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十年,這裡|杭州留下:從住有所居到安居宜居

由 央廣網 發表于 藝術2023-01-16
簡介在留下街道金魚井社群的新家裡,葛紅祥已經給全家五口人,規劃好了各自的房間

隆昌羅兜街還有嗎

05:05

從黨的十八大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10年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而身在其中的每一箇中國人,也從生活的點滴變化,感受著民族的偉大復興。

十年前,總檯中國之聲從祖國的大江南北精心選擇了十個地點,作為持續觀察的十個樣本。十年裡,每年回訪、持續跟蹤、不間斷記錄,在時間的跨越中勾畫出一幅民生變遷圖景。今年,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記者第十次走進那些熟悉的地方,推出特別策劃《十年,這裡》。8月10日推出第三篇:《杭州留下:從住有所居到安居宜居》。

浙江杭州西湖區留下街道,這裡是杭州的“西大門”,常住居民超過12萬人。

2013年,第一次來到留下街道時,這裡是城鄉結合的老城區。

第二年,大批新人來到留下,這裡孕育著新城區的“試驗田”。

第三年,五水共治之後,老舊小區淹水的毛病一去不復返。

第四年,杭州亞運火熱籌備,杭州地鐵規劃圖裡,多了留下站。

又一年,2017年,留下的人居環境正醞釀著徹底的改變。美麗西湖行動,讓西溪路沿線數百棟舊民房不見蹤跡,六個村實施了整村拆遷。

第六年,留下老城的舊城改造工程也在追趕著時間,在機械的交響中被重新塑造。

第七年,西溪路沿線,看得見的天際線裝點著西溪十八塢,看不見的地下管網也在守護著關於新居的夢。

第八年,從未出現過的鳥兒也選擇“留下”,緊鄰西溪溼地讓生態宜居成為留下街道的標配。

第九年,留下街道改造多年的回遷房,正式落成。從村民變成市民,社群為21對金婚銀婚老夫妻在“最美回遷房”前,補拍了最美婚紗照。

2022年,第十年——

金魚井社群居民:都在裝修。

記者:什麼時候能裝好啊?

金魚井社群居民:已經有裝好的了,很快。

在杭州留下街道金魚井新居,裝修的聲音此起彼伏。即將入住新居的老居民葛紅祥幾乎每天都會來工地轉轉。

葛紅祥:這是露天陽臺。

記者:水電都裝完了?

葛紅祥:對,水電都做完了。

記者:那離入住就很近了。

葛紅祥:是的。一般裝修,三個月到尾聲了。裝修過程故意拉長了一些,因為想把每道工序做得仔細一點,也不在乎這幾天時間了,已經算得到、看得到了。

記者:我看(院子裡的)樹都比我上次來的時候長高了不少。

葛紅祥:你上次來的時候,有些還沒發芽。

十年前我們初到留下街道,那時的金魚井社群還叫金魚井村。葛紅祥回憶:“自建房的高低、外立面,包括朝向,都是亂七八糟的,只顧自己,不顧整體,不是像現在一樣,看上去比較完美比較整潔。現在金魚井新居是一個整體。還有就是消防設施,也不是比較完善的,像消防車都開不進去,有些路都是很狹窄的。你看看現在道路很寬敞,而且消防設施都(很規範),清晰可見。”

十年,這裡|杭州留下:從住有所居到安居宜居

2022年,金魚井新居

十年,這裡|杭州留下:從住有所居到安居宜居

站在葛紅祥家的陽臺上向外張望,西溪十八塢中的直落塢,張開山的臂彎,環抱著金魚井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留下街道辦副主任李為民負責徵地拆遷、村鎮建設,他說,幾年前的美麗西湖行動讓西溪路沿線的髒亂差成為歷史。李為民說:“美麗西湖行動之前,我們留下幾個農村真的是典型的城中村。外來人口集聚,環境說實話還是髒亂差,透過這幾年的整治、拆遷、改造,現在整個面貌煥然一新。”

