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山西解剖課老師:用另一種方式治病救人

由 中國新聞網 發表于 藝術2023-01-18
簡介範麗芳 攝中新網太原9月10日電題:山西解剖課老師:用另一種方式治病救人作者 範麗芳不同於忙碌在臨床的醫生,張衛國用另一種身份服務於患者

解剖叫什麼老師

山西解剖課老師:用另一種方式治病救人

2003年,張衛國本科畢業後留校成為一名教師,後又在本校完成碩士學習。範麗芳 攝

中新網太原9月10日電

題:山西解剖課老師:用另一種方式治病救人

作者 範麗芳

不同於忙碌在臨床的醫生,張衛國用另一種身份服務於患者。“雖然我不能直接為患者看病,但透過教學培養了更多的醫生,也很有成就感。”張衛國是山西醫科大學解剖教研室老師,主要負責學生的解剖課程,工作十餘年間教授4000餘學生,從2017年開始還增加了留學生。

山西解剖課老師:用另一種方式治病救人

初為人師,張衛國為了熟練掌握人體解剖知識,他常加班看標本。範麗芳 攝

見到張衛國時,他正在和學生拍攝一組線上課程需要的人體關節圖片。面對越來越好動的學生群體,張衛國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寓教於樂。

2003年,張衛國本科畢業後留校成為一名教師,後又在本校完成碩士學習。初為人師,為了熟練掌握人體解剖知識,他常加班看標本。“要上臺講課,自己首先得有足夠的儲備。”如今,任教十餘年,40歲的張衛國熟練掌握解剖知識,對實驗室大大小小近萬件標本更是極其熟悉。

山西解剖課老師:用另一種方式治病救人

如今,任教十餘年,40歲的張衛國熟練掌握解剖知識,對實驗室大大小小近萬件標本更是極其熟悉。範麗芳 攝

下午,解剖課結束,張衛國把“大體老師”包裹好。“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大體老師幫助醫學生掌握和豐富人體知識,最接近真實的人體。“大體老師雖不會說話,也是學生的老師,一定要儲存好,儘可能減少損耗。”張衛國告訴學生,教師節的致敬更應獻給默默奉獻的“大體老師”。

根據臨床醫學的側重不同,解剖課程分為系統解剖學、區域性解剖學、麻醉解剖學及斷層解剖學等,教學形式多為理論授課和實驗室實踐操作。一堂理論課通常會有上百名學生,有時候張衛國要連上八個課時,不僅要用語言表達,還得想辦法讓學生不走神。

臨床醫學名詞中,三分之二的詞來自解剖學,約2000多個,所以解剖知識容易使人枯燥。為了時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張衛國喜歡引入臨床案例,比如講到踝關節的結構,他結合了生活中走路崴腳的現象進行分析,“讓大家覺得每個知識點都與生活息息相關”。

山西解剖課老師:用另一種方式治病救人

為了時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張衛國喜歡引入臨床案例,比如講到踝關節的結構,他結合了生活中走路崴腳的現象進行分析,“讓大家覺得每個知識點都與生活息息相關”。範麗芳 攝

學醫8年卻沒能當醫生。起初,張衛國是有些遺憾的。“但我教的學生,能救更多人。”慢慢地,他更懂得老師的價值。

解剖是臨床醫學的後盾,教學也不能脫離臨床。醫療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張衛國要隨時瞭解最新的醫學成果,不斷調整教學方案。近年,隨著腔鏡技術在手術中的普遍應用,張衛國在授課中也加強了學生對區域性組織的觀察,“以前手術都是切開組織用肉眼觀察,現在只需要在某個部位打一個小孔,讓腔鏡進入,這時候我們就需要熟知鏡下的每個凸起或者凹陷是什麼”。

與過去相比,現在的學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動手能力更強。因材施教,張衛國也不斷調整授課方式,希望成為有用、有趣,亦師亦友的老師。(完)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