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吳曉波:作坊能夠百年,企業是不可能百年不死的

由 新浪財經 發表于 藝術2022-12-01
簡介企業家可以找專門的人成立慈善基金會做慈善,像巴菲特把錢給了比爾·蓋茨基金會,比爾·蓋茨現在成了社會企業家,這其中也會體現企業家精神

什麼是建設性的表達

受訪者/吳曉波

採訪/陳為

1/ 企業家要不要做“公知”?

我十幾年前寫過一本書叫《被誇大的使命》,當時的觀點是企業家和知識分子之間的界限是清晰的。企業家是商業利益的生產者,知識分子是思想的生產者,這兩種身份很難相容。

這幾年,全球範圍內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技術領域。整個商業秩序、社會秩序和文明秩序發生極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其實都不是經典意義上的知識分子在第一時間感知到的,反而是提供這些變化的企業家、商業觀察家,最早預知的。

20世紀80年代以後,知識分子在公共意見表達方面,基本上沒有大的影響力。商業投資人、矽谷的一批人,還有一些科學家,是他們提出了人類未來的變化。中國其實也蠻明顯的,像馬雲、馬化騰這些人衝在變化的第一線。這就模糊了知識分子的身份,他們本來是願意在公共領域中表達自己專業思想的人,講究邏輯,現在反而是企業家在這一方面能力很強。

40年多來,企業家階層的整體出現,是中國社會發生的最重大的事情。它比所建的任何高樓大廈都重要得多,造就了千萬人級的有產階級。這部分人在財富積累的同時,一定會表達公共意見。

到今天為止,這部分屬性具有特別大的爭議性。2015年,柳傳志提出在商言商,是一個拐點事件。

像柳總這樣的人是代表性力量。一個社會的公共思想市場,如果是由企業家來主導,或者其突破需要企業家來完成,這是一個過高的期望,也完全不可能實現。一個大學教授和一個企業家,如果同時受到懲罰,它的後果的最大區別是——教授失去教職,但企業家可能會造成1萬戶家庭的失業。

德魯克在《企業的性質》裡寫,企業家要做幾件事情:

第一,提供合格的產品;

第二,合法納稅;

第三,善待員工;

第四,與周邊的社群環境形成良好的關係;

第五,慈善。

做好企業是企業家的本職工作,企業家本身不承擔推動公共秩序進步的責任。企業家做好本分就可以了。如果一個企業家需要被政府肯定、表揚才有成就感,這是很不成熟的表現。很多企業家參政議政、做“兩會”代表是自我意願,盡了一個公民的責任,但不能因為沒有這個機會,就覺得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和嘉許,這是錯誤的;也不能因為當了人大代表,就覺得被外部認同,自己的企業是一個好企業了。

企業家若真覺得要表達一些意見,可以捐款給一些基金會,請人做課題,在專業領域表達意見。在國外,對一個優秀的企業家來說,參政和做慈善是同一件事情,無非是在不同領域做表達。企業家可以找專門的人成立慈善基金會做慈善,像巴菲特把錢給了比爾·蓋茨基金會,比爾·蓋茨現在成了社會企業家,這其中也會體現企業家精神。國內的,像馬蔚華從招商銀行退休後,花了很多精力做慈善型、公益型事業。他們這都屬於非常職業的表達。

2/ 理性地判斷,建設性地表達

我很認可“理性地判斷,建設性地表達”。我覺得現在的關鍵是缺乏一個建設性的表達方式。我們在這方面,肯定會遭到很大的損失,所有人都會付出代價,不僅是老百姓。

我把財經領域分成三類,分別是宏觀、微觀和中觀。我現在所在的中觀領域是最繁榮的,包括產業經濟、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創業浪潮、技術變革。

微觀和宏觀部分其實都缺失了。微觀部分是企業管理。這部分的缺失是因為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精細化管理所獲得的效益遠遠不如創新、投資所獲得的效益。這不光是中國的問題,全球最近這十幾年來,除了傳統方面的平衡積分卡,管理學上幾乎沒有任何突破。宏觀方面現在基本上不用太多討論。

3/ 百年企業是妄想,做好當下就行了

我接觸的企業家太多了,我都挺喜歡他們,但保持一定的距離。每個人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成功。我研究企業史,不會看一些很短期的事情。從內心來講,我最欣賞長跑型的企業家,他們在很長時間裡證明了自己的商業才能。

我可能更好奇的是人本身的一些事情,就像我最近寫餓了麼的張旭豪,關心的是一個33歲的小夥子突然有10億美元之後準備做什麼,他不當創業者以後,角色的轉變能成功還是不能成功?

