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浦北地戲“舞春牛”你知多少?來看看長長見識吧!

由 無影不歡 發表于 藝術2021-05-19
簡介“舞春牛”最早最原始演出是二人一臺戲,由一個放牛仔和一個扮演“牛”的人貫穿全劇,其中扮“牛”的頭上戴一個用竹編的“水牛”形狀頭具

舞春牛起源於什麼時候

浦北地戲“舞春牛”你知多少?來看看長長見識吧!

山村裡,舞春牛,個個賣力有勁頭,你一頭,我一頭,兩人舞絕一頭牛

!”這個童謠唱的就是我們壽鄉浦北大地曾流行一時的“舞春牛”!

浦北地戲“舞春牛”你知多少?來看看長長見識吧!

浦北的“舞春牛”,在當地又稱“鬧春牛”、“唱春牛”等,起源於明朝末期,至今已流傳了三百多年。“舞春牛”最早最原始演出是二人一臺戲,由一個放牛仔和一個扮演“牛”的人貫穿全劇,其中扮“牛”的頭上戴一個用竹編的“水牛”形狀頭具。在鑼鼓釵、木魚、絃樂、嗩吶等樂器的伴奏下,演員邊做平時幹農活的動作,邊用“牛娘調”唱出一年的願望和祈福。

浦北地戲“舞春牛”你知多少?來看看長長見識吧!

浦北縣的小江鎮、福旺、三合、白石水等地是“舞春牛”最為集中的地方,每到春節,從農曆的大年初一開始到年二十這段時間,是“舞春牛”最為盛行的時節。劇中的角色裝扮,大多參照民間的年畫“春牛圖”演化而來,“牛哥”和“牛妹”演唱的內容也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進行不斷演變,演唱的劇目大約十至二十分鐘左右。

小江鎮蘇村村委六秀村的梁文新就是很有名的“牛哥”。該村“舞春牛”傳人、舞了40多年牛頭,梁文新介紹說,“在我們這裡,一般的‘春牛’隊是十五個人左右組成一隊,一個“春牛”隊一般有兩頭“春牛”。表演中,1人舞牛頭,1人舞牛尾,1扮耕夫(主角),一手扶犁一手執鞭,另有一人扮看牛仔;四婦女扮花旦,肩挑秧桶(也有挑花籃的),其餘人擊樂,樂器有鑼、鈸、鼓、二胡,主要演奏“春牛調”和“十點梅花”,“春牛調”用二胡絃樂演奏,旋律抒情優美,帶有本土客家山歌味,唱的是《十二月花》和《二十四季節》。內容是歌頌牛的偉大,歌頌時代的進步和發展,祈禱一年四季平安、風調雨順、豐衣足食和六畜六興旺等,從年頭唱到年尾。春牛隊一般在春節期間表演,以拜年為主要形式,有‘牛哥’和‘牛妹’進行對唱。”

浦北地戲“舞春牛”你知多少?來看看長長見識吧!

“舞春牛”是地戲的一種。他不需要舞臺、佈景、戲幕,與觀眾面對面背靠背,通俗易懂、老少皆宜的演出,深受當地老百姓的喜愛。

“做戲是人,睇戲是人,打響鑼鼓人睇人。”是“舞春牛”最真實的寫照。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浦北的“舞春牛”進入發展的全盛時期,近十多個戲班活躍蕉鄉於城鄉的每個角落,盛況空前。

浦北地戲“舞春牛”你知多少?來看看長長見識吧!

隨著各種先進文化的出現和人員外出等眾多原因,‘舞春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現在會扎“春牛”的民間藝人少之又少。而且加上演員、鼓樂隊員、唱春牛的藝人,整支隊伍人員要有15人左右。村裡的年輕人大部分到廣東等發達地區務工,要等到春節才能回來,村裡只剩下幾名上了年紀的隊員,根本無法排練。

浦北地戲“舞春牛”你知多少?來看看長長見識吧!

為了保護好這一獨特的文化傳統,已將“舞春牛”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重點保護,並向上級有關部門爭取列入保護,並爭取以政府扶持、民間贊助和加大對民間鄉土重點藝術人才的培養和保護力度等激勵措施,確保“舞春牛”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

浦北地戲“舞春牛”你知多少?來看看長長見識吧!

是不是對我們這傳統文化產生興趣了呢?

那我們來欣賞一下吧!

圖文轉載:壽鄉浦北

浦北地戲“舞春牛”你知多少?來看看長長見識吧!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