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表現主義與蒙克

由 鳳凰藝術 發表于 藝術2022-01-12
簡介愛德華·蒙克作品 《Madonna》在評價蒙克在歐洲繪畫中的地位時,要討論到的一個問題,那就是關於他的成長,其實並沒有多少挪威的根源,而更多的是由巴黎和德國的影響促成的

蒙克吶喊是什麼主義

原標題: 表現主義先驅—愛德華·蒙克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am)是現代重要藝術流派之一,它的精神根源來自梵高,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的《吶喊》是最能夠代表表現主義的一幅作品。表現主義藝術家們透過作品進行直接的、純粹的內心情感宣洩,忽視對現實具體形象的描繪。

表現主義先驅

—愛德華·蒙克

表現主義與蒙克

愛德華·蒙克

Edvard Munch

1863 - 1944

蒙克是最偉大的挪威畫家,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國際先驅人物。一位藝術家,出身於沒有基本藝術傳統的環境,這是罕見的,這樣的一些人物很不容易找到。因為在視覺藝術的探索中,如果沒有能接受的公眾,似乎就很難興旺發達。在1880年前後的挪威,當蒙克開始學畫畫,那時有一批很有才藝的畫家,同時也有一批對他們作品給予贊助的人。但是,當時佔壓倒優勢的傳統,是紮根於巴比松畫派的法國浪漫現實主義和德國抒情自然主義的學院派。印象主義開始滲透到挪威,已經是19世紀最後10年的事了。

表現主義與蒙克

愛德華·蒙克 自畫像

在1885年,蒙克第一次有機會出國到比利時訪問,並且在巴黎呆了三個星期。像許多年輕藝術家一樣,雖然蒙克花了很多時間在盧浮宮裡研究古代的大師,參觀當年的沙龍,但引起他注意的卻是馬奈的作品,併為之傾倒。儘管蒙克受的是學院派教育,但是卻從周圍所見到的印象主義和象徵主義的探索中發展出了自己的路子。1892年蒙克已經名滿天下,他應邀參加了柏林藝術家協會的展覽。結果他的作品卻引起了一場風暴,以利伯曼為首的協會自由派退出了組織,成立了柏林分離派。這一支援行動(還有爭議),鼓勵了蒙克到德國定居,在那裡度過了大半生,直到1908年。在這個期間,他作為藝術家已臻於成熟,並開始對德國的表現主義藝術起了關鍵性的影響,就像後來所發展的那樣。

表現主義與蒙克

愛德華·蒙克作品 《Madonna》

在評價蒙克在歐洲繪畫中的地位時,要討論到的一個問題,那就是關於他的成長,其實並沒有多少挪威的根源,而更多的是由巴黎和德國的影響促成的。那時的巴黎,是法國繪畫史上的一個最激動人心的時期;而德國也處於一種新的有動勢的藝術時期。然而,他的繪畫和版畫的獨特個性,毫無疑問,是一種激進的文學、甚至是神秘主義文學的結果。尤其是作為斯堪的那維亞地區的文學,以它奇特而苦難的特性加強了這一情況。在19世紀末,挪威的文學隨著享有國際聲望的戲劇家易卜生的出現,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易卜生的戲劇中,我們可以找到和蒙克的繪畫非常相似的地方。在挪威,如同在巴黎和柏林一樣,畫家也參與文學界的活動,同時也是一些著名作家的朋友。他們之中有斯特林德堡和有影響力的德國藝術史家和現代藝術評論家邁耶·格雷菲。在1906年,蒙克曾為易卜生的戲劇《靈魂》和《赫達·加布勒》設計佈景。

表現主義與蒙克

愛德華·蒙克作品 《紅與白》

甚至在挪威,也習慣強調蒙克繪畫的國際性;但是,當人們看過了奧斯陸國家美術館的蒙克展示,再到擺著其他當時挪威畫家作品的展室去看時,第一眼就會明顯地發現蒙克的根源。在1889-1890年,蒙克掌握了印象主義分色調色法,然而,即使在最直接受影響的情況下,比如在1890年畫的《聖·克勞德之夜》裡,他對印象主義的光與影的研究,也趕不上他對暗示某種不確定的內心痛苦和憂鬱情調的繪畫所做的研究。

