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想把內容做好?有且只有這一條路

由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發表于 藝術2021-12-08
簡介所以,產品必須為使用者需求而設計,當我們做任何一個內容前,都應該先問問自己:“這個內容,到底是為了滿足什麼使用者需求而設計的

內容是關鍵是什麼意思

編輯導語:決定企業增長力的關鍵是內容,在如今的大環境下,許多企業都在做內容,但其實真正能做好內容的企業還是比較少的。自己也投入了很多精力,卻還是不見成效。究竟哪裡出了問題?作者分享了兩方面的內容,希望能夠讓你在做內容的路上不再迷茫。

想把內容做好?有且只有這一條路

有人說,在下一個十年裡,決定一家企業增長力的關鍵是——內容。

在去中心化的商業時代,廣告、內容與產品的邊界已經逐漸模糊,內容的生產能力,決定了企業的增長效率。那些不能掌握內容能力的企業,將逐漸被淘汰。

在私域流量火熱的今天,每家企業幾乎都在做內容,然而,很多企業卻經常面臨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在公眾號、短影片上投入了這麼多錢,就是看不到效果呢?就是不漲粉、不活躍呢?”

為了解決問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增加投入,加人,加錢。但實際情況是,這可能既不是人力的問題,也不是缺錢的問題。

那麼問題出在哪兒呢?

一、換一個視角看內容

視角。做內容的視角出了偏差。

內容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很多人容易聚焦在內容本身,過於關注它的生產技術(比如寫作、設計、拍攝、剪輯、活動策劃等),最後搞出一大堆看上去確實很“像”內容的東西。但是沒什麼效果。

這就是一種“生產”視角,關注點在“生產”本身。

生產視角有什麼問題呢?

我們從目的上看,內容的作用在於傳播,在於幫助企業與使用者建立關係,從陌生到熟悉,到信任,到成交,到喜愛,到依賴。

但是!這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關係”,絕大部分關係的基礎是“互惠”,簡單點說,就是你要讓我感到“有價值”。

而用“生產視角”做內容,很少能關注到使用者的價值感受。

有些企業的內容,只是想讓使用者看到他的產品有多好,公司有多牛,老闆有多帥。不好意思,使用者可能真不需要。當用戶感受不到內容的任何價值時,自然也不想和他建立起關係。

最後,拉攏使用者的辦法,只能靠發紅包了。

所以,當我們衡量一個企業內容能力的時候,最關鍵是要看它能否洞察,並滿足使用者的需求,而不在於它生產內容的技術有多強,產量有多高。

這就是另外一種視角——產品視角。做內容,必須有產品視角。

二、像產品經理一樣去做內容

一切皆產品,一切皆內容。

內容產品化,是未來的必然趨勢。那麼,什麼樣的內容才是一款好產品呢?

從產品視角來看,它至少要滿足3個標準:

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能夠持續滿足這個需求;

能持續獲取使用者注意,併產生記憶。

1。 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任何產品都是為了使用者需求設計的,而不是為了企業需求設計的。

我經常看到一些品牌的公眾號,內容非常的“自我”,全是和企業動態有關的訊息,恨不得搞成了“內刊”。

這樣的內容,幾乎不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好的內容,應該把注意力放在使用者身上。

比如我自己的公眾號“晏濤三壽”,定位就是分享我關於商業現象、客戶關係管理和私域運營相關的觀點、思想、知識、經驗,為從業者提供幫助。

像前段時間,我發現很多企業在經營私域時,很容易陷入相似的誤區,苦不堪言。隨後,我寫了一篇《“無效私域”是企業最隱蔽的吸血鬼》,獲得了很多粉絲的共鳴。

這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說出了許多老闆、私域操盤手的心聲,最終的價值就是幫助他們重新樹立對私域的認識,瞭解科學、系統的私域運營方法。

所以,產品必須為使用者需求而設計,當我們做任何一個內容前,都應該先問問自己:

“這個內容,到底是為了滿足什麼使用者需求而設計的?”

