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蘇東坡|夜宿禪院

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藝術2022-12-30
簡介詩人能夠多次前往寺院看望長老,說明他對這位同鄉非常關心,彼此也一定有很多共同話語

表達了作者什麼的之情

蘇東坡|夜宿禪院

蘇軾是北宋傑出的文學家,他35歲時曾在杭州擔任通判,第二年年底因為公務,路過浙江嘉興的永樂鄉,就順便遊覽了當地一座禪院。詩人與寺院的住持進行了一番交流,卻覺得他的口音非常熟悉。詩人經過打聽,才知道高僧名叫文及,竟然還是自己的同鄉,於是驚喜交加。

兩年後因為常州發生災荒,先生前往巡察,再次來到永樂鄉,此時卻發現文長老已經身患重病。又過了一年左右,詩人在返回杭州的途中去探望對方,卻得知長老已經不幸圓寂。先生深感悲痛,於是賦詩抒懷。下面分享蘇軾夜宿禪院,題留了一首七律,一唱三嘆,結尾更顯滿腔深情。

蘇東坡|夜宿禪院

過永樂文長老已卒

北宋 蘇軾

初驚鶴瘦不可識,旋覺雲歸無處尋。

三過門間老病死,一彈指頃去來今。

存亡慣見渾無淚,鄉井難忘尚有心。

欲向錢塘訪圓澤,葛洪川畔待秋深。

蘇東坡|夜宿禪院

開篇直抒胸臆,表達出先生的萬分悲傷。詩人能夠多次前往寺院看望長老,說明他對這位同鄉非常關心,彼此也一定有很多共同話語。詩人年輕時就離開眉山,外出闖蕩了多年。如今難得遇見一位同鄉,他本想與對方深入交流,卻怎麼也難以預料,高僧這麼快就羽化昇天了。

鶴瘦

,是指長老病重後身體憔悴;

雲歸

,委婉地道出高僧已經圓寂。作者用“

初驚、旋覺

”兩個詞語,表達出對世事無常的感觸,也對高僧的不幸身世深感同情。雖然生老病死是人世間的常事,但是詩人根本沒想到,他的同鄉從生病到離世,竟然如此迅速。

蘇東坡|夜宿禪院

接下來詩人繼續抒寫心中的悲慨,“

三過門間老病死,一彈指頃去來今

。”詩人三次來到寺院,分別見證了高僧從逐漸衰老、臥床不起,直到最後病亡的過程,雖然時隔幾年,卻好像只是彈指一瞬,令人萬分悲痛。

佛家認為,生老病死是人世間的四件悲苦之事。蘇軾只是在一個人的身上,就親眼目睹了其中的三件事,實在讓他印象深刻。詩人也在極短的時間內,感悟到陰陽兩隔的無奈。

蘇東坡|夜宿禪院

悲傷之餘,先生開始抒發心中的愁情,“

存亡慣見渾無淚,鄉井難忘尚有心

。”蘇軾傷心地說,我經常親眼目睹生存和死亡,此時雖然並未落淚,但是同鄉的不幸離去,著實讓我感到極其悲愁。

生活就是這樣,人們每天都會耳聞目睹很多不幸之事,但是由於與自身關係不大,大家只是略微感慨一下,很快就會將其淡忘。可是如果是自己的親友出現了不幸之事,必然非常關心,情感上也會更加投入,所以就覺得一時間很難接受。

蘇軾面對一些災情時,即使經常看見很多令人悲痛之事,但也不會每次都會賦詩感慨。同鄉的遭遇一定讓先生感到了一種震撼,所以最後兩句尤其耐人咀嚼,“

欲向錢塘訪圓澤,葛洪川畔待秋深

。”

詩人在此化用典故,唐代名士李源無意仕途,就隱居於惠林寺,卻有幸結識了高僧圓澤。他們相見恨晚,結成至交好友。後來大師預知自己大限將至,於是便對李才子說,希望我們13年後還會在杭州靈隱寺相見。

蘇軾將文長老比作圓澤,表達了一種緣分未盡的深情,也委婉地抒寫了自己的崇敬之意。

葛洪

是東晉著名的道士,曾在杭州郊外的山區修煉。詩人說這位高人已經在溪畔等待很久了,暗指自己已經萌生了歸隱之心。

蘇東坡|夜宿禪院

縱覽蘇軾的這首七律,情感真摯,語言質樸,卻顯得一唱三嘆,耐人尋味。作者首先表達出自己對同鄉不幸遭遇的悲痛之情,然後感慨光陰似箭、物是人非。

頸聯尤見深沉的情思,詩人雖然見多識廣,依然悲慨大師過早離世,讓他感覺歸鄉無期。最後兩句則抒寫了對宦途沉浮的厭倦之意,顯出作者的滿腔深情,以及對世事無常的遺憾。全文頓挫有致、筆力千鈞,令人感嘆不已。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