表現主義與蒙克

愛德華·蒙克作品 《聖·克勞德之夜》

雖然他活了80歲,但病魔和死神在他頭上盤旋了大半生。在蒙克年少之際,母親和姐姐便相繼死於肺病,他自己也染上了多種病症。病和死的主題在他早期的繪畫之中就已經出現了,而且一直反覆出現。當然,這類題材在當時的文學和藝術中都有所體現,但對蒙克而言,則是另有苦衷的。

表現主義與蒙克

愛德華·蒙克作品 《病兒》

《病兒》則是和他姐姐的死和病有關。另外一些吸引他的主題,則有情慾的喚起,把女人比作天真無邪的兒童或吸血鬼。

表現主義與蒙克

愛德華·蒙克作品 《吸血鬼》

蒙克作為一個畫家,是在弗洛伊德發展心理學分析理論的時候出現的。畫家所迷戀的性與死,幾乎常常是弗洛伊德正在探索的問題的典型例項。在1892年的《神秘的海濱》中,月亮在水中長長的倒影變形成為男性的象徵。這一母題,在其他的一幅幅畫裡,象徵的含義越來越清楚。例如《生命之舞》。

表現主義與蒙克

愛德華·蒙克作品 《神秘的海濱》

表現主義與蒙克

愛德華·蒙克作品 《生命之舞》

糾纏著藝術家的恐懼,常常被賦予更概括、更含糊、乃至恐怖的表現。在1892年《奧斯陸,卡爾·約翰大街的夜晚》裡,他把在初冬的黑暗裡的漫步,變成了行屍的慘淡聚會。

表現主義與蒙克

愛德華·蒙克作品 《奧斯陸,卡爾·約翰大街的夜晚》

在作品《吶喊》中,蒙克把悽慘的尖叫變成了可見的振動,像聲波一樣地擴散。

表現主義與蒙克

愛德華·蒙克作品 《吶喊》

在《紅葡萄藤》裡,被紅葡萄藤纏繞的房子已經變成了恐怖之家。人物在驚慌中逃遁。

表現主義與蒙克

愛德華·蒙克作品 《紅葡萄藤》

蒙克是非常多產的,以許多不同的題材、色彩以及素描風格的探討,貫穿於他的一生。

蒙克在1890年代以及1900年代的作品,其象徵性的內容最為明顯,以起伏的、永遠波動的新藝術運動的曲線為特徵,結合了色相暗但純度高的色彩。高更和納比派的影響,表現在他這一時期的作品裡。他的裸體習作也表現出波納爾的實際影響,但蒙克對任何事件的處理,都是截然不同的,會是更纏綿更激動,更接近德國表現主義的精神,如作品《青春期》。

表現主義與蒙克

愛德華·蒙克作品 《青春期》

蒙克本身所希望造成的這種精神,在後來的風景和表現農民勞動景象的作品中是很明顯的,如《賓士的馬》,在這些表現鮮明的主題裡,看上去仍然有健康、有力和樂觀的性質。

表現主義與蒙克

愛德華·蒙克作品 《賓士的馬》

蒙克的作品不是用簡單的前進就可以說明的,他經常是前進一段後又轉回頭來,重新制作早先的主題。他所感興趣的性吸引、暴力以及死亡的主題,貫穿在他一生之中。這一些因素,可以概括在《馬拉之死》中。

表現主義與蒙克

愛德華·蒙克作品 《馬拉之死》

這件作品他著手於1905年,到1927年才告完成。同樣,他的生涯也可以在一些肖像畫裡得到概括,特別是那些迷人而令人激動的自畫像。一件早期的《著藍裝的自畫像》,運用了野獸派抽象色彩的大筆觸,表現了藝術家是一個有才華的人。但他那大方而與眾不同的面容,已被缺乏信心和神經緊張毀掉了。

