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隴西李氏源流·祖籍地證說——李氏文化

由 百家宗祠 發表于 藝術2021-12-28
簡介從老子李耳“飛昇”(隴西)狄道,隴西房始祖李崇家居(隴西)狄道,漢徵西將軍李仲翔戰歿葬(隴西)狄道,西涼武昭王李暠籍是隴西狄道,唐高祖李淵其先隴西狄道

為什麼李氏宗譜會寫著皇室

天下李氏皆冠“隴西郡”三字,以示李氏族人始於隴西,但這隴西指的是戰國,秦漢時期,以狄道為郡治的隴西郡轄地,而非今日的隴西縣。隴西李氏是中國幾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部隴西李氏的發展史,就是中華民族興起、發展的歷史縮影。研究李氏文化,就是研究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我們的態度是:實事求是、堅持真理、尊重歷史、還歷史的真面目。其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從老子李耳“飛昇”(隴西)狄道,隴西房始祖李崇家居(隴西)狄道,漢徵西將軍李仲翔戰歿葬(隴西)狄道,西涼武昭王李暠籍是隴西狄道,唐高祖李淵其先隴西狄道。這些眾多顯赫的隴西李氏人物,都於隴西狄道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與隴西狄道結下了不解之緣。這裡我們簡要談談,李氏與隴西狄道有關聯的幾個問題。

一、臨洮、周朝稱隴西邑,秦漢稱狄道。今日的臨洮,就是古隴西,就是隴西李氏的祖籍地。

1.隴:甘肅省的簡稱。

2.隴水:即今日的東峪河,《水經注》稱隴水,《山海經》稱濫水。水源於鳥鼠山西北高城嶺、西逕隴坻。逕武階城(窯店鄉境內)南,繞狄道故城東、向西北注入洮水。它非常具體地把狄道故城,洮水與隴水、隴山聯絡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3、隴山:就是隴坻、隴坂、隴首。在陝西隴縣西北,跨甘肅清水縣、山高而長、延至隴縣、靜寧、鎮遠、清水。《水經注》所指隴坻,是泛指隴中之山。

4、隴西:郡名,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今甘肅舊蘭州、鞏昌、秦州諸府、州之地,治狄道,即甘肅狄道(今臨洮縣)。我們通常說:隴西、隴西、隴山以西,指的是甘肅的地理位置在隴山以西。那麼,隴西郡名是怎麼命名的。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一文中說的很清楚,“有隴坻(山)在(治所狄道故)城東”,故曰:“隴西也”。把隴坻,隴水,洮水、狄道故城、緊密的聯絡起來,完全符合古代以山水定地名的歷史事實。它與甘肅省的地理位置在大隴山以西的概念是大相徑庭,涇渭分明。

郡望:郡望,一郡之望族。或望出。即該姓氏的發祥地,也就是通常說的堂號。唐高祖李淵、詔定隴西李氏為“隴西堂”。堂就是房號。房頭的意思。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審定《氏族志》時,把皇族所在的隴西郡望,列為天下李氏十三望中的首位。從此,李氏族人以“隴西”為榮。“隴西”即表示其為世居隴西郡城(狄道)的望族。隴西郡狄道縣就是隴西李氏繁衍生息最早的地方。

二、隴西李氏源遠流長

1.遠祖:

《唐·李敬實墓誌銘》雲:“昔,伏羲佐赫胥氏(炎帝)徵西戎,封分其裔,食於隴西,子孫家焉。”指出:昔日,伏羲幫助炎帝,征服了西戎,就把自己的後裔,封分在隴西,並作為他們的食邑地。從此,就在這裡居住。

湖南社會科學院炎黃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何光嶽先生等、經過十數年的 研究得出:“炎黃是弟兄,都是伏羲的後 裔,各自相傳七、八代。”

《新唐書·宗室世系》載:“李氏出自贏姓,帝顓頊高陽氏之裔也。”

《史記·五帝本紀》述:“黃帝之孫,顓頊高陽氏”,上述可為李氏的遠祖。

傳世示意:伏羲——軒轅——昌意——顓頊——大業——女華——皋陶。

2.始祖:

皋陶為顓頊三代孫,字庭堅,為堯大理,執掌天下司法的官員,正直賢明,為堯、舜所器重,以官命族為理氏。唐天寶二年,唐玄宗追尊皋陶為德明皇帝,為李氏始祖。其後裔世為理官。皋陶三十代

