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江蘇豐縣黃河故道:昔日“百里荒沙鹼灘”今50萬畝“中華果都”

由 資訊大本營 發表于 藝術2021-12-29
簡介在豐縣黃河故道大沙河兩岸,連片果園已經超過50萬畝

萬中華誰演的

江蘇豐縣黃河故道:昔日“百里荒沙鹼灘”今50萬畝“中華果都”

在豐縣黃河故道大沙河兩岸,連片果園已經超過50萬畝。 朱志庚 攝

(新中國70年)江蘇豐縣黃河故道:昔日“百里荒沙鹼灘” 今朝50萬畝“中華果都”

中新網徐州9月24日電題:江蘇豐縣黃河故道:昔日“百里荒沙鹼灘”今朝50萬畝“中華果都”

記者 朱志庚

“黃河故道白茫茫,光長茅草不結糧。”“逃荒去要飯,歸來不見房。”

在江蘇豐縣黃河故道北岸梁寨鎮新腰裡王村,今年77歲的老村長閆厚軍的記憶裡,總抹不去這些令人辛酸的民謠。

江蘇豐縣黃河故道:昔日“百里荒沙鹼灘”今50萬畝“中華果都”

經過綜合開發,豐縣建成了以梁寨鎮矮化蘋果生產基地為代表的10個優新果品生產示範園。 朱志庚 攝

這些民謠是豐縣故黃河畔曾經的寫照,環境之惡劣,可見一斑。

上世紀60年代起,經過幾代人與“荒沙”的抗爭,原來這片貧瘠的荒沙地,如今已經蝶變成林茂果豐的綠洲,是江蘇省最大的連片果園生產地,遠近聞名的“中國紅富士蘋果之鄉”“中國白酥梨之鄉”。

江蘇豐縣黃河故道:昔日“百里荒沙鹼灘”今50萬畝“中華果都”

9月下旬,果盛綠色蘋果種植家庭農場老闆張會廣帶領村民開始採摘首先上市的福燕蘋果。 朱志庚 攝

黃河故道是黃河1128年南泛侵泗奪淮入海,1185年北徙山東利津入海後形成的“地上懸河”,西起河南蘭考東至江蘇濱海入海口。黃河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也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豐縣大沙河就是黃河決堤衝擊形成的流沙河。據史料記載,公元1851年(清咸豐元年),黃河在蟠龍集至二壩之間決口,並分了個岔,衝擊出一條長60餘公里、寬約2公里的飛沙灘、鹹鹼窩,就是今天貫穿豐縣南北的“大沙河”。

9月下旬,秋高氣爽,蘋果紅,酥梨黃,空氣中瀰漫著馥郁的甜香,深吸一口氣,令人神清氣爽。

在通往豐縣黃河故道大沙河溼地公園的道路兩側,連綿生長著近5公里刺槐林帶,都有30年多樹齡。刺槐根系發達,沙地成活率可達90%,防風固沙效果好,這個刺槐林是過去治沙留下的。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梁寨鎮新腰裡王村黨支部書記梁成海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批知識青年響應號召,來到這片貧瘠的土地上興建果園。

江蘇豐縣黃河故道:昔日“百里荒沙鹼灘”今50萬畝“中華果都”

在現代蘋果示範園裡,林下養大鵝,幫助清除雜草,鵝糞作果樹肥料,又增加了經濟效益。 朱志庚 攝

如今,老村長閆厚軍與老伴不時還會一起騎上電動車,登上土築黃河大堤放眼眺望,北面是美麗的淵子湖溼地公園,南面是他們家旁邊的數千畝現代化果業園區。這段大堤與現今大沙河溼地公園裡精心保護的明大堤遺址相連,見證了黃河改道衝破堤壩的歷史。

閆厚軍回憶說,70年代初,政府號召整治疏浚開挖黃河故道,當時的梁寨公社20個大隊全部投入人力,河道寬近200米。為了防風抗沙,人們在新築起的大堤上種起了簸箕柳、白蠟杆。這兩種植物可以編制簸箕籮筐等器具,當時除了果樹之外,成為當地的另一種經濟作物。1981年,“分田到戶”時,他家也分到了36棵白酥梨果樹。

據瞭解,1988年,黃河故道和大沙河沿岸人民再次向沙地進軍,豐縣數萬幹部群眾僅用兩年時間,開挖出平均寬270米的大沙河中泓河道,建起夾河閘。縣境內形成由華山閘、夾河閘控制的二級河川水體,一次蓄水達3000萬立方米,年調蓄量可達1億立方米,讓兩岸30萬畝果樹、農田擺脫乾旱。

