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很難想象,蘇軾到底是怎麼寫出這兩首詞的,太高妙了

由 夢瞻 發表于 藝術2021-05-15
簡介但作者設想後人見黃樓憑弔自己,就像今天自己見燕子樓思盼盼一樣,抒發出“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的無窮感慨,從而使自己掙脫了由政治波折帶來的巨大煩惱,精神獲得瞭解放

舊夢還在燕子樓空嗎

永遇樂明月如霜

——(宋)蘇軾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鏗然一葉,暗暗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餘浩嘆。

這首詞是元豐元年(1078)十月蘇軾任徐州知州時所作。詞中即景感懷,以“夢盼盼”為契機,抒發人生無常和世事如夢的深沉感嘆。

很難想象,蘇軾到底是怎麼寫出這兩首詞的,太高妙了

上片寫夜宿燕子樓的四周景物和夢醒後的迷茫失落。

深夜寂靜,明月皎潔如霜,清風和暢,在彎彎曲曲的池子裡,魚兒跳出水面,圓圓的荷葉上滾下了晶瑩的露珠。

三更時分,夜深人靜,一片樹葉落地都鏗然有聲。

蘇軾從夢中驚醒,踏遍小園尋找舊夢,卻無處可得,只見一片茫茫夜色,夜茫茫,心也茫茫。

夢與夜景,相互輝映,似真似幻,惝恍迷離。

很難想象,蘇軾到底是怎麼寫出這兩首詞的,太高妙了

下片直抒感慨,說自己倦於作客他鄉,很想回家過田園生活,可是故鄉飄渺,歸路難尋。

“燕子樓空”三句,引出對整個人類歷史無限深沉的感慨:昔日燕子樓中的舊事,已如夢一般逝去。

而古往今來無數代人的歡樂、怨恨,又何嘗不像一連串連續的夢境?

很難想象,蘇軾到底是怎麼寫出這兩首詞的,太高妙了

結尾蘇軾從燕子樓聯想到黃樓,黃樓是蘇軾改建的,是黃河決堤洪水退去後的紀念,也是蘇軾守徐州時政績的象徵。

但作者設想後人見黃樓憑弔自己,就像今天自己見燕子樓思盼盼一樣,抒發出“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的無窮感慨,從而使自己掙脫了由政治波折帶來的巨大煩惱,精神獲得瞭解放。

本詞由“夢”而起,但又不為盼盼事所限,感慨中融入了官場失意、思鄉念裡的身世之感和對人生對歷史的體認,使得本詞情思深沉。

很難想象,蘇軾到底是怎麼寫出這兩首詞的,太高妙了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寫於元豐三年(1080),當時蘇東坡被貶謫到黃州,寓居於定慧院。這是一首詠鴻之作,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寄託了作者的身世感慨。

被貶謫到黃州幽囚一隅,愛國情愫既不被理解,又不肯隨波逐流,濃重的彷徨驚疑,牢落孤寂之感,高潔無偶的懷抱,都透過孤鴻這一形象表現出來。

很難想象,蘇軾到底是怎麼寫出這兩首詞的,太高妙了

這首詞選景敘事均簡約凝練,鴻與人、主體與客體渾然一體,深得比興之旨。

黃庭堅曾評價這首詞說:東坡先生在黃州時作的這首詞,語意高妙,就像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一樣。如果不是胸中有萬卷書,筆下沒有一點塵俗氣,誰能寫出這樣的作品來?

很難想象,蘇軾到底是怎麼寫出這兩首詞的,太高妙了

夢瞻讀書:專注古典文學與詩詞的鑑賞及分享,歡迎志趣相投的朋友關注交流!喜歡請點贊喔~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