孫,殷末理徵,字德靈,為翼隸中吳伯、諫議大夫,以直道不容於紂,得罪而死,其妻陳國契和氏遺腹子,出生後名叫利貞。

傳世示意:皋陶——益——恩承……利貞(皋陶30代孫)。

3.李姓之始:

李利貞,其父被殺後,隨母逃難於伊侯那個地方,以李樹果實充飢、得以活命,為感李果活命之意,指樹為姓,改理為李,成為李姓之始。利貞子昌祖,周初為陳大夫,家住苦縣。昌祖十世孫乾,字元果,為週上卿御史大夫,娶嬰敷。唐玄宗天寶二年,追尊大祖父同上卿御史大夫,號先天太皇。光宅二年,追尊嬰敷為先天太后,號玄妙女王,生子耳。

傳世示意:李利貞——昌祖——彤德——○——○——○——碩宗——○——○——○——○——乾——耳。

4.“飛昇”(隴西)狄道鳳台的一代宗師、隴西李氏先祖,李耳。

據《唐朝列聖之碑》載:李耳,“字伯陽,諡曰聃,其性無慾,其志廣,為周朝藏室史。又曰:平王柱下史。壽凡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唐高宗乾封元年,追號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天寶二年,加號玄元皇帝曰:大聖祖。八載加號曰: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十三載加號曰: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

《史記·老子列傳》載:“老子修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之久,見周之衰,乃遂去。”

《後漢書》載“或言老子西人夷狄為浮屠。”

唐太宗李世民命令編纂百卷鉅著《大唐氏族志》時,下詔“朕之本系,起自柱史”並以《道德經》的“清靜為無”思想,為治理天下的指導思想。

明末,楊繼盛《自述年譜》載:狄道“東山超然臺,此臺相傳老子 ‘飛昇’之所,蓋過函關西來所傳,或不謬雲”。

明初,工部員外郎,狄道人李弼,在他的《超然臺》一詩中,“此臺曾以鳳凰名,至今鳳去臺益曠。老君曾此鍊金丹,遁老於斯排仙杖。”

清順治九年,進士出身的狄道人張晉《老子說經臺》詩:“日月照荒臺,青牛竟不見,逐關草樹秋,風來送餘善。仙李何時盤,神龍逐處變,留乃五千言,令尹受天撰。”

上述:老子出函谷,為關令尹喜著《道德經》。過散關、遊河湟、涉流沙、訪隴西,“飛昇”於隴西狄道東山之超然臺的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並非空穴來風。超然臺(即鳳台)至今依然。

四川成都龍泉驛《李氏源流族譜序》中說:“李公,諱耳,字伯陽,諡聃,生二子。長居隴西郡,即隴西本支祖。次居趙郡,故趙郡李,自此分矣。以上二宗祖,諱今莫能考。”“太上玄元皇帝(李耳)生二子,吾祖行一居住隴西郡,叔祖行二居趙郡,故吾李姓後來有隴西而趙郡,此乃二郡之分,蓋其本源由乎。”

點明老子出關西行,其子相伴,而其中一子居家隴西。其後,子孫散於諸國,或在魏、或在趙、或在秦,不常其居。李耳八世孫李曇,字貴遠,入秦為御史大夫,司徒,葬柏人西。生四子:崇、辯、昭、璣,崇為隴西房,璣為趙郡房。

傳世示意:李耳——宗——同——兌——躋——,咯——洪——興族——曇——崇。

5.隴西郡郡首李崇。

李崇,字伯佑,秦時隴西太守,封南鄭公。

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在為他伯母《東平郡夫人李氏墓誌銘》中,讚頌了二位隴西李氏先賢的這段歷史。“高嶽之上浮雲祥兮,函谷之外直氣揚兮。建功北狄討西羌兮,受封南鄭家素昌(一名狄道)兮。”熱切的讚揚,老子西行,受函谷關關令尹喜的無限崇拜。同時贊述老子裔孫李崇建功立業,受封南鄭公,家居素昌(即狄道)的歷史事實,為隴西房首的歷史地位,緊緊的連在一起。