江蘇豐縣黃河故道:昔日“百里荒沙鹼灘”今50萬畝“中華果都”

在大沙河果園腹地的瑤盛文化園裡,遊客駐足觀看新近燒製的陶瓷作品,這些陶瓷作品都是用果木燒製的。 朱志庚 攝

記者在大沙河溼地公園內看到了閆厚軍所說的古黃河明大堤,目前保留著的一段有600餘米,它向過往遊客靜靜訴說著那段苦難歷史。

原來的荒沙地,今天已經成為“金沙灘”。依託黃河故道特有的生態環境,當地建起豐縣黃河故道大沙河國家溼地公園,西起安徽省碭山縣葛集鎮高寨村,東至闞樓閘並向下遊延伸,總面積6000餘畝。

豐縣是黃河氾濫決口入徐州的源頭,是江蘇省黃河故道綜合開發建設的起點。近年來,豐縣完成黃河故道中泓開挖完成23。6公里,大沙河河道開挖完成23。3公里,沿黃河故道、大沙河干線觀光道路完成建設107公里。

經過綜合開發,復墾沿線土地4。28萬畝,建成了以梁寨鎮矮化蘋果生產基地為代表的10個優新果品生產示範園,連片果園面積超50萬畝,成為名副其實的“中華果都”。

在風景秀麗的梁寨鎮淵子湖南岸、黃河故道北岸,有一個佔地面積4000餘畝的豐縣黃河故道現代果業示範區核心園區。張會廣是核心區幾家種植戶之一,他的果林面積2000畝。今年56歲的張會廣是退役軍人,2013年,他帶著對家鄉豐縣的眷戀,回到豐縣再次創業,流轉承包梁寨淵子湖南側2000土地,成立江蘇省豐縣現代果樹種植專業合作社,專業種植矮化短枝蘋果。

2013年底2014年初,張會廣前後投資近千萬元,整治承包的畝地,開始種植蘋果。為了學習種植技術,他特地去煙臺、青島等地學習,並專程去湖南長沙向果樹專家印遇龍院士學藝。他的精神感動了印遇龍院士,專門安排兩位最得力的學生常駐豐縣,幫助他種植矮化蘋果。

“原來的蘋果樹每畝栽長20多棵,5到6年才能結果,現在栽的矮化蘋果樹每畝密度最多可達110棵,3年就能掛果,產量可達1萬多斤。”張會廣說,根據豐縣當地特殊的氣候環境,他摸索出“去強留弱”“單獨延伸”剪枝技巧。他收集農戶的玉米小麥秸稈,以及果園的修剪枝條果園,打碎後漚肥,不僅作為有機肥供果樹生長,還以此產生益生菌,抑制果樹病害發生;他還發展樹下養殖,2000只鵝放養蘋果樹下,幫助清除雜草,鵝糞作果樹肥料,又增加了經濟效益。

現在,新腰裡村黨支部書記梁成海談起現代果業示範區核心園區建設,內心充滿了成就感與自豪感。梁成海說,當地老百姓不僅每年有“雙700斤”的租金,而且,不便出去打工的老年人和家庭婦女都能在這個果園裡做工,比如套袋、摘果、剪枝、施肥等。“出去外地打工每年收入近10萬,在家打工也有好幾萬,農民脫貧是看得見的!”(完)

推薦文章

  • 藏在照片裡的老北京

    藏在照片裡的老北京在今天,北京這座現代化的大都市留給我們的印象更多是它深厚的文化底蘊、迅速發展的城市建設以及生活在北京的土著居民的風貌...

  • 她是永遠的“馬小玲”,歷經兩段刻骨銘心的愛戀,終嫁給一生所愛

    她是永遠的“馬小玲”,歷經兩段刻骨銘心的愛戀,終嫁給一生所愛其實萬綺雯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女人,她想要的不過是一份純粹的愛情,後來的她遇到陳十三,算是遇到了一生的緣分,現在萬綺雯的社交媒體所用的名稱還是兩人的名字組合“陳十三——萬綺雯”,兜兜轉轉,萬綺雯還是留在了陳十三身邊,緣分真是妙不可言...

  • 雲上應用暢遊全球!華為雲GA正式商用

    雲上應用暢遊全球!華為雲GA正式商用日前華為雲GA正式商用華為雲全球加速服務(Global Accelerator,GA)為全球化業務使用者提供應用加速服務,透過統一的公網IP,和高可靠、低延時、易管理、安全合規的網路服務,使終端使用者在全球能快速訪問雲上應用,獲得優質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