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古祠堂綻放新風采 老村落注入新活力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藝術2022-10-18
簡介在區、鎮的大力支援下,山門村自籌資金50萬,總計籌集資金390多萬元,對東城公祠進行了重修,並進行精細化管理與活化利用,做好祠堂建築本體及周邊環境的整體修繕和維護,最大限度儲存其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

大門對山牆怎麼破解

本文轉自:南方日報

硬山頂,青磚牆。雙鑊耳封火山牆,灰塑博古脊。

近日,在廣州市番禺區化龍鎮山門村,一座始建於明代,曾一度面臨坍塌的古祠堂東城公祠,在經過修舊如舊的修繕後,煥發出新的風采,即將重新對外開放。

堅持保護優先,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近年來,化龍鎮大力推進歷史文化傳承和保護,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和活化利用,讓一大批文化遺產煥發了新活力、綻放了新風采,為新時代鄉村振興工作注入了新的動能。

南方日報記者 劉懷宇

實習生 李琦兒

古祠堂始建於明代

位於番禺區化龍鎮山門村上街74號的東城公祠始建於明代,是為紀念該村李氏之始祖李宗禮(1359—1432)的大兒子李東城而建,屬房份祠堂。歷經明清兩代,先後經過兩次大修,現在的祠堂是民國時期重修而成。

解放初期,這座祠堂曾被用做飯堂,後廳兩側廂房被用來飼養牲口;1989年改建成製衣廠;之後公祠空置無人使用,由村委管理維護。由於地處華南地區,氣候潮溼,祠堂長期受雨水侵蝕風化,加之歷史跨度長,缺乏定期保養與維護,造成部分瓦片脫落、坍塌,柱樑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裂、缺失,木檁條變形開裂,瓦面及內部長滿青苔、雜草,存在嚴重安全隱患,整體情況較差。

“前幾年的一場颱風後,公祠南廊廡還出現了嚴重坍塌。”山門村黨總支副書記李富成表示,因為缺少資金,村裡對修繕這個破敗的祠堂一直是有心無力。

近年來,化龍鎮文體中心聯合番禺區文物部門對東城公祠的修繕開展實地考察,邀請相關專家現場評估,結合祠堂的現狀制定科學的修繕意見和建議。在區、鎮的大力支援下,山門村自籌資金50萬,總計籌集資金390多萬元,對東城公祠進行了重修,並進行精細化管理與活化利用,做好祠堂建築本體及周邊環境的整體修繕和維護,最大限度儲存其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

修繕後即將開放

近日,記者來到東城公祠見到,曾經破敗不堪的祠堂已經煥然一新。按照修舊如舊、原汁原味的原則,這座古建築祠堂修繕之後,建築主體仍為硬山頂,青磚牆,花崗岩牆基。頭門人字封火山牆,前廊兩次間建有花崗岩臺基,大門兩側立抱鼓石,明間門額嵌木匾刻“東城公祠”。

祠堂前天井鋪花崗岩條石,兩側為廊。兩廡開八角形月門與中堂相接。後堂為雙鑊耳封火山牆,灰塑博古脊。祠堂前有一鋪花崗岩的地塘,左右路建有鐘鼓樓,以青雲巷相隔,青雲巷左匾刻“雲龍”,右匾刻“風虎”。

專家介紹,東城公祠的石雕裝飾和木雕樑架題材豐富,雕刻手法多樣,祠堂的灰塑色彩豐富、神韻十足,有比較高的藝術價值,加上建築格局歷經數百年未發生破壞,為研究明清時期嶺南地區的宗祠歷史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訊。

李富成表示,修繕後的東城公祠將重新對村民開放,並結合鄉村振興工作,在祠堂開展一些創意活動,進一步豐富村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未來,這裡將著力打造群眾休閒娛樂聚集地與傳統文化傳播地,帶領村民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由於地處學校附近,東城公祠還計劃依託學校,開展中華傳統文化特色教學活動,讓孩子們可以瞭解到自己宗族的歷史,也可以接觸到寶貴的中華傳統文化,增強孩子們的文化自信心。同時,東城公祠還將打造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按照修舊如舊、原汁原味的原則,透過做好祠堂保護、修復和活化工作,讓古祠堂煥發生機。

探索活化利用新模式

據化龍鎮相關人士介紹,近年來,化龍鎮聯合區文物部門、村委多次投入資金修繕文物,對文物進行最佳化提升。除了東城公祠之外,還有屈氏大宗祠、沙路炮臺、山門群廬、後山黃公祠等一大批文物都得到了保護。

對於敦和書院、後山公祠、草堂李氏大宗祠、許氏大宗祠等,化龍鎮充分利用現有文物資源,將主要用作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展示廳、老人活動中心、長者飯堂等。

對於屈氏大宗祠,化龍鎮則大力發掘和弘揚屈大均文化,全面修繕屈氏大宗祠,將宗祠打造為屈大均歷史文化展廳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運用圖、文、聲、像、動畫全方位綜合表現手法及聲、光、電和多媒體等現代化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再現屈大均一生。

在沙路炮臺,化龍鎮從去年開始,將其打造成為遺址公園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了觀景平臺、紅色印記、公廁,對周邊綠化環境進行提升等;並對炮臺周邊原用於存放彈藥、供士兵休息的3個庫房活化利用,打造成為展廳。目前,沙路炮臺已成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熱門“打卡點”和運動健身休閒的好去處。今年,化龍還計劃將沙路炮臺打造成為AAA旅遊景區。

該鎮專門成立文物、歷史文化建築保護工作領導小組,明確責任制度、制定日常保護巡查制度,做好文物保護修繕、活化等工作。

該鎮負責人表示,化龍將繼續積極探索文化遺產與旅遊、文創、鄉村振興等活化利用創新模式,全方位加強宣傳推廣,讓文化遺產煥發新活力、綻放新風采。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