《隋,上柱國德廣郡開國公李和墓誌銘》中寫到“系出高陽,源自柱史,乍分上蔡,時移槐裡(即狄道槐裡),趙北稱良,漢飛傳美”這樣就形成隴西、趙郡,為李姓的兩大支脈。

崇次子李瑤、字內德,南郡守、狄道侯。瑤子李信、字有成,為秦大將軍,虜燕太子丹於易水,威震諸侯,封隴西侯。生子超、字仁高,漢大將軍,漁陽太守。超次子李仲翔。李崇祖孫三公的官爵,均與隴西郡相聯,有大功於秦國,為”隴西李”的;繁衍和隴西郡的名門望族奠定了基礎。

傳世示意:李崇——瑤——信——超——仲翔。

6.為國捐軀,載人正史,墓葬狄道的李仲翔。

李仲翔,超次子,漢侍御史,河東太守,徵西將軍。

《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載:“仲翔,漢初為將軍,討叛羌於素昌,素昌即狄道也。眾寡不敵,死之。仲翔子伯考奔喪,因葬於狄道之東川,遂家焉,世為西州右姓。”

《唐·鄆州壽張縣尉李珪墓誌銘》所述:“其先,帝顓頊之後。唐堯、虞、夏之際,代為理官。殷末,有理徵得罪於紂,逃難於伊侯之墟,食李得全,因姓李氏。至,裔孫仲翔,為漢將軍,討逐叛虜,死事於隴西狄道,子孫因家焉,迨今為隴西人也,枝聯萼綴,代不絕書。”伯考子李尚,漢學有道,為成紀令,其子李廣,隨父居成紀(今靜寧)。

《史記·李將軍列傳》載:“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裡,徙成紀。”

《唐朝列聖之碑》述:“廣家世世受射,才氣天下無雙,仕漢,歷文、景、武三帝,位前將軍,立功沙漠,匈奴號曰:‘漢之飛將軍’為唐二十三代祖。”

《北史序傳》更進一步闡明:“仲翔討叛羌於素昌,一名狄道。仲翔臨陣殞命,葬狄道之東川,因家焉。《史記李將軍傳》所云:其先自槐裡徙居成紀,實始此也。”

臨洮(狄道)東川,儲存西漢太尉李仲翔家族墓群,就是載人正史可考的隴西李氏最早的祖墳,附近的‘古槐裡’,就是隴西李氏最早的家園。

以上表明瞭,一、仲翔戰歿,葬狄道東川,遂家焉,世為西州右姓。二、正因為李仲翔葬狄道東川,因家焉,迨今為隴西人也。枝聯萼綴,代不絕世。三、也正因為上述原因,漢李廣隨父尚,從狄道老家遷徙到成紀,(今靜寧縣),糾正了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傳》的失誤。狄道,今臨洮,就是隴西李氏望族的發源地,也就是隴西李氏的根。

傳世示意:李仲翔——伯考——尚——廣——敢——禹——承公——先——長宗——君況——本——次公——軌——隆——艾——雍——柔——弁——昶——暠。

7.第一個登上王位東晉時的西涼武昭王李暠,是“隴西李氏”的中興代表人物。

李暠,字玄盛,小字長生,李昶的遣腹子。

《魏書·李暠傳》稱:“隴西狄道人。”

《唐朝列聖碑》稱:李暠“漢前將軍廣的十六世孫,幼好學,性沉敏寬和,美器度,通涉經史,尤長文義,頗習武藝,誦孫吳兵法,以緯世之量,為群雄所奉,逐後霸圖,國號西涼,諡曰武昭王。唐天寶二年,追號興聖皇帝,為唐室七廟祖也。”

後主李歆,字士業,為武昭王第二子。武昭王歿,府僚奉為都督,大將軍,涼公,領涼州牧,護羌校尉,為唐六代祖。在位四年,為沮渠蒙遜所敗,國亡。世子重耳奔於江左,遂仕於宋,後歸魏,位恆農

太守,安南將軍,豫州刺史,唐五代祖。族弟李寶,字懷素,“沉雅有度量,驍勇善撫接”,北魏重臣,官拜使持節,侍中,都督西垂諸軍,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領護西夷校尉,沙州牧,敦煌公。寶少子李衝,歷任太子少傅,內秘書令,給事中,吏部尚書,中書令,協助孝文帝推進“太和改制”,推行新政,功績卓著,為孝文帝所器重。《魏書·李寶傳》所述:在後魏太和中,定四海望族時,“以(隴西狄道的李)寶等為冠”,時李寶家“人位兼舉,因(李)衝寵遇,遂為當代盛門。”李氏“一門三公為四海著族。國史家牒詳之矣。”

