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永遠不要討好任何人

由 讀者 發表于 藝術2021-12-28
簡介有一種累,叫不懂拒絕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大多存在一個認知誤區:只要自己做個好人,就能換來別人的接納與喜愛

妮子是什麼意思

你是大眾眼裡的“老好人”嗎?

非常敏感,總能第一時間發現他人需求,然後滿足對方;

無論自己多忙,有人提出請求或邀請,總會照單全收;

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拒絕別人,卻又感覺自己犯了天大的錯;

當自己需要別人幫助時,從來不主動開口……

如果你也存在上面這些問題,那你很可能就是

"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總是把別人的評價看得特別重要,他們善良、親和,害怕衝突,喜歡處處照顧他人感受,但自己活得並不開心。

他們是“抑鬱的好人”,寧願委屈自己,也要讓別人滿意。

永遠不要討好任何人

有一種累,叫不懂拒絕

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大多存在一個認知誤區:

只要自己做個好人,就能換來別人的接納與喜愛。

所以,他們總是不會拒絕。

熱播劇《女心理師》中的小莫,就是這樣一位“職場老好人”。

同事們在KTV唱歌,給他打電話問能不能幫忙做個PPT,小莫雖然已經在下班的路上了,卻還是滿口答應;

他每天都給同事帶免費早餐,但大家聚會還是不願意帶他,即使有不得已讓他參加的聚會,也都是為了讓他擋酒、買單;

同事偷偷修改聚餐地點,自己撲了個空,但第二天他卻主動給大家買奶茶道歉,說自己忘了參加聚餐;

就算是去剪頭髮,明明只花50元就行,卻被忽悠著辦了5000塊的會員卡……

永遠不要討好任何人

因為害怕被孤立,他變成了工具人,從來不懂拒絕,彷彿永遠不會疲憊。

但沒有人知道,表面嘻嘻哈哈的他,內心已是千瘡百孔。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書中,蛤蟆先生也是不懂拒絕的討好型人格。

他在朋友之間扮演著開心果的角色,默默苦練自己擅長的技能,因為他希望聽到:“看看蛤蟆,多棒啊!”

在朋友生氣時,為了矛盾快點過去,他會低聲下氣地苦苦哀求原諒,即使錯並不在他;

他絞盡腦汁地經營父親留下來的蛤蟆莊園,朋友卻總拿父輩的輝煌說事,他也絲毫不敢反駁;

在被奪去心愛的校董職位時,即使心亂如麻,快氣炸了,也說不出一句反對的話。

他告訴心理醫生:“大家對我生氣時,我就會不自在,只要能讓他們重新喜歡上我就行。”

討好型人格的人,總是希望身邊的每一個人都能開心,他們做事不求回報,把別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卻總是忽略自己的感受。

為了取悅別人付出大量努力,卻讓自己變得越來越累。

永遠不要討好任何人

你越討好,越難獲得尊重

美國康奈爾大學曾做過一項調查,發現過度隨和、完全不懂拒絕的人,並沒有創造出和諧的人際關係,得到的反而是別人的輕視。

人們喜歡和老好人來往,但往往很難真心地尊重他、信任他,因為這種來者不拒、不加辨別的“好”,價值並不高。

前面我們提到的小莫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他拼命討好別人,希望自己的付出可以得到迴應,結果總是事與願違。

同事們對小莫的付出習以為常,不僅把工作拋給小莫,自己跑去吃喝玩樂,還在向領導彙報工作時獨佔功勞,抹去小莫的所有付出。

永遠不要討好任何人

討好型人格,也許會被人認可是個好人,但很難被愛、被尊重,無法建立真實的關係。

民國才女蘇青,也曾有過一段關於“討好”的人生經歷:

