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消失了十幾年的玻璃畫 藏在雲陽這位老人的筆下

由 上游新聞 發表于 藝術2021-11-29
簡介”王老說,玻璃畫最好賣的階段,是在上世紀70、80年代

玻璃版畫有價值嗎

上世紀80年代末,王鴻駿被評為“四川省先進個體勞動者”。憑靠一手出色的民間技藝,在奉節、巫山、巫溪等渝東北地區,開拓了屬於自己的發展市場。

時間總是過得太快,如今的王鴻駿76歲。

聽說,這老人家的耳朵近來不好使了。但奇怪的是,但凡有人提起那門手藝,這老人家的聽力和表達能力一點不會含糊。

他的作品,曾伴隨時代變遷、市場不景氣等因素,在上世紀90年代末,淡出人們的視野。

但不要緊,他說,這些老文化,總有返璞歸真的一天。

我們認同,這便是我們認識王鴻駿的原因。

消失了十幾年的玻璃畫 藏在雲陽這位老人的筆下

△王鴻駿老人

消失了十幾年

一週前,雲陽縣政府、縣文化委向記者提供了一份名單,王老的名字就在上面。

裡面,詳細記錄著今年成功申報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案名稱。其中,民間實用美術類,將雲陽玻璃畫列入其中。

根據當地文化部門掌握的資訊,目前,持有這項技能的人,在渝東北地區,唯有王老和他的女兒。

在雲陽縣城濱江大道728號,一棟老式居民樓裡,王老過著悠然的晚年生活。家裡四處掛滿他的手筆,如炭精畫像和國畫。但唯獨,沒有玻璃畫。

消失了十幾年的玻璃畫 藏在雲陽這位老人的筆下

△老人稱自己的房子叫儒雅齋,並題字刻匾

“最後幾幅,送人了。”具體啥時候送的,王老也忘記了。他大概算了算,上世紀90年代末,玻璃畫幾乎退出渝東北市場。

“這東西,消失十幾年咯。”王老很感觸。

自幼熱愛繪畫的王老,同時也練得一手好字。青年時期,他揹著工具和畫紙,沿著山城的長江邊跑“活路”。以給單位和店鋪寫吊牌、畫廣告為生。

1968年,王老與原開縣趙家場人劉曉初結識,該人以玻璃畫謀生。切磋技藝時,他得知,玻璃畫最早起源於清乾隆年間,由義大利畫家郎世寧傳入中國。福壽喜慶、商店開張志喜,人們常以玻璃畫作為賀禮。

王老從中看到了商機,並憑靠紮實的繪畫基本功,掌握了玻璃畫的基本技巧。

劉曉初的擅長,在於玻璃上作山水畫,而王老在其勾填法基礎上,摸索出了漸次法、水墨法、重疊法,並將國畫技巧融入。

“這輩子最高紀錄留在了巫溪,一天畫7幅。”王老說,玻璃畫最好賣的階段,是在上世紀70、80年代。那時,渝東北地區的家家戶戶,都想擁有一幅這樣的畫匾。最好賣的是“松鶴延年”、“猛虎下山”、“壽比南山”。

消失了十幾年的玻璃畫 藏在雲陽這位老人的筆下

△玻璃畫存影

消失了十幾年的玻璃畫 藏在雲陽這位老人的筆下

△玻璃畫存影

那些年,僅憑這門手藝,王老養活了自己的3個孩子,還改造了老屋。但伴隨時代快步發展,玻璃畫這種老物件,逐漸被新興裝飾物取代。

上世紀90年代末,玻璃畫在渝東北市場爆冷,王老放下了創作玻璃畫的畫筆。

背面畫正面看

那些年盛賣的玻璃畫匾,通常尺寸為40釐米寬、1米2長。上世紀80年代,每幅賣價通常最貴不超過30元。“跟一般人工資差不多。”王老說。

1985年,王老創辦了雲陽縣鳳凰工藝廠,專門出產玻璃畫匾。當年,縣城中心的人喜歡將玻璃畫匾加對聯掛在中堂,亦或是掛在書房和會議廳。而村鎮人喜歡將畫匾作橫幅,或作喬遷之喜的贈禮。

消失了十幾年的玻璃畫 藏在雲陽這位老人的筆下

△一農戶家客廳,至今還高掛玻璃畫

王老這輩子最不能忘懷的,是在1986年,由他製作的玻璃畫“夔門天下雄”,曾獲評原萬縣地區優秀旅遊產品。那幅寬45釐米、1米2長的畫匾,當年在奉節縣百貨公司賣到了每幅50元的高價。供不應求。

為了這次來訪,王老精心挑選了一張光潔度好、無黑影的平板玻璃。

他想再次重溫,那幅久違的作品——一副紅梅花開的盛景。

消失了十幾年的玻璃畫 藏在雲陽這位老人的筆下

△蒼勁的筆法勾勒出梅花的虯枝鐵幹

令人不忍的是,眼前的王老年事已高,左手骨折還打著鋼釘。卻沉默的,專注的,堅持將作品完成。眼前所見每一筆,都是王老畢生總結的精華。

例如,一般情況下,作玻璃畫要準備毛筆4支。其中,狼毫和羊毫各2支。前者,筆毛挺拔有力,適用於勾勒線條。後者,吸水性強,適合渲染。再需板刷2-3支,用於底色和大面積天空、海洋、地面等。油畫筆規格通常是12種,用於繪畫主要部分等。

