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明清的流派印章

由 沃德利成書畫院 發表于 藝術2022-01-21
簡介丁敬的詩文、繪畫、書法均精,篆刻初學何、程,善於用刀,以切刀人印,其作品古拗方折,並摻以隸意,苦心安排,使其方中見圓,穩中有活,一若書法之“澀筆”於字畫之間,在章法上,除去纖巧,深得篆刻奧妙,形成了清剛朴茂、蒼勁古拙的面目

丁敬身是浙派嗎

明清的流派印章

從古璽、漢印到唐宋幾千年,留傳於世的印章多得無法計算,但絕大多數印章都不知作者的姓名。據記載,秦朝時“受命印”為李斯書、孫壽刻制。魏晉時代的陳長文、韋仲將、楊利從等以工摹印出名之說均不足信。據記載,直到元末,畫家王冕開始用浙江麗水縣天台寶華山新產的花乳石(即青田石)治印,如以紙帛代竹簡,從而開創了文人、學士治印的理想材料。從此書畫家、收藏家、文人墨客對印章的鑑賞、錄用、研究、收藏,逐漸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一篆刻藝術。這樣秦漢印章在經歷了一個漫長的低潮時期以後,到了明清,得到了繼承和發展,並開始形成各種流派,形成篆刻藝術崛起的新時代。

縱觀歷代篆刻,篆刻流派的興起與發展,大致都是以能書善畫的文人治印開始的。篆刻流派的產生,同其他古代藝術一樣,索源求本,由於缺乏實物和可靠的文字資料,都有一定的困難。如前面所提到的王冕始創花乳石治印,雖有文字記載,並沒有實物傳世。印壇公認的篆刻流派的開山鼻祖,是明代的文彭,他首先用燈光凍石刻印,但亦是其晚年的事,早期乃以牙章為主,並且是由他篆書後,請李文甫代為動刀。文彭以後名家輩出,先後出現了皖派、浙派、鄧派、款派、吳派、齊派等。

1。文彭、何震與“皖派”

文彭(1498一1573),明代著名的書畫家、篆刻家,字壽承,號三橋,江蘇蘇州人。

文彭是文微明的長子,自幼長於書畫、詩文,更以篆刻名世,允為篆刻藝術的開山鼻祖。早年所刻均為牙章,由文彭書寫,李文甫操刀而成。後來他在南京遇賣石老翁,買得青田石四筐,從此整理打磨,自寫自刻,呈現了唐宋以後篆刻純正趣雅的面貌。印章的邊款也是由他創始的,不僅有上下款,有時還加刻一些記敘刻印原委的精彩詩文,將詩文、書法和印文融為一體,形成一項完整的篆刻藝術。來源書法屋,書法屋是一個書法學習基地從此文人學士、書畫家莫不重視篆刻藝術,以至“人人斯、箱,字字秦漢”,導致了篆刻的石章時代。文彭藝術的特點是以漢印為章法,方正平穩,純雅可愛,模擬漢印邊框殘缺,具有古色斑斕的趣味。

何震(1515一1605),字主臣,一字長卿,號雪漁,江西婆源人。

文、何是師友關係。何震是一位敢於創新,也具有一定印學理論的藝術家。他提出:“六字不精邃入神,而能驅刀如筆,我不信也。”他主張提高篆刻藝術,首先要學好書法,他的篆刻改變了元人盤旋、曲折書體入印之弊,在文彭藝術的基礎上,跨出了革新的一步。他的印作汲取了我國秦漢鑄印的長處,篆法簡潔、章法平正,採用切刀入印,刀痕顯露、痛快潑辣,在渾厚上不及三橋,而蒼勁之氣高於文彭,令人耳目一新。他的印款始創單刀切入法,一刀即成一筆,簡勁而生辣,有蒼莽渾樸的氣息,對後人影響很大。

因何震籍新安故世稱“皖派”(亦稱黃山派,徽派)。後人梁千秋、蘇宣、朱簡、汪宗周、江皓臣、程林、金光先、程原、汪關,皆屬“皖派”。

2。程邃與“歙派”

