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複合地基(CFG樁)如何“複合”?

由 翻身貓 發表于 藝術2022-12-06
簡介複合地基承載力的計算公式分兩種,其原理都是透過計算樁和土各自承載力並分別乘以各自所佔的基底面積和發揮係數,然後相加得出兩者共同作用的承載力,即:複合地基承載力=樁承載力x樁所佔基底面積x樁發揮係數+土承載力x土所佔基底面積x土發揮係數

底板標高怎麼計算

複合地基由樁(最常見的是CFG樁、素混凝土樁)跟樁間土組成,兩者共同承擔基礎傳來的的上部結構荷載。樁和土各自的承載力發揮由置換率、樁土應力比或發揮係數決定。複合地基承載力的計算公式並不是純經驗公式,它符合一定的力學原理,是在一定的簡化假定條件下推匯出來的。

樁土共同發揮作用,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基礎底面處,

樁的沉降和土的沉降同步,這是形成“複合”的先決條件

。樁與土材料差異很大,在上部壓力作用下自身的沉降有很大差別,這時就要透過基底以下、樁土面以上增加一層中粗砂褥墊層來調節

沉降

複合地基承載力的計算公式分兩種,其原理都是透過計算樁和土各自承載力並分別乘以各自所佔的基底面積和發揮係數,然後相加得出兩者共同作用的承載力,即:

複合地基承載力=樁承載力x樁所佔基底面積x樁發揮係數+土承載力x土所佔基底面積x土發揮係數

對散體材料樁,因為樁身材料無法自行粘合,要靠樁間的土擠壓它才能承擔荷載,無法測定單樁承載力,樁和土之間

只能透過各自承擔的應力比值的關係來分配基底壓力,

計算時採用樁土應力比:n

對有粘結強度樁,樁身可以自行承擔上部壓力,樁和土能各自單獨承擔一部分基底壓力,計算時採用單樁承載力發揮係數 λ 和樁間土承載力發揮係數 β 。

兩種材料樁的計算公式不同,其原理其實是一樣的。

CFG樁(水泥粉煤灰碎石樁)、素混凝土樁外,複合地基還可以採用

振衝碎石樁、沉管砂石樁、水泥土攪拌樁、旋噴樁、灰土擠密樁、土擠密樁、夯實水泥土樁、柱錘沖擴樁等。對於不同樁型,n、

λ、

β 取值不同,由工程經驗或試驗得出。

本文首發於翻身貓

原文連線:

https://www。zy99。net/jishu/jiegou/39575/

原文作者:小唯爸爸是個靈魂畫師作者

規範條文:

《建築樁基技術規範》JGJ94-2008第7。1。5條規定:

複合地基初步設計時可按下式估算承載力:

1、對散體材料增強體複合地基

f

spk

=[1+m (n-1)] α

f

ak

(7。1。5-1)

式中

f

spk

——複合地基承力特徵值 (kPa);

f

ak

——天然地基承載力特徵值 (kPa);

α——樁間土承載力提高係數,應按靜載荷試驗確定;

n——複合地基樁土應力比,在無實測資料時,可取 1。5~2。5,原土強度低取大值,原土強度高取小值;

m——複合地基置換率,m= d÷

d

e

;d為身平均直徑(m),

d

e

為一根樁分擔的處理地基面積的等效圓直徑(m);

等邊三角形布樁

d

e

=1。05s;

正方形布樁

d

e

=1。13s;

矩形布樁

d

e

=1。13

s

1

s

2

s、

s

1

s

2

分別為樁間距、縱向樁間距和橫向樁間距。

2、對有粘結強度增強體複合地基

f

spk

=

λ

m

R

a

÷

A

p

+

β (1-m

f

sk

(7。1。5-2)

式中:

f

spk

——

合地基承載力特徵值(kPa);

λ——單樁承載力發揮係數,宜按當地經驗取值,無經驗時可取 0。7~0。90;

m——面積置換率;

R

a

——單樁承載力特徵值(kN);

A

p

——樁的截面積(m);

β——樁間土承載力發揮係數,按當地經驗取值,無經驗時可取 0。9~1。00;

f

sk

——處理後樁間土承載力特徵值(kPa),應按靜載荷試驗確定;無試驗資料時可取

天然地基承載力特徵值。

複合地基(CFG樁)如何“複合”?

推薦文章

  • 寫在語文段考後——暗夜裡的跋涉

    寫在語文段考後——暗夜裡的跋涉月考語文的失敗,有老師小心翼翼傳達了領導的提醒,讓我在作業的佈置上要合理一些,不要花費過多時間去抄抄寫寫...

  • 項羽進攻咸陽為何不敢挖秦始皇陵?這五種機關讓他望而卻步

    從古至今人們都對秦始皇陵垂涎三尺,很多人都挖掘過秦始皇陵,歷代考古學家也希望能給在有生之年目睹皇陵的風采,想知道皇陵中到底有沒有不腐的屍身,儲藏著多少的奇珍異寶,又有多少的機關呢,隨著考古技術的進步,考古學家探測出了幾類防盜機關...

  • 物聯網工程是什麼?

    物聯網技術介紹物聯網(InternetofThings,IoT)即“物物相連的網際網路”,是指任何物品都可以透過資訊感測裝置與網際網路連線,進行資訊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慧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