表現主義與蒙克

愛德華·蒙克作品 《著藍裝的自畫像》

他最後一幅憂煩的自畫像,標題為《在床和鐘錶之間》,老懞克把他自己畫在永恆不滅的邊緣上翱翔;可是,他那有把握處理抽象色彩和結構的手證明,他從來不會放鬆與新探索接觸的。

表現主義與蒙克

愛德華·蒙克作品 《在床和鐘錶之間》

蒙克是一位很重要的書畫印刻藝術家,他大約於1894年開始製作蝕版畫和石版畫。有一個時期,他主要的興趣就在於利用這一工具,去反覆研究他早先已經畫過的主題。誠然,版畫一向不只是複製繪畫。在各種情況下,他常常以幹刻銅版畫、木刻和石版畫來表現同一主題。而這些多種多樣的稿本,又因繪畫的取材而有所不同。

吶喊

》——

用繪畫預言21世紀苦難

表現主義與蒙克

愛德華·蒙克作品 《吶喊》

《吶喊》是蒙克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同時也是表現主義畫派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吶喊》創作於1893年,此時的蒙克歷經生活的磨難,至親的先後離世使得蒙克的性格變得愈發憂鬱與孤僻孤獨、絕望、死亡等感覺深深地困擾著年輕的畫家,他需要釋放,而且只有透過繪畫。

在這幅畫中,一個形似骷髏般的人,站在一個前不見首後不見尾的橋上,他緊捂著雙耳,扭曲的身體,有如驚弓之鳥,惶恐不安。他聲嘶力竭,魂不守舍,我們彷彿能透過這幅化作感受到這刺耳的尖叫。遠處紅色的天空與雲彩,黑色的河流,為畫作增添了一種恐怖感,淒涼,悲愴之感油然而生。橋上不遠處佇立著兩個人,他們是誰?又與橋上吶喊的人有什麼關係還是什麼陌生人我們無從知曉。畫中發出尖叫的是誰?他並沒有具體的一個性別,外貌形象,但他確實是一些人在某一些狀況下所具有的真實狀態。我們確實能夠從作品中感受到畫家所要傳達出的這份情感。這也是與古典畫截然不同之處它沒有情節故事,沒有對人物性別、身份、地位的描述,畫中的人沒有任何具體性,也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至於為什麼要創作這樣一張令人不安的作品,蒙克自己是這樣描述的:“尼斯,1892年1月22日,我和兩位朋友正在大道上散步,太陽已經下山了,天空突然間變得像血一樣紅我似乎感受到了一種悲傷憂鬱的氣息。我止住腳步,輕輕倚在籬笆邊,極度的疲倦已經要使我窒息了。火焰般的雲彩像血,又像一把把利劍籠罩著藍黑色的挪威海灣和城鎮。我的朋友,他繼續走著,而我卻呆呆站在那兒,焦慮得不停發抖,我感到四周似乎被一聲巨大而持續不斷的尖叫聲震得搖搖晃晃……”可以說,那個前景中的人物正是蒙克自己,他憑知覺感受到現代社會即將給人帶來的疏離、孤獨、焦慮和迷惘。

蒙克的《吶喊》是對當時自己內心情感的宣洩,生活的苦難,親人的離世,都讓蒙克內心充滿了恐懼。同時在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初這段時間,正值第二次工業革命進行之時,各種發明創造層出不窮,社會處於激烈的變革之中。可是在勞動人民離開土地走進工廠之際,富裕起來的只是少數的資本家,被汙染的環境,勞累的工作,緊張的節奏和不斷髮生的經濟困境不但沒有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反而使得人民的生存狀況變得更糟。所以這一畫作在當時就可以引起普遍的共鳴。

當然,到了21世紀的今天,這種精神狀態同樣廣泛存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並不能讓人滿足。當代社會激烈的競爭,極其嚴重的貧富差距,惡化的環境,緊張的生活節奏也不斷的讓人感受到精神崩潰。人們同樣需要找到發洩的渠道,吶喊是很傳統的一種方式也是最為有效的一種。當代人同樣需要宣洩的方法。蒙克的《吶喊》不斷的引起更多人的共鳴。

表現主義與蒙克

愛德華·蒙克石版畫作品 《吶喊》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