程邃(1605一1691),字穆倩、朽民,號垢區、垢道人,安徽歇縣人。他是明朝末年篆刻藝術的傑出代表人物,初學文彭、何震,是一位能書善畫又擅長文學的藝術家,這對他的篆刻成就有著直接影響。程的朱文印得力於鐘鼎款識入印,特別是將周秦刁小璽引以入印,運用到篆刻的章法、篆法,求得意境變化。他在刀法上善用衝刀,作品沉著端莊,醇樸厚重,在文、何的基礎上發展了一步,有著鮮明的風格。因程籍款縣,故世稱為“款派”。後人有巴予籍、胡唐、汪肇涯、黃呂、黃宗緝、江詢、江德量等,皆屬“歇派”。

3。丁敬與“浙派”

丁敬(1695一1765),字敬身,號硯林,又有鈍丁、梅農、清夢生、玩茶翁、丁居士、龍漢山人等別稱。他精通文學、金石學和書畫藝術,又敢於創新,這為他在篆刻方面取得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自雲:

古人篆刻思離群,舒捲渾如嶺上雲。

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漢家文。

丁敬的詩文、繪畫、書法均精,篆刻初學何、程,善於用刀,以切刀人印,其作品古拗方折,並摻以隸意,苦心安排,使其方中見圓,穩中有活,一若書法之“澀筆”於字畫之間,在章法上,除去纖巧,深得篆刻奧妙,形成了清剛朴茂、蒼勁古拙的面目。前人謂:“入清以來,文何舊體,皮骨都盡,皖派諸子,力復古法,而古法僅復,丁敬兼擷眾長,不主一體,故所就彌大。”因丁是浙江杭州人,故世人稱之謂“浙派”,如金農、鄭板橋、黃易、奚岡、蔣仁、陳鴻壽、陳豫鍾、錢松、胡震、張燕昌等皆屬“浙派”。

4。鄧石如與“鄧派”

鄧石如(1743-1805),名瑣,字頑伯,號完白山人、管遊道人、古院子、龍山樵長等,安徽懷寧人。篆法師梁千秋,是清代傑出的書法家。人稱其四體(真、草、隸、篆)書皆為國朝第一,篆刻亦如其書,篆法以圓勁勝,作品蒼勁莊嚴、流利清新。他從“印內求印”的小天地裡突破出來,早期善用唐代李陽冰的篆體入印,後來將石鼓文、漢碑篆額等多種書體筆意融為一體,運用到篆刻藝術中去,後人稱其書從印入,印從書出。鄧的作品有粗有細、有圓有方,或流轉多姿,或神情凝注,變化無窮,故世人稱之謂“鄧派”。

吳熙載(1799-1870)原名廷甩,字讓之、讓翁、方竹丈人、晚學居士等,書法篆刻均師法鄧石如,取鄧風格中圓勁的一路,並自成面目,一生刻印萬餘方,功力深厚,對後世影響深遠,將“鄧派”藝術推向高峰。吳昌碩曾雲:“學完白(鄧石如)不若取經於讓翁(吳熙載)。”吳的篆法飄逸勁健,在刀法上,迅疾運刀如行筆,特別是衝刀淺刻,沉著穩健,凝練流動,氣勢酣暢淋漓,像他的書法一樣舒展娟美,別具一格。

屬於“鄧派”的後人還有包世臣、趙之謙、胡澎、周啟泰、程荃等。

5。吳昌碩與“吳派”

吳昌碩(1844- 1927),名俊,又名俊卿,字倉碩、破荷、大聾、老擊、擊道人等,浙江安吉人。

吳昌碩在詩文、書畫、篆刻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畫繼承了八大、石濤與揚州八怪等文人畫的精神,以獨特的蒼渾篆書筆法入畫,為金石畫派掀起了高潮。他的篆刻初學丁敬,後學吳讓之、趙之謙,他對鄧石如、陳鴻壽最為崇拜,進而汲取封泥和漢魏六朝磚FPO古器上的文字之長處,將自己寫出的石鼓文面貌的蒼渾的小篆,用刻刀移到印章上來,使他的篆刻超越了他的書畫,巍然獨立,形成了蒼渾古樸、酣暢厚重的藝術風格。

