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國家非遺——臨縣傘頭秧歌

由 胡老師看世界 發表于 藝術2021-05-13
簡介臨縣傘頭秧歌出行表演(俗稱排街)時,儀仗隊(古為執事,今為門旗)前行,樂隊(打擊樂、吹奏樂和絲絃樂)隨後,主體隊伍便是以扭秧歌和唱秧歌吸引觀眾的傘頭秧歌隊

什麼是水船秧歌

國家非遺——臨縣傘頭秧歌

傘頭秧歌流傳已有千年之久,因以手執花傘者領頭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稱“傘頭秧歌”。其主要流行在黃河流域的晉西和陝北黃土高原,其中尤以臨縣最盛,因此又稱“臨縣傘頭秧歌”。2008年,臨縣傘頭秧歌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國家非遺——臨縣傘頭秧歌

傘頭秧歌俗稱鬧秧歌、鬧會子、鬧紅火,是集音樂、舞蹈、武術、民歌、演唱和小戲為一體的氣勢粗獷、規模宏大的綜合性廣場藝術。溯其源,始於祈禳,是傳統的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宗教文化相互交融的產物。據考,臨縣傘頭秧歌起源於東漢,萌發於“五胡十六國”時期,有型於宋時,興盛於清代,繁榮於當代。

國家非遺——臨縣傘頭秧歌

臨縣傘頭秧歌演唱形式獨特,表演別具晉西黃土風味,組成形式靈活多樣,隊伍陣容可多可少,多者三五百人,少者百八十人。傳統的傘頭秧歌由一名“傘頭”擔任頭領,既是秧歌隊的主唱,又是指揮,還要在表演中調動情緒,製造氣氛。當兩家秧歌隊相遇時,傘頭還要代表秧歌隊與對方競唱,同外界的諸多交往都由傘頭出面。這既是“傘頭秧歌”名稱的來歷,也是區別於其他秧歌的主要特點。

國家非遺——臨縣傘頭秧歌

臨縣傘頭秧歌出行表演(俗稱排街)時,儀仗隊(古為執事,今為門旗)前行,樂隊(打擊樂、吹奏樂和絲絃樂)隨後,主體隊伍便是以扭秧歌和唱秧歌吸引觀眾的傘頭秧歌隊。大致順序為:①儀仗隊;②樂隊;③龍舞;④傘頭,即手執花傘的秧歌藝人,是秧歌隊的頭領;⑤架鼓子;⑥小會子,即民間小演唱;⑦雜會子,即傳統摺子戲;⑧民間傳統舞蹈;⑨旱船,也叫“水船”;⑩獅子舞收尾,至少是一對獅子。有些鄉鎮如索達幹鄉的傘頭秧歌隊還保留著傳統的龍燈舞,招賢鎮的文鼓子和城關鎮的武鼓子把駕鼓子、拉花子(類似踢鼓拉花)以及外地的腰鼓舞、霸王鞭等融進傘頭秧歌中。

國家非遺——臨縣傘頭秧歌

傘頭秧歌的表演以扭和唱為主,扭時不唱,唱時不扭,扭唱交替進行,形式生動活潑。扭秧歌多在“過街”(行進過程中)、“掏場子”(進入廣場或院落時,先要開闢表演區域)和“小會子”(單獨進場表演)的場合進行;唱秧歌可以在任何相對穩定的場合下進行,傘頭要在不同場合下見景生情,即興編詞演唱,這也是傘頭秧歌的重要特色。

傘頭秧歌的唱詞藝術亮點有三:

一是講究四句押韻,靈活多變,每句唱詞由7至12字組成,四句押一韻。

二是語言生動,構思巧妙,以其高超的邏輯性與誇張比喻的修辭手法見長。頭句起,二句承,三句引深,四句畫龍點睛,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三是地方性強,通俗明快,唱詞基本上以本地方言為主,所述內容貼近生活,為地方百姓喜聞樂見。

傘頭秧歌有30多種舞蹈場圖,10多首舞蹈曲牌,40多種演唱曲調。舞蹈以架鼓子最具特色。架鼓子是由打鼓的(男角)、拉花的(女角)、扇風的(丑角)組成、男角打鼓,動作粗獷,女角耍扇,表演細膩,互相挑逗,傳情嬉戲,丑角插科打諢。一支秧歌隊裡可以有數架鼓子。

臨縣名傘人歷來有王易風、高萬青、李銘瑤、王茂林、杜雲峰、賀升亮、李鼎銘等。

高萬青與李鼎銘的秧歌對唱:

李鼎銘:

千里華山是文峰,

文王武王兩聖人,

西望長安風景好,

自古人物出西秦。

高萬青:

九曲黃河是硯池,

大堯大舜在山西,

解州關公奇男子,

則天皇后生文水。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