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打造生態制定標準,細化人工智慧“施工圖”

由 文匯網 發表于 藝術2023-01-31
簡介在浦東新區張江人工智慧島,百度飛槳(以下簡稱“飛槳”)給出一張“施工圖”:源頭創造、技術開源、應用轉化、產業賦能、技術風投

施工圖電子版能給施工單位嗎

打造生態制定標準,細化人工智慧“施工圖”

張江人工智慧島全貌

規模超3000億元的上海人工智慧產業,如何更高效地賦能各行各業?在浦東新區張江人工智慧島,百度飛槳(以下簡稱“飛槳”)給出一張“施工圖”:源頭創造、技術開源、應用轉化、產業賦能、技術風投。展示廳內,排布如同建築體框架的晶灰色立柱,用觀感給予“圖紙”形象註解——“飛槳開源深度學習平臺好比建築框架,使千行百業在此基底上實現應用轉化,進而打造產業生態。”飛槳人工智慧產業賦能中心負責人說。

幾步之遙,同濟大學上海自主智慧無人系統科學中心(以下簡稱“無人系統科學中心”)展示廳內,這張“施工圖”路徑環環相扣:學科、重大科學問題、研究方向、科學中心目標、關鍵核心技術、產業變革。負責人“劃重點”:取得原始創新性研究成果,研發關鍵核心技術,在標準、規範制定上發力,推動產業變革。

生態和標準——在近日市人大代表有關“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情況”的年終視察中,這兩個詞被反覆提及,反映著上海持之以恆細化人工智慧產業“施工圖”的一種路徑:跳出專案思維,找到專案、產業要素之間的耦合。

技術開源,做大生態

飛槳找尋耦合的路徑,是透過打造開源框架平臺,聯動中小企業打造產業生態。

在業內,對開源框架賦能企業有一種形象比喻:就像一道預製菜,主料、佐料都已備好,只需拿回去往鍋裡放。飛槳負責人舉例,張江一家以電子海關為業務主體的老牌軟體公司,想對複雜的單據處理流程打造人工智慧應用場景,“飛槳的作用在於對關單版面作出分析,形成較為精準的規則結果,達到自動化處理單據的目的。軟體公司基於飛槳開源演算法模型進行二次開發,最佳化做成App或系統軟體。”

但賦能不等於定向培育,不存在“只讓一家公司在某個特定場景單獨使用的限制條款”。該負責人說,更多情況下,飛槳把技術開源作為行業通用人工智慧(AI),讓企業結合自身業務進行創新應用。另一方面,飛槳提供學習資源和輔導,讓企業經歷完整的場景開發鏈條,真正深度學習,“目前基於通用AI開發出的演算法模型,資產屬於企業,可申報軟體著作權等。”

這些短期內看似收益甚微的做法,飛漿其實為打造產業生態鋪墊。往遠處看,這幅圖景更廣袤:對於飛槳賦能的合作伙伴,有機會發揮比較優勢,並承接百度商機,共同推進產業賦能、迭代,實現共贏。

換一種角度,即便最終目的是打造產業級的通用AI,也無法一蹴而就。負責人說,“隔行如隔山,中小企業是各產業的毛細血管,透過與產業創新型企業的共創,才能找到與產業的要素耦合。”

打造開源框架平臺,在全球形成百家爭鳴的格局下,做大、做強生態已成飛槳的當務之急。截至11月底,飛槳匯聚535萬名開發者,助力67萬個創造模型,服務20萬家企事業單位。

市人大財經委主任委員戴柳表示,“飛槳在短期內發展較快,但使用者能級可以進一步提高,這背後的指向是開源架構能否滿足更高層次需求?目前全球頂級的開源框架,其使用者能級在數量和水準上都有很好的資料。飛槳應繼續強化技術升級迭代、應用服務,在提升客戶能級上做文章。”

打造生態制定標準,細化人工智慧“施工圖”

百度飛漿外景

制定標準,源頭髮力

比鄰飛槳的無人系統科學中心,突破關鍵、制定標準是其打通要素的抓手。

今年10月,由同濟大學牽頭建設的無人系統多體協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一期建設專案在張江人工智慧島啟動。建成後,該專案將成為人工智慧原創理論突破和關鍵技術驗證的重要實驗裝置。

“這種裝置直接關乎人工智慧和無人系統標準和規範的制定,是未來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體現。”無人系統科學中心負責人說,比如未來無人機等多無人系統在低空領域的資料安全、航路安全測算等問題,都需要進行科學實驗。

人工智慧應用導向強,企業直接對接市場,固然有從需求端倒推研發的便利,但科研機構從公共研究角度出發,眼光更為長遠。“比如標準,在部分產業中就是‘卡脖子’的話語權。”該負責人表示,科研機構的發力點之一,就是在基礎原創理論、關鍵領域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人工智慧相關產業創新發展。

放眼全市,目前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無人系統科學中心、期智研究院、浙大上海高研院等高階平臺啟動運作,探索人工智慧科技前沿“無人區”;5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17家市級人工智慧創新中心等在滬佈局,增強產業創新供給能力。

標準,也是在科研、產業和企業之間的流通要素。

戴柳指出,眼下部分頭部企業在向前走的過程中以行業標準為指引,“在有的領域,地方標準還在逐步建立過程中,無人系統科學中心可以考慮在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方面好好發力。對於人工智慧企業的發展,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行業怎麼看,團體怎麼認可,行標和團標還有很大空間。”

作者:蘇展

編輯:劉力源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