因為家庭變故,想做外交官的她放棄了大好的學業,早早結婚生子。

為了討得丈夫歡心,她對丈夫言聽計從,對待婆婆也是刻意把身段和姿態放到最低。

但因為自己生了個女兒,丈夫和婆婆一點好臉色都不給她。

她天真地以為只要自己足夠賢惠,能生下兒子就能贏回丈夫的心。

於是,她幹家務更加積極,同時又接連生下4個孩子,終於迎來了一個男孩。

但有了兒子後,她發現丈夫並沒有因此善待她。

不但不理解她的辛苦,反而稍有不如意,便打罵自己,婆婆更是常常冷嘲熱諷。

這種狀況持續了很久,直到小三身懷六甲,丈夫的一巴掌才把她徹底打醒。

10年討好沒有換來丈夫的歡心,反而蹉跎了自己最好的年華。

看清生活的真相後,蘇青主動選擇了離婚,並重拾愛好,最終寫出《結婚十年》一舉成名,成為上海文壇炙手可熱的作家。

永遠不要討好任何人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說:

“活在害怕關係破裂的恐懼之中,那是為他人而活的一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每一次討好,都在殺死自我。

當我們把大部分精力和心思放在別人身上,而忽視自己內心的感受時,只會越來越累。

過於顧忌別人的感受,往往是掏空了自己,活成了軀殼。

永遠不要討好任何人

人生需要討好的,只有自己

最近一條短影片,看哭了很多人。

永遠不要討好任何人

影片中的女兒正在吃甜甜圈,爸爸去找孩子分享,女兒想了想,把麵包圈一分為二,小的一半給了爸爸。

她告訴爸爸:“我想吃大的一半。”

爸爸沒有指責女兒,而是肯定地告訴她:

“你是對的,分享是把你多餘的東西分享給別人,而不是把你想要的給別人,不用過於委屈自己。”

短短几句話,讓無數人淚奔:

永遠不要討好任何人

大多數討好型人格的人,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

你要分享,你要懂事,這樣才是對的。

卻沒人告訴他,自己的感受也很重要。

這種錯誤的認知模式,導致他們小時候取悅父母,長大了取悅世界,唯獨忘了取悅自己。

最後,終其一生,都在透過不斷討好他人,獲得身份認同,為自己謀求安全感。

如心理學家布萊恩·利特爾比喻的,習慣性討好的人,其實是一個洋蔥,在一層層剝開時,內心是空洞的,沒有核心,也沒有自我。

如果你也是討好型人格,併為之困擾,以下3個建議,希望可以幫到你:

第一步,正視自己的恐懼。

討好型人格的人,每當面臨別人的不滿,總感覺會有災難發生。

所以,他們總是強迫自己做到完美,不給自己留一絲彈性和餘地:

“我應該讓別人高興”“我不應該發脾氣” ……

事實上,這些都是你的錯覺。

現在,不妨嘗試把這些苛刻的條件都去掉,強調控制權在自己手裡,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甚至有意識去故意搞砸一些事,去體驗搞砸的感覺,慢慢突破恐懼區。

第二步,嘗試拒絕別人。

嘗試故意拒絕一些需求,不管來自於誰,只要不是人命關天的大事。

如果一時間無法拒絕他人,可以採取一些小技巧,比如,在拒絕他人時,善用“ABA句式”:

A表示好話,可以是稱讚、誇獎等安慰對方的話;B表示你的拒絕,勇敢地說出你的拒絕;A依然是好話,用來作為句式的結束。

永遠不要討好任何人

比如, ”我也很想幫助你,能幫到你真的是我的榮幸(A),但我出於某些原因真的很難做得到(B),下次有機會我一定在所不辭(A)。“

雖然拒絕了別人,但是給到的彌補條件可以一定程度上減輕自己的負罪感。

第三步,學會取悅自己。

稍微“自私一點”,學會關注自己的感受。

列一張清單,寫上自己喜歡且需要一個人完成的事情,比如:

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旅行,一個人看書,獨處……

嘗試察覺自己的內心狀態,正視自己的需求。

把用來取悅別人的時間和精力用來提升和取悅自己,重新構建自我認可。

當你的自我認可感增強,你會發現,無論別人是否認可、喜歡你,你都有自己的價值。

小說《無聲告白》中說: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這個世界上,總有人喜歡我們,也總有人不喜歡我們,我們不必去強求所有人的認可。

人最重要的是自我接納,你學會愛自己,世界才會接納你。

點個

“贊”

,從今天開始,別再委曲求全,多愛自己一點!

永遠不要討好任何人

作者:橙子。來源:樊登讀書,讀書點亮生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