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王勃兩首送別詩觀點相悖,七十多年後,王昌齡隔空迴應

由 讀書工 發表于 藝術2023-02-06
簡介《秋江送別》王勃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王勃上面這首詩也是寫的送別,只是送別的地點不是長安,而是遠離京城的貶謫之地

絕包表達作者什麼感情

杜甫有詩說“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王楊盧駱就是指的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文學成就更為突出,名列四傑之首。王勃尤其擅長駢體文,一篇《滕王閣序》青史留名。

王勃兩首送別詩觀點相悖,七十多年後,王昌齡隔空迴應

但是他的詩歌也被人傳誦,五律和五絕格式工整,內容清新,在清除六朝遺留的妖豔綺靡詩風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為格律詩在初唐的定型做出了重要貢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淚沾襟。

上面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王勃詩歌的代表作,也是歷來送別詩的名篇。詩歌寫送別,不是寫哭哭啼啼的兒女情長,而是充滿著對未來人生理想的嚮往。

王勃兩首送別詩觀點相悖,七十多年後,王昌齡隔空迴應

特別是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把朋友間的友情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秦蜀之隔值個什麼,真正的志同道合的知己,即使相隔千山萬水也近在咫尺,如同鄰居。

詩中“海內”“天涯”極寫宇宙之大和兩個人相隔之遙遠,“知己”“比鄰”又以對比反襯法,極寫二人距離的臨近和關係的密切。阻隔可以忽略不計,只有友誼才是永恆。

《秋江送別》王勃

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

王勃兩首送別詩觀點相悖,七十多年後,王昌齡隔空迴應

王勃上面這首詩也是寫的送別,只是送別的地點不是長安,而是遠離京城的貶謫之地。詩人因為受到沛王英王鬥雞案的牽連而被流放到四川,這從詩中的山水描寫就可以看出來。

碼頭上人們回家的步履匆匆,坐車乘船騎馬的行人都排成了長長的佇列。江北和江南就隔了這條江水,可就是這條狹窄的江水,人為地把人們分成了故鄉和他鄉。

王勃前面一首詩“天涯若比鄰”,把千里之隔說成了鄰居。這首詩又反著來寫,“已覺山川是兩鄉”,把僅僅一水之隔的江南江北,說成了兩個遙遠的地方。這裡江水不是一衣帶水的紐帶,而是成了厚障壁。

王勃兩首送別詩觀點相悖,七十多年後,王昌齡隔空迴應

那麼王勃前後兩首詩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是不是互相矛盾呢?個人認為這應該不屬於矛盾,而是詩家語的一種巧妙運用。為了突出作品的主題,可以把描寫物件無限地誇大,也可以無限地縮小,甚至給以肯定和否定。

但是過了七十多年,盛唐的詩人王昌齡也寫了一首送別詩。他這首詩說“明月何曾是兩鄉”,好像是對王勃的隔空喊話,是對“已覺山川是兩鄉”的翻案。

《送柴侍御》王昌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王勃兩首送別詩觀點相悖,七十多年後,王昌齡隔空迴應

詩人王昌齡在貶謫之地的湖南龍標,送友人柴侍御到武岡去。兩地之間沅水相連,水波東去,使人有一種離別的感傷。但王昌齡懂得自我安慰,他筆鋒一轉,寫出了一種輕快的心情。

王勃認為江水是一道屏障,是友情的阻隔。但我王昌齡可不這樣認為,青山兩邊同時沐浴著雲雨,同時承載著一個月照,何必要說我們已經離別,被隔成了兩處呢?

相信王昌齡寫這首詩時,至少心裡是想到王勃詩歌的。以致他用反問句來駁斥和否定王勃的詩意,而且依韻也用到了“鄉”這一個韻字。詩的後兩句一肯定,一反詰,化遠為近,表達了詩人對柴侍御的深厚感情。

王勃兩首送別詩觀點相悖,七十多年後,王昌齡隔空迴應

上面舉例的王勃兩首詩觀點自相矛盾也好,王昌齡與王勃的隔空喊話反駁也好,只是作為一種閒談與欣賞,都不得當真。這是文學創作應有的現象,詩歌不排除虛構,更喜歡技巧和趣味。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