那時,村民們把頭頂亂拉的電線稱為“蜘蛛網”。李為民說,從城中村到新社群,從村民到市民,更重要的變化在於內心,居民從算自己能多佔幾平米的小賬,到開始算環境整體改造升級後的大賬。李為民告訴記者:“原來真的是天上是‘蜘蛛網’,地下是汙水橫流,雨汙水都是合流的。楊家牌樓西邊老百姓搭了一些違章建築,(2017年)下半年開始拆違,也拆掉了15萬方的違章建築,力度非常大,老百姓非常支援。透過這次整治,我們把所謂的‘蜘蛛網’,也就是用電線全部上改下,電力線也上改下,從空中放到地下管道去了,同時增加了煤氣管道,現在每家每戶都通了天然氣了。真正享受到了市民的待遇。”

十年,這裡|杭州留下:從住有所居到安居宜居

西溪溼地

留下街道金魚井新居正對面,就是與西湖齊名的西溪溼地。夏日裡,小水鳥在河道的樹蔭下安家,船工吳師傅划槳的功夫,小水鳥一個猛子扎進水裡,就躥出了兩艘船的距離。它們和野鴨、烏鶇鳥、黑水雞,都是居民們的鄰居。

在西溪溼地搖櫓的原住民船工,是最懂這裡的人,他們說,隨著西溪溼地綜合保護工程,很多從未見過的鳥兒也“用腳投票”,來這裡安家。西溪生態文化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近年來,西溪溼地的鳥類已從開園時的79種增加到196種,西溪溼地免票開放區域也由原來的2平方公里,增加到了5。79平方公里。生態宜居,正讓更多人“留下”。

十年,這裡|杭州留下:從住有所居到安居宜居

“西溪且留下”

居民郭女士:一般我們來慢生活街區比較多,這一整條都是慢生活街,我們是第一次帶孩子來參加活動。

居民吳先生:環境很優美,退休以後我經常到這裡鍛鍊身體、打太極,幸福感非常強。

2018年我們曾見證了西溪路沿線的改造升級,居民莫玲慧的民宿也在那一年開業。如今,西溪生態的金字招牌,正賦予創業者更多的想象空間。莫玲慧說:“民宿今年這兩個月,(客流量)還是很穩定的。特別是(西溪路)改造以後,這邊的環境越來越好了,喜歡來杭州旅遊的人,基本上會沿著這條路尋找居住的地方,尋找定居的落腳點。”

十年,這裡|杭州留下:從住有所居到安居宜居

“下一站,留下”

開工建設多年的杭州地鐵3號線留下站也在今年正式通車。

今年,也是“新杭州人”羅志智選擇在留下安家的第七年。她和留下街道有著不解的緣分,讀大學就在這裡,畢業後兜兜轉轉,入職的網際網路科技公司也在這裡。對她而言,“下一站,留下”,似乎是對這十年最詩意的概括。羅志智說:“我上大學那會,其實已經有一些推送在說,接下來在留下這邊是會建地鐵的,等到2022年,留下站終於開通了,我覺得這是我生命中挺有趣的一個橋段。一件你在上大學時就知道(可能會發生)的事情,終於實現了。”

羅志智每天的上班路線,恰好要經過楊家牌樓和金魚井新居,在快節奏的工作裡,她也享受著杭州“留下”的慢生活。“我的直觀感受是,相較來說,當時的西溪路還比較窄,並沒有現在這麼寬,而且綠化也沒有那麼好。但是,你再看這兩年,我經常喜歡在開車的時候,把我手機放在支架上,錄屏拍我上班時的天空、樹和環境。”羅志智說。

十年間,自然與人文,生態與科技,老城居民與新杭州人,共同書寫著選擇“留下”的一萬條理由。

十年間,80萬方舊屋拆遷,1833套安置房新建,留下的舊城改造正讓新生活的腳步越來越近。

在留下街道金魚井社群的新家裡,葛紅祥已經給全家五口人,規劃好了各自的房間。在他關於未來的計劃裡,已經有了下一個團圓年的樣子。

記者:家裡幾口人都住這裡麼?

葛紅祥:我們都住在這裡。我兒子兒媳婦住三樓四樓兩層,我父親年紀大了,88歲了,上下不方便,跟我們一起住在二樓。那是挺高興的,明年家裡過年時,想象中會是比較圓滿,團團圓圓的。

記者丨李行健 張國亮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