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人地關係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演變,淺談先秦時期的人地關係

由 林蔭文史 發表于 藝術2022-10-23
簡介雖然在人口數量方面我們無法得知其準確資料,但經歷夏、商、週三代和春秋戰國時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歷時18個世紀的發展變化,先秦時期的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鐵器和牛耕的推廣必然促進人口的增長和農業的進步

如何理解人與土地的關係

人地關係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是長時期以來人口數量和土地資源不斷變化的結果。研究宋代人地關係,首先要對宋以前歷史上人地關係變化情況有一個大體瞭解,從夏商周到秦朝,

國家

概念初定,對人口和耕地的統計意識還沒有完全形成,史料中很難尋覓到準確而有價值的材料,並且距今年代久遠,儲存下來的文獻資料十分稀少。目前所見到的各種資料也僅是學者們根據史料中的隻言片語推測所得,並且由於史料解讀的差異,參照物的不同,估測的數值也不盡相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至今仍無確切定論。

三國兩晉南北朝和唐末五代十國這樣的社會大動亂時代,各個割據政權難於對人口、耕地的資料進行準確統計,所存記載不多,即使是兩漢和隋唐國家大一統時期,歷史文獻中出現的有確切記載的官方人口和耕地統計資料,其準確性和可靠性仍遭質疑。如果對宋以前人地關係的回顧糾結於人口和耕地數量的考證上,那就無法進行了。

人地關係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演變,淺談先秦時期的人地關係

總之,由於人口和耕地統計資料嚴重缺失和失實,不能透過人

比率的增減變化來簡單明瞭地反映宋以前中國人地關係的演變情況,所以只能從宋以前人口存在和分佈情況入手,考察各時期、各地域人地關係的不均衡性,再對宋以前人地關係演變情況進行分析總結。由此得出結論,雖然隨著人口的增長和耕地面積的增加,宋朝以前中國大地上的一些地區地廣人眾甚至地狹人稠,但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還是以地廣人稀狀況為主。

因為人口數量的變化是導致人地關係演變的動力與主要線索,所以人地關係研究的起點往往是人口問題的研究。首先要

對先秦時期的人地關係

狀況做一番考察。

人地關係的發生從人類的誕生開始,而中國是世界上人類和人類古文明最早、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如所發現的元謀人類化石距今已有

170

萬年以上。中國原始人類遺蹟的分佈非常廣泛,隨著人類的不斷進化和發展,距今六七千年時,人類就進入母系氏族社會,並出現了原始畜牧業和農業。原始農業的出現,既標誌著人地關係的加強,也標誌著食物供給能力的提高,以及人口增殖速度的加快。

隨著考古發掘的進行,目前在全國已發現六七千處新石器文化遺址,黃河上、中游黃土高原的中南部和東南部,包括今天陝西省渭河流域、山西省汾河流域和河南省西部,是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分佈的核心區。因為這裡氣候條件適中,地形以低山、丘陵、平原為主,黃土質地疏鬆肥沃,適宜黍、稷等農作物生長,成了中國主要的原始旱地農業耕作區,也是人口的主要分佈區和增長區。

人地關係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演變,淺談先秦時期的人地關係

據考古發現,在距今

6000

年前陝西省中部灃水一段長

20

公里的河岸旁,分佈著十幾處原始村落,面積為幾萬至十幾萬平方米,一個氏族人口多達四五百人。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也出現了原始農業,但因其漁獵資源豐富,漁獵與農耕並重,從而影響了農耕的發展程序,農業發展落後於黃河上、中游流域。由於原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高死亡率下的人口增長應該是非常緩慢的。

公元前

21

世紀,夏朝建立,人類開始逐步走進文明時代。因為缺乏統計,且年代久遠,傳世史料稀少,雖然出現了很多夏商周時代的考古成果,但至今學者仍難以對這一時期人口數量和實際統治疆域做出定論。縱然晉人皇甫謐在其《帝王世紀》中對夏商周三代人口數量有了記述,但因其過於精確,反而遭到世人質疑。例如王育民先生就認為:

夏代人口主要分佈於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東至河南、河北和山東三省交界處。

……

當時山東半島、河北平原、關中地區及淮河流域的人口要稀疏的多。

……

況且剛由原始部落的鬆懈聯盟過渡到早期奴隸制國家的夏朝,在當時政治結構和社會生產

力條件

下,也不可能有精確到個位數的人口與耕地統計。皇甫謐所云顯系出於虛構,不可憑信

雖然在人口數量方面我們無法得知其準確資料,但經歷夏、商、週三代和春秋戰國時期,到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統一全國,歷時

18

個世紀的發展變化,先秦時期的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鐵器和牛耕的推廣必然促進人口的增長和農業的進步。殷商以後麥作、稻作和豆作的出現,促使農業區從黃河上、中游擴充套件到黃河下游,從高旱臺地推展到低溼地帶。

人地關係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演變,淺談先秦時期的人地關係

從春秋時期開始,鐵器農具的推廣和灌溉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新耕地的大面積開發。在人口較為稠密的黃河中下游平原,西周時還存在的大量無主荒地,到春秋時期已經得到了開墾。進入戰國以後,各國為了富國強兵,雄霸天下,紛紛進行變法改革,推出促進人口增長和耕地開發的優惠政策,廣地植谷,使北方許多荒地變為良田,各國人口數量有了明顯增加。春秋初期,諸侯國都

人雖眾,無過三千家

,到戰國後期,齊國

雞鳴狗吠之聲相聞,而達乎四境

,僅都城臨淄就有居民七萬戶,

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

。趙奢言趙國:

今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也。

魏國

廬田蕪舍,曾無所芻牧牛馬之地。人民之眾,車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無以異於三軍之眾

。楚國郢都也是

車轂擊,民肩摩,市路相排突,號為朝衣新而暮衣弊

以上這些史料其實僅是表面上反映了戰國時期幾個重要都城的人口發展盛況,如果仔細思考,會發現由於作者立場、參照物、側重點的不同,這些描述很有不實和誇大之嫌。戰國時期人口增長是值得肯定的,但增長的幅度不宜估計過高,同時對於各國之間因戰亂而造成的人口大量減少也要有清醒認識。

總而言之,

先秦時期,人類從採集漁獵逐漸過渡到了前期的傳統農業社會,還是以被動的去適應自然為主,雖然環境破壞小,但人地關係並不能稱其為協調。除了大面積地廣人稀外,由於生產技能低下,生態環境成為當時影響和制約人類發展的最大障礙。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