消失了十幾年的玻璃畫 藏在雲陽這位老人的筆下

△細毫輕觸,花蕊點點

關於各色油畫原料,可用調色油或松節油來調和,也可使用丙烯顏料和水性色畫作。而底色,可用四種調和漆(黃、紅、藍、白)等。

對於平板玻璃的選擇,厚度為3毫米較為合適。輔助工具還包括直尺、棉花球、海綿、小刀、清水等……

“畫這東西,結構和主題必須自行創作。不一定去臨摹別人的作品。如有繪畫經驗也可以不畫圖樣。但對於初學的同志,最好先在白紙上畫出圖樣,放在玻璃下描著畫。”王老說,真心實意想學的話,以上描述其實只是皮毛。

因為,其核心技術包含在了劃邊框、線條勾勒、填色、刷底色等細微工藝當中。

消失了十幾年的玻璃畫 藏在雲陽這位老人的筆下

△以手作筆,梅花綻開

消失了十幾年的玻璃畫 藏在雲陽這位老人的筆下

△點花瓣也頗有講究,不能太重留下指紋,也不能太輕舒展不開

實際上,最考人的,是玻璃背面作畫的功夫。要想達到正面欣賞的最佳效果,王老說,須從背面先畫近景,再畫遠景,然後先濃後淡、先實後虛、先上後下……

總之,不操練個成百上千回,一時半會兒絕對學不會。

作畫之人,還必須是有心人。

消失了十幾年的玻璃畫 藏在雲陽這位老人的筆下

△汗水已順流到鼻尖,卻絲毫打擾不到老人的專注

消失了十幾年的玻璃畫 藏在雲陽這位老人的筆下

△玻璃上綻放的梅花

雲陽版“貓王”

埃爾維斯·普雷斯利,是世界搖滾樂史上最偉大的不朽象徵,綽號“貓王”。其實,王老有個雲陽版“貓王”的綽號,還有人稱他“鬼才”。

誰也想不到,那些年,玻璃畫逐漸淡出人們視野,老王拾起了創作國畫的靈感。他喜歡畫貓,並研究貓的點睛之筆。

2006年,他的一幅百貓戲蝶圖,在南京工藝美術博覽會上出了彩。據說有人出幾十萬高價要買,王老沒給賣。至今收藏在家。

消失了十幾年的玻璃畫 藏在雲陽這位老人的筆下

△百貓圖區域性

我們見到了那幅畫,每隻貓形態各異,逼真動人。撲蝶的、地上打滾的、大貓叼小貓的等等。王老說,這些貓的動作,是他走街串巷抓拍來的。把生活點滴融入創作,當年他創作玻璃畫的初衷,也源自於此。

其實看著滿屋的國畫和炭精畫像,王老心裡多少有些遺憾。

他說:“早前,我做玻璃畫生意,由於運輸不便,依靠水運的日子很不容易。每次上船前,我會把木條釘在面上,再用紙殼包一圈作保護。畢竟是易碎品,最擔心保管不當。一旦產生損失,那就很心痛失望了。”

王老的老伴陶維珍也忍不住回憶,說:“開設玻璃廠前,我跟他四處跑活路,我負責他的衣食起居,搞好後勤。我們的娃娃,全交給老人帶。”

陶婆婆說,手藝人的家庭,要想苦盡甘來,全靠一家團結。

“最艱苦的時期,家裡用的蚊帳,是拆了120個口罩,再一針針縫攏的。”陶婆婆說,老兩口為家庭奮鬥一生,換來了兒孫滿堂。

你願學他願教

王老還是一生勤儉的手藝人。他的晚年創作室,就是他家的外陽臺。

大熱天的,一張塑膠紙,擋住防盜窗外的陽光;一把老電扇,呼呼吹動王老的衣衫;兩張廢舊的寫字桌,墊了兩層高,那便是畫臺,畫筆、宣紙、磨盤、碗碟通通放上面;一盆三角梅開枝散葉到窗外;工筆牡丹技法、漢語成語詞典、白描畫譜……一摞摞新書舊書裡三層外三層堆著看。

消失了十幾年的玻璃畫 藏在雲陽這位老人的筆下

△臥室外的陽臺就是老人創作的工作室,老人揮毫,孫女也跟著看

這種質樸的工匠精神,我們受教了。

那天,王老作畫的樣子,二女兒王安雲也按捺不住激動。

“太多年沒畫了,感謝人們想起這門手藝。”51歲的王安雲,如今在雲陽縣實驗小學任教。雖然教的是語文,卻是父親玻璃畫手藝的得意門生。

父女一同作畫的情景,在默契而不語中進行。這一站,便是兩小時有餘。

消失了十幾年的玻璃畫 藏在雲陽這位老人的筆下

△父女倆共同點墨

除了女兒,王老還把手藝傳授給了奉節師範學校的美術教師劉興華,以及現在廣東珠海做傢俱裝飾畫生意的雲陽人吳真學,還有在雲陽做廣告業務生意的袁明生等人。

即便如此,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盛行,這種民間實用美術工藝再次受到衝擊,仍然面臨失傳的危機。王老不禁擔憂。

好在,王老的玻璃畫技藝,目前已著手申辦重慶市非遺專案。似乎,王老與玻璃畫的故事,將翻開新的一頁。

我們:“有人上門拜師,收徒嗎?”

王老:“當然收,我不保守。”

王老:“你看,我也是走南闖北學回來的。再學以致用。以後,我希望它的呈現方式更好,更豐富。”

王老特別期待。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李琅 文 記者 李野 圖/影片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