《魏·豫州刺史李蕤(李寶長子李承第四子)墓誌銘》載:“君、諱蕤,字延賓,隴西郡狄道縣都鄉和風裡人。”

《魏·彭城武宣王妃李氏(李寶少子李衝之女)墓誌銘》載:“妃,諱媛華,隴西郡狄道縣都鄉和風裡人。”

很明顯,隴西郡狄道縣都鄉和風裡就是隴西李氏長期居住的地方。

重耳之子李熙,字孟良,後魏金門鎮將,領豪傑鎮武川,因家焉,為唐四代祖。武德初,追尊宣簡公。唐高宗儀鳳年間,追尊為宣皇帝,葬趙州昭慶縣。李熙的兒子李天賜,字德真,任北魏的禁軍主將。西魏文帝大統年間,贈司空。唐高宗儀鳳年間,追尊為光皇帝,墓葬亦在趙州昭慶縣,與其父天賜共塋。唐開元三十年,宣義郎前象城縣尉楊晉為趙州昭慶李氏大廟撰《光業寺碑》文中,曾有“桑梓舊國”“維王桑梓”之語,而誤斷李唐為趙郡李氏之據,但永遠不能改變李唐為隴西李氏後裔的血緣關係。

天賜次子李虎,字文彬,任西魏左僕射,封號隴西郡公,與北周文帝宇文泰及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人,因功勞共同擔任輔佐大臣,當時人稱“八柱國家”,李虎被賜姓大野氏。北周接受西魏禪讓後,追封李虎為唐國公,到隋文帝楊堅作北周宰相時,又恢復本姓李氏,唐高祖武德初,追尊為景皇帝。

虎次子李昺,任北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繼承唐國公的封號,武德初年,追尊為元皇帝。

傳世示意:暠(興盛皇帝,唐七廟祖)——歆(唐六代祖)——重耳(唐五代祖)——熙(獻祖宣皇帝)——天賜(懿祖光皇帝) ——虎(太祖景皇帝)——昺(世祖光皇帝) ——淵。

8.大唐開國皇帝李淵。

《舊唐書·高祖本紀》載:“皇帝姓李氏、諱淵。其先隴西狄道人、涼武昭王暠七代孫也。”北周天和元年生於長安,七歲承襲唐國公封號。長大後,灑脫豁達,坦率直爽、寬厚仁慈、不論貴賤,他全以好意相待,廣交朋友,深得民心。隋末、農民起義的浪潮中,李淵於大業十三年、傾太原之兵起事、直搗長安。隋義寧二年夏(618年)在長安建立了唐朝。經一代明君李世民(淵次子)的勵精圖治,從諫如流,崇節儉,恤刑獄,社會經濟得以迅速恢復,出現了谷黍豐稔,百姓樂業的“貞觀之治”,為唐朝走向“開元盛世”的輝煌開拓了道路,為開元、天寶,國力強盛,經濟發展,社會繁榮奠定基礎,使唐朝成為中國歷史上封建社會最為繁榮的鼎盛時期。

從西涼武昭王李暠起,特別是北魏以來,隴西李氏的代表人物活動的政治舞臺在北方,與北方鮮卑貴族在政治上結為聯盟,相互聯姻,相互影響、習俗有共同的地方。因李唐“閨門失禮之事”而推測“必非華夏世家”,確有“武斷”“不當”之處。民族融合,是千百年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並不能改變“父系” 這一中華傳統,並不因“閨門失禮”,而改變李唐華夏世家的歷史。在李唐的盛名之下,對有功於王室的大臣,及其外族,外姓賜以李姓,使李氏得以空前的發展。

結論,隴西李氏源於周、成於秦漢,興於魏晉,盛於唐。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了,隴西李氏從狄道這塊土地上蕃衍、生息,登上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舞臺,英才輩出,功勳卓著為中華民族的興起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由於,封建王朝的興衰,幾千年的歷史變遷,隴西李氏後裔,播遷於海內外,形成華夏民族第一大姓的主要族系。《隴西狄道》作為隴西李氏主要標幟,把海內外李氏,華夏民族緊密的聯絡在一起,永不磨滅,源遠流長。從而形成中華歷史的最大亮點之一,是值得我們慶幸的!

高天蒼蒼兮, 大地茫茫。

隴山隴水兮, 狄道故鄉。

根系黃土兮, 志在四方,

枝聯萼綴兮, 歷久芬芳。

千秋神裔兮, 光耀炎黃,

隴西李氏兮, 源遠流長。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