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王致謙為人灑脫豪放的品質

由 杜愛芳談談人生 發表于 藝術2021-05-12
簡介這時候王氏站出來對歸有光說,希望他能把房子買下來,結果歸有光四處借錢把“世美堂”買了下來,成為後來他在安亭的讀書講學之所

瀟灑豪放是什麼意思

有未加刪改的(寒花葬志》,才知道寒花就是如蘭的生母。文中明白無誤提到:婢,魏孺人媵也,生女如蘭,如蘭死,又生一女。1535年,30歲的歸有光迎娶18歲的繼室王氏。王氏出身安亭大族,賢惠善良、知書達理,她對待前妻留下的孩子如同己出,甚至好過自己親生的小孩。王氏嫁到歸家來,歸有光更加窮困潦倒,王氏靠勤勞雙手操持一家人的生計,帶領僕人開荒種植,澆水灌溉。收割稻穀,先拿出一部分為公婆釀酒,平時與姊妹妯娌也相處融治。更為難得的是,王氏知道歸有光是讀書人,愛書如命,她就拜託親朋好友四處留意尋訪,幾年下來,家裡竟藏書幾幹卷。王氏每次蒐集到好書,都要蓋上夫婦倆收藏圖書的“世美堂印”。

王致謙為人灑脫豪放的品質

“世美堂”是王氏的曾祖父王致謙在安亭江邊所造的房子。王致謙是讀書人,為人灑脫豪放,交往的都是當時的文化藝術名流。明嘉慶年間,王致謙的曾孫由於拖欠官府賦稅,打算把房屋賣給外姓。這時候王氏站出來對歸有光說,希望他能把房子買下來,結果歸有光四處借錢把“世美堂”買了下來,成為後來他在安亭的讀書講學之所。歸有光在安亭講學生活了20多年,他縱論文史,談經說道,一時間弟子滿門,海內學者文土皆稱歸有光為震川先生。有人為我們描繪了王氏“賢內助”的畫面:居安亭期間,王氏治田四十餘畝,督僮奴墾荒,用牛車灌溉,以所收米糧供全家及弟子之食,讓歸有光專心講學。那年歸有光45歲,參加禮部考試,再次落第。

王致謙為人灑脫豪放的品質

沒想到回到家王氏依舊好酒好菜伺候,歸有光羞愧地對她說:“我這個樣子,你就一點不怨恨?”王氏回答:“這樣很好啊,正好我們可以一塊去採草藥,有什麼可怨恨的呢?”俗話說,好人不長久。這個如此賢良的王氏,1551年不幸去世,死時才34歲歸有光在文章中也感嘆:“生平於世無所得,然獨有兩妻之賢。”其實,歸有光如果真有良心,應該還要再加一個苦命的、沒有名分的寒花不過,我這樣說,看官不要誤以為歸有光擁有紅顏知己是撞大運說來說去還是他人格的魅力。歸有光的性情純厚,為人誠懸,對朋友有信對家人真摯。有人回憶說,歸有光談到某個知遇恩師竟流淚不止,可見他的真性情。正如他的墓誌銘上所言:“先生不獨以文章名世,而其操行高潔,多人所難及者。其實歸有光的命真不是很好,像幼年喪母、青年喪妻、中年喪子的巨大悲痛他都輪到了,也許上天就是要成就一位大散文家,正是這些常人很少有的悲憫感受,才讓他寫出了至情至美的“懷抱之文”。