現在很多企業說要成為百年的企業,成為偉大的企業,我認為百年企業是極不靠譜的。沒有一個行業是百年不變的,除非不擴張,寫下祖訓,不允許開第二家。只要大家還在吃火鍋,你家火鍋還好吃,就還能延續下去,你要擴張就變成了海底撈,就變成另外一個邏輯了,所以百年企業這件事是極不靠譜的。

你如果永遠做一個廟宇裝修的公司,你可以做成金剛組,你要做很大那就不行了,要把金剛組做成世界500強,你試試看,會成為一個千年企業嗎?你很快就死掉了。成長特別脆弱,所以這個是不存在的。

作坊能夠百年,企業是不可能百年的。中國企業家不要想做百年企業,好好做個當下的企業就滿足了。“當下”這兩個字能夠延長到10年、20年,我認為任正非的企業觀是非常正確的,人是會死的,企業也會死的,隨時準備迎接死亡。

我們人活在今天不也是因為這樣?如果老天跟你說你能活600年,我現在就不用忙了。我們說努力工作,因為人生就那麼幾年就要退休了,所以必須好好幹,抓緊幹。

4/ 商業之美

我從來沒有羨慕過那些首富、大佬,因為我從來沒缺過錢,還比他們輕鬆,我幹嗎要羨慕他?我很早就認為我要有錢,很早就實現了財務自由,當時講過一句話“我再窮也要站在富人堆裡”。因為做財經報道,如果我是一個特別貧窮的人,心態一定會很差。1998年我花了100萬元買了個島,站在1998年那一個點上,我似乎比BAT的三個人都有錢。

但我現在回看他們從小到大的過程,會覺得商業是一件挺偉大的事情。

其實商業特別煎熬人,“面壁十年圖破壁”。一個和尚天天在山裡面思考人生,透過折磨自我肉體,達到一種極限狀態,對人生有一種新的感悟,商業不需要這樣(就能達到這種狀態)。有200個人堵在你門口,你怎麼辦?有人說要拿20億美元收你51%的股份你怎麼辦?你進入一個陌生的行業,殺進去,不知道能贏還是輸,你怎麼辦?企業家是天天處在一種極限狀態的,所以你看,一些企業家到七八十歲以後,講出來的話和老和尚沒區別。

我是不反商業的。商業的不確定性不是人造出來的。軍事家、政治家、哲學家、詩人、畫家、企業家,被逼到一種極限狀態,對生命、對世界的理解基本上差不多。像當年這些企業家,今天還在不斷地迭代。

所謂商業之美是在兩層意義上:第一層意義是提供了一個特別好的產品,改變社會和世界,讓人產生愉悅感和成就感;第二層意義是在改造過程中,把自我的生命逼到了一個極限,形成了一種突破。

5/ 我的期待

我只講商業領域的期待。第一個期待是網際網路變成基礎設施以後,所有的商業文明都會重建。現在的新零售、知識付費、社群經濟、製造業的柔性化改造,都是建立在網際網路基礎上。

第二個期待,所謂的第四次浪潮,是基因革命、新能源革命、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帶來一種推動。這些技術又會成為下一輪產業的基礎設施。

這才剛剛開始,未來20年的變化可能比網際網路過去20年帶來的變化更大。過去20年是物理狀態的改變,我們原來線上下買東西,現在到網上買東西;原來用紙幣,現在用支付寶。未來我們會被AI幹掉,連勞動機會都沒有了。我開玩笑說我們現在因為勞動而獲得收入,20年之後我們很可能需要支付成本,才能獲得一個勞動機會。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