是娛樂需求,幫他打發時間的?還是工具需求,幫他完成一個具體任務的?還是學習需求,幫他掌握一個新的知識?還是社交需求,幫他更好地表達觀點?

想清楚了這個問題,內容才有了根基,也為內容的具體設計,指明瞭方向,在生產過程中不會跑偏。

2。 持續性滿足這個需求

一個好產品,不能只滿足使用者的某一次需求,而是要“持續性”地滿足這個需求。

劃重點,“持續性”,非常重要。

你看那些優秀的自媒體,它的內容在主題、形式上都有著明顯的一致性,系列感很強。這就說明,在一段時間內,它基本上都在滿足使用者同一類相似的需求,不會輕易變化。

而還有一些自媒體,今天明星出軌,它就跟風八卦;明天熱劇上映,又趕去追劇;後天公司做了公益活動,又變成品牌宣傳;再過幾天雙十一了,就鋪天蓋地都是產品促銷廣告……

這樣的內容,哪怕條條精彩,最終也達不到好的效果,難以漲粉。

為什麼?因為它滿足的需求在變,不持續。

這樣的內容更像“電影”,精彩但短暫。而好的內容,則更應該像“電視劇”,能讓使用者產生長期的期待和依賴。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企業,單條影片爆了,單篇文章10w+了,但是之後的閱讀量卻恢復如初,也沒有獲得太多的粉絲留存。因為你在做電影,而不是電視劇,大家看完就散場了。

在現實中,很多企業把內容搞成了電影,根本問題還是在於定位不明,管理上缺乏統籌,只看眼前,多頭領導,各有各的訴求,結果就成了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

所以,要想讓內容持續性滿足使用者的需求,需要企業形成統一的認識,做好近遠目標的設定,集中力量,做好階段性規劃,並給與足夠的時間來培育。

3。 持續性獲取注意,併產生記憶

好的產品要對使用者有價值,但前提是,你得讓使用者知道,並記住你。

那麼,內容如何才能持續性獲取使用者注意,並對你產生記憶呢?

一靠“推”,二靠“拉”。

“推”就是推送,是外部力量的作用。把內容推給使用者,讓他不得不看。

“推”這個動作是單向、強勢的,很容易對使用者不友好,形成騷擾。除非你和使用者提前建立了關於內容價值的“契約關係”,否則靠“推”很難真正觸動使用者。

那麼更高階的方式就是“拉”,讓內容本身產生磁性。這裡就有3個關鍵——

第一印象、社交貨幣和記憶錨點。

“第一印象”是指內容的標題、封面、開篇段落、前3秒很重要,用於對內容產品並不是“一口吞”,第一印象決定了他是否願意持續投入時間;

“社交貨幣”是指內容能否讓使用者產生傳播動機,常見動機包括形象塑造、社會比較、幫助別人、表達想法、尋找談資。

那什麼是“記憶錨點”呢?

當你的內容已經在持續性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就會在心裡就會為你留一席之地,會關注你、訂閱你,然後每當他有這個需求的時候,就會想起你,找到你。這時候,他就產生了記憶錨點。

那如何能讓使用者產生“記憶錨點”呢?

第一,靠時間積累,持續性的價值傳遞。

第二,靠內容的特色和差異化。

第三,就是要讓內容和使用者的某個需求“場景”掛鉤,每當這個“場景”重複出現,使用者就容易想起你來。

比如,當你吃火鍋又熱又辣,想喝飲料,你會想起誰?當你困了、累了,想補充能量,你會想起誰?當你看到某明星又出事兒了,你會去哪裡吃瓜?又過節了,你想去看看誰家的節日海報?

做內容也是一樣,如果你是做數碼的,當蘋果又開發佈會,使用者想了解新產品,會不會想到你?如果你是做母嬰的,當寶媽和婆婆因為育兒方法不一致產生矛盾,吵架的時候會不會想起你?如果你是做珠寶的,情人節、七夕節前男生想給女朋友挑禮物,會不會想起你?

繫結使用者的需求場景,可以讓你的內容效果事半功倍。

三、寫在最後

像做產品一樣去做內容,這不是一句口號,這是內容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

本文由 @晏濤三壽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