他對篆刻的見解,見諸於他所作的“刻印”長詩:

膺古之病不可藥,紛紛陳鄧追遣從。

摩抄朝夕若有得,陳鄧外古仍無功。

天下幾人學秦漢,但索形似成疲癃。

我性辣擱類野鶴,不受束縛雕鐫中。

少時學劍未賞試,輒段寸鐵驅蛟龍。

不知何時為正變,自我作古空群雄。

若者切玉若者銅,任爾異說談齊東,

興來湖海不可遏,冥搜萬眾遊洪檬,

信刀所至意無必,恢恢遊刃殊從客。

三更風雨燈焰碧,牆陰蔓草啼鬼工。

捐除喜怒去芥蒂,逸氣勃勃生襟胸。

時作古篆寄遐想,雄渾秀整羞彌縫。

山骨鑿開混沌竅,有如雷斧揮豐隆。

我聞成周用璽節,門官符契原文公。

今人但侈幕古昔,古昔以上誰所宗?

詩文書畫真有意,貴能深造求其通。

刻畫金石豈小道,誰得鄙薄叩雕蟲。

嗟子學術百無就,古人時效他山攻。

蚍蚌豈敢撼大樹,要知道藝天終窮。

刻成袖手窗紙白,皎皎明月生寒風。

吳昌碩非常重視印章的佈局,每刻一印,反覆推敲起稿,作品初刻後精心收拾,使其草而不率、破而不殘,大印雄健,小印宏大,顯示出古樸渾厚、神趣昂然,開創了篆刻藝術上自有法度的寫意刻法的一派,成為近代篆刻史上的一位大師,故世稱“吳派”。趙石、陳師曾、錢瘦鐵、鄧散木、趙叔孺、陳半丁、來楚生、錢君陶、王個籍、曹簡樓等皆屬“吳派”。

6。齊白石與“齊派”

齊白石((1864一1957),本名純芝,又名磺,字渭清,號頻生、白石、木人、寄萍堂主人、借山翁、寄萍、萍翁、老萍、寄幻仙奴、杏子嗚老民、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

白石老人的篆刻是34歲才開始的,後來從黎松安處見到丁敬、黃小松等人的印拓,使他大開眼界,48歲又開始研習漢印,並能自具面目,50歲以後又從《天發神讖碑》、《三公三碑》及秦權量等汲取了用筆橫平緊直的天然神趣,運用到篆刻的刀法上去,60歲以後才樹立屬於自己的大刀闊斧、單刀直入、雄偉剛健的風格。白石老人將漢印中平正方實、轉折圓而結體方的構圖特點加以變化,使一字之內,外形方正,而筆意疏密參差變化生動,字的轉角部位又都呈圓形,結體長方而轉角圓,這也正是秦篆的特徵。老人還抓住篆書上密下疏的共同特點,大膽變革而不失其法度。齊白石常說:“餘刻印不拘前人繩墨,南昌人以為無所本。餘哀時人之蠢。不知秦漢人,人子也,吾濟,亦人子也。不思濟有獨到處,如今昔人見之,亦必欽佩。”

齊白石在刀法上。直爽淋漓,只用衝刀,總是一刀一筆下去,決不回刀,不過老人在衡刀中有兩個很大的特色,一個是用正刀與側刀混合交錯使用,使印面呈現出不雷同的單刀面目,一個是側刀衡刺,他非常重視刀的向背,使其合乎書法中筆勢的要求,所以我們看齊派的印,總感到有縱橫之氣,特別是大印,氣勢雄健,有雷霆萬鈞之力。老人的一刀一筆,不回刀,但在一字中若干筆畫中,絕不是一刀可以刻成的,有多數筆畫是用一順的刀法,速刻兩三次,將筆畫刻粗,才能顯得雄渾有力。齊派的篆刻藝術,是繼吳昌碩之後的獨樹一幟的另一流派,在國內外影響很大,被稱為“齊派”,門生也很多,如賀孔才、劉淑度、馬景桐、陳大羽、齊良遲等。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