業和一座座現代化的工廠星羅棋佈,烏審召生態與產業發展實現了美麗與發展“雙贏”。

·

展未來:金色願景續寫新的“傳奇”

牧區大寨博物館、牧區大寨特產小木屋、生態文明文化廣場、主題文化長廊、研學培訓教育基地……烏審召鎮正用一個個綠色生態故事,全力打造生態鎮,書寫一個傳奇的品牌故事。

吉日嘎拉圖是烏審召鎮布日都嘎查的一名普通牧民。早在1984年開始,他就帶著全家人治沙種草種樹,如今,他將1。4萬畝沙地變成了豐美的草場。

現在,吉日嘎拉圖的草場從東到西已經全部被綠化,看著昔日黃沙變成了如今的綠色家園,吉日嘎拉圖笑著說:“我和黃沙的這一仗,終於打贏了!”

目前,烏審召鎮的生態治理總規模已達到230萬畝,植被覆蓋度達80%,森林覆蓋率達33。5%,先後榮膺“全國綠色名鎮”“全國低碳旅遊示範地”等稱號。

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不僅使烏審召的天更藍、草更綠、水更清,也使農牧民從生態文明建設中嚐到了甜頭。

由最初的抵禦生態環境惡化求生存的“牧區大寨”精神,到依託綠色發展、綠色路徑實現了生態產業化的跨越,又到開放利用豐富的地上地下礦產資源優勢,發展現代能源經濟,透過迴圈發展,實現了產業生態化,再到現在建設“三碳經濟”產業鏈,建設全生命週期的生態產業,烏審召鎮積極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沙產業與現代能源經濟相結合的高質量發展新途徑,逐步走上了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並舉之路。

對於綠色發展和金色願景,烏審召鎮烏審召嘎查黨支部書記永紅深有感觸:“‘牧區大寨’精神已經深深融入烏審召人的血脈,在大家心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已經成為幹部群眾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自覺行動,大家用藍天淨土培育綠色品質,用生態文明引領全域發展,用文化鑄魂凝聚守望相助,並呈現出神形兼備、豐盈充實的全域化格局。”

烏審召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黨新峰說:“在‘牧區大寨’精神的引領下,我們將繼續以‘紅色基因+綠色信念+金色願景’為發展理念,書寫綠色革命新傳奇,真正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可持續之路。”

(來源:科技日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