王致謙為人灑脫豪放的品質

歸有光的一生除了教書寫文章,60歲之後中了進士,也做了幾年好縣令,但他真正在歷史上留下來的還是他的散文。歸有光特別喜歡司馬遷的《史記》,據說後人還刻印過他的《史記》點評本,非常精妙。像他所寫的《張自新傳》,就得《史記》的精髓。他也欣賞像韓愈、歐陽修之類的唐宋散文,文字都富於感情。歸有光特別能把家庭間瑣碎小事寫得到位,在許多文人眼裡,有人不屑寫,或不敢寫不能寫,而歸有光卻老老實實、誠誠懇懇地寫出來,把家庭瑣事寫成千古不朽,這也是種本事。正如清人姚鼐評點的:“能於不要緊之題,說不要緊之語,卻自風韻疏淡我們離開歸有光墓園時,正是中午,墓園長廊裡坐著幾個閒人。也有人從墓碑前走過,也只是茫然看看,似乎跟他們沒有關係。如今在崑山我們已找不到項脊軒的老房子,震川東路的歸家祖塋,聽人說已經建了高樓住宅。只有在嘉定安亭中學裡還有些震川書院的遺蹟,希望將來能有機會去看看。2013年3月,我去寧波天一圖是一個陰天,天好像還有一些霧氣,天一閣就坐落在一條僻靜的小街上,其實人還沒有到天一閣,就會感受到那種古意森森的東西比如路旁的古樹,比如沿途古舊的老房子。如今的天一圖已不是前些年那樣清冷大門兩邊站著威武的保安。

王致謙為人灑脫豪放的品質

但進了大門很快就讓你安靜下來,在那個潮溼的天井裡我看到了天一閣藏書樓主人範欽的銅像由於潮溼的緣故,天井裡、院牆上、甚至銅像上都長滿青苔,也使我的心裡充滿溼漉漉的感覺。在天一閣古籍部辦公室裡,我見到了古籍部副主任、《範欽評傳》一書的作者袁慧女士,這個柔弱謙遜的女子,一再說她不是專家,但當聊起天一閣、聊起範欽,馬上顯示出她的文化自信,像是換了一個人。後來回南京讀她的書從她的文字裡也領略到她敢於正面歷史的“春秋筆法”我1506年10月的一個夜晚,範欽出生在寧波一個寒儒之家,範欽從小就酷愛讀書,應該說他的叔父(一個資深的秀才),對他的人生影響非常大。據慧個紹,範欽從小沒有過人的天賦,他最可貴的秉性是“刻苦”,買不起書就到別人家去借,件不成就去抄書。

王致謙為人灑脫豪放的品質

在他家附近的月湖有座400多年曆史的豐氏萬卷樓,在範欽的眼裡,這簡直就是他心目中的天堂。少年的範欽站在湖邊,駣望那座藏書樓,暗暗下決心:有朝日他也要建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藏書樓,完成一生的光榮和夢想。也許上天就是有意要成就這位在中國歷史留下來的私人藏書家,這位刻苦自學的讀書人,27歲成為明嘉靖年間的進士後,開始在全國各地做官,到的地方很多:北至陝西、河南,南至兩廣、雲南,東至福建、江西,幾乎遍及大半個中國,那天我站在那張地圖面前,他的足跡有點像旅行家徐霞客的感覺。範欽做官最後竟做到兵部右侍郎(相當於今天國防部第一副部長),這就為他的藏書提供了充裕的財力基礎和蒐羅空間。他已經把人生的第要務看成是蒐集圖書,做官倒成了業餘。我沿著庭園南牆走進範氏故居,那個院子裡非常安靜,走過那些放著各類線裝書的房間,透過冰冷的玻璃櫃,那些日漸發黃的藏書,如此沉默不語地陳列著。人生有很多時候,是不需要慷慨激昂的,默默無聞的存在,就是一種生存的方式。不過,範欽最終能成為一代藏書家,這與他獨特的眼光有關。他並不像多數藏書家那樣眼睛只盯住歷史珍本秘籍,因為他知道自己與那些藏書家相比,根本不在一個起跑線上。那時江南有許多顯赫的收藏家,比如蘇州吳寬叢書堂,蘇州文徵明玉蘭堂,浙江項元汴天籟閣,還有後來晚明的錢益謙和王世貞等,“跟他們不同”正是範欽收藏書的基本原則,也是他制定的“以我為主”的遊戲規則。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