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古代刻碑人,是這樣讓刻出的字與原筆跡相同的

由 容嬤嬤講手寫 發表于 藝術2021-05-05
簡介從書法家的作品裡面,找到需要的那個字,然後將他刻在石碑上,其實也不能說是現代,《聖教序》是唐代的作品,那個時候的人就已經使用這種方法了

碑帖是怎麼刻出來的

說到碑刻,可能大家都不太熟悉,但其實在我們生活中,是很常見的,比如現代印刷出來的各種字帖,都是從古代碑刻人所刻好的石碑上,拓印下來,再進行現代印刷的,可是有沒有人想過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純粹靠手工所篆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是如何保持與書法家所寫出來的文字一模一樣,不變形不走樣哪?這其中固然有一些熟能生巧的成分,但是原因還有很多。

古代刻碑人,是這樣讓刻出的字與原筆跡相同的

比如王羲之最出名的作品《蘭亭序》,是寫在絹上面,這種叫做墨本,就是筆跡是以墨跡來呈現的,褚遂良的《大唐三藏聖教序》也叫《聖教序》,就是經過褚遂良首先寫出墨本,再由碑刻人所刻在石碑上,這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保持刻出來的字與原字達到極高的相似程度。首先最簡單便捷的,就是書法家直接寫在石碑上,然後碑刻人去刻,這一點的好處就是相似性幾乎達到百分之百,生動傳神,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因為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一個不小心就會把書寫墨跡損壞,而且篆刻需要用到大量的水,如果不是特別細心,極易將字跡沖掉。

古代刻碑人,是這樣讓刻出的字與原筆跡相同的

而且一般主人請來題字的,都是當地有名的、或者是某個大書法家,花了那麼多銀子得到的墨寶,怎麼能隨便就沖掉,損壞?所以這種方法雖然便捷,但卻極少使用,是在碑刻最初誕生的那段時間,沒有實踐經驗所產生的一種方法。

古代刻碑人,是這樣讓刻出的字與原筆跡相同的

然後第二種方法就出現了,主人請書法家在紙或者絹上題字,然後再請專人用另一張紙,將上面的字描下來,古代可以做刻碑匠的,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書法功底,所以這件事情也往往交給他們去做。說到描摹的方法,就不得不提我國古代的一種技法——雙鉤,通俗來講就是將需要複製或者創作的物體,用線條勾勒出外輪廓,然後再填墨的方法,多用於工筆畫當中,後來描摹書法字型也使用這種方法。勾勒外輪廓就叫“雙鉤”,填墨的工序稱之為“雙鉤廓填”。

古代刻碑人,是這樣讓刻出的字與原筆跡相同的

將寫好的字複製完之後,再鋪到石碑上進行篆刻,這樣就既保留了書法家的墨寶,又刻好了碑文,可謂是一舉兩得。這樣雖好,但還是有兩個缺點,第一:如果碑刻人書法功底不足或是沒有,就需要請專人進行描摹,這是一筆花費並且有很多不可控的地方;第二:假如當代沒有大書法家或者請不起大書法家,難道就只能請一些不入流的人來題字嗎?

古代刻碑人,是這樣讓刻出的字與原筆跡相同的

於是第三種方法就出現了:直接找字。假如現代一棟建築落成,需要將對這棟建築資助過的人,或是這棟建築的歷史,主人刻一個碑,上面的碑文,想要顏體、柳體、怎麼辦?穿越過去將他們拉回來,說:”給我題字,十萬!“雖然想法很好,但畢竟技術實力不允許,怎麼辦?雖然他們穿越不過來,但我們可以”穿越過去“,在字帖中直接找到他們寫的字,然後拼成一篇文章就好了。

古代刻碑人,是這樣讓刻出的字與原筆跡相同的

所以第三種是最保險,也是現代最常見的方法。從書法家的作品裡面,找到需要的那個字,然後將他刻在石碑上,其實也不能說是現代,《聖教序》是唐代的作品,那個時候的人就已經使用這種方法了。《聖教序》最早是由褚遂良所寫的,叫做《雁塔聖教序》,當時是唐太宗寫出了這篇文章,然後褚遂良才寫出這篇書法作品,後來有一個叫懷仁的人,很喜歡這篇作品,但是他不喜歡褚遂良的字,怎麼辦哪?於是他就從王羲之的書中找到字,刻成碑文,刻成的那篇叫做《唐集右軍聖教序並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尋看一下。

古代刻碑人,是這樣讓刻出的字與原筆跡相同的

其實想要文字痕跡越清晰,中間的工序越少越好,所以第一種方法最為簡便,效果最好,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哪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清晰度上升的後果就是失去了書法原來的墨寶。第二種方法的出現,算是彌補了第一種的不足,但是缺點是,當代的書法家你不一定喜歡,喜歡的不一定是當代的,在”穿越“技術沒有成熟的條件下,也具有一定的缺陷。而第三種方法則將這個缺陷補全,可以說從古到今,天上地下,只要找得到,看得見的,都可以刻上去。

古代刻碑人,是這樣讓刻出的字與原筆跡相同的

在臨摹碑帖的時候,我們是會看到與原帖有一些不足的,上一期發表的《聖教序》高畫質圖片中,我們就看到原帖與碑刻還是有一些差距了,碑刻畢竟是使用刀刻出來的,毛筆是軟性書寫工具,這其中肯定會有一些變化,所以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要盲目迷信,也不要過分否定,取其精華就很好了。

古代刻碑人,是這樣讓刻出的字與原筆跡相同的

我是容嬤嬤,每天帶來不一樣的書法知識,感